APP下载

兰州市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与建议

2022-06-14徐寒枝黄玮

新西部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区农村教师小学教师

徐寒枝 黄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农村小学教师不仅是发展更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有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对于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师的生存和心理健康现状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兰州作为甘肃省会城市,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远郊四区与城市四区的城乡教育差异还是较为显著。在振兴乡村教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城市远郊农村小学教师的认识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现实中,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无疑会影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对兰州远郊四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当地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寻求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针对兰州远郊四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本文选取了兰州市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校、村小学三种类型,共12所农村小学的180名农村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教师67人,女教师113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兰州远郊四区的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借助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180份,共回收176份,回收率为97.78%,其中,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98.30%。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反映兰州远郊四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总体情况,为归因提供依据。同时,本文依据受访教师的教龄、薪酬待遇、专业发展等具体情况,筛选了9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访谈,其中2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3位为中心校教师,4位为村小教师。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看法、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等信息,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参考。

(三)统计数据分析

本问卷共设置了23道题,前13道题涉及年龄、性别、职称、工资水平等基本信息。14-21题从个性化、成就感、职业倦怠产生的社会、学校、个人等因素入手,通过对不同维度职业倦怠表现的细致描述打分、排序,判断不同条件变量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问卷基本信息的第4、5题显示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比例为75.61%,但是有编制的比例仅为43.9%。作为接受了师范院校专业培训的教师,对于编制的预期普遍较高。选择农村小学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来说心理存在一定的落差,同时,由于没有编制带来收入的差别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

问卷基本信息的第12、13题显示月平均收入基本与职称级别成正比例。由于历史积淀问题较多,农村小学教师的职称评聘相对困难。多位受访教师表示,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自己所在的农村小学依然存在职称评聘的“天花板”,职称晋升无望,相应级别的福利待遇就无法兑现。特别是对于一些二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无法正常晋升职称不仅影响其收入,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的工作不被认可”。在挫伤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成为其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调查显示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中,排在首位的为“教师薪酬和付出不平衡,社会地位不高”。访谈中多位教师均表示,在工资待遇不高的同时,由于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校工作,使得其在家庭职责方面往往缺位,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度降低。

产生职业倦怠的学校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而这也与排在二、三位的“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带来的压力”“学校各项检查评比带来的压力”密切相关。一方面,在常规教学中,农村小学教师难以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生源中留守儿童占比较高,对于这些孩子的有效管理也让受访教师承受较大压力。

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中,有41.46%的受访教师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不够,在教学上常常遇到难题”。访谈中,受访教师们提到由于专业培训缺乏带来的焦虑,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普遍提升之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有效利用线上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结合个别访谈内容,现将兰州远郊四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总结如下:

(一)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家庭因素

1、工资待遇不高,经济负担较重

未婚农村小学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的首要因素是工资待遇不高。作为农村青年教师,工作四、五年之后基本都面临结婚、买房、成家的压力,但是由于工资待遇不高,甚至收入不如身边外出打工的同伴,在产生心理落差的同时,出现自我怀疑,降低了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感。已婚农村小学教师则更多表示由于工资待遇无法提升,在改善住房条件、更好赡养老人、生养二胎等方面承受较大经济压力。

2、家庭职责缺位,工作缺乏家庭支持

受访教师普遍反映学校工作压力大、承担的责任重,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导致自己的家庭职责很大程度压在了其他家庭成员身上。特别是在赡养老人、教养子女、承担家务等方面经常缺位。有的受访教师面对配偶无固定收入、遭遇失业或老人发生重大疾病等情况时,既不能为家庭提供经济的有力支撑,也不能为了承担更多的家庭职责而放弃乡村教师工作,导致其从家庭获得的工作支持度降低叠加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降低,产生职业倦怠。

(二)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学校因素

1、生源质量不高,工作缺乏成就感

首先,从农村小学学生数量方面来说,农村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城市对随迁子女就学提供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选择带着孩子一起流动,到城市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就使得留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断减少。其次,从继续在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质量来说,由于这部分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是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或是由于父母有疾病等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使得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家庭经济困难、自幼培养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较差、学习能力欠佳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难度,也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成就感,造成职业倦怠。

2、职称评聘困难、城乡流动不畅,带来职业发展“天花板”

问卷显示,有46%的受访教师“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厌烦”、41%的受访教师“与刚从事教师工作时相比,工作热情明显降低”、44%的受访教师“教书作为谋生手段,如有可能非常乐意换职业”等,这说明受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低。访谈中,多位受访教师表示,虽然关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政策文件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落实的力度还是有限。特别是由于职称评聘困难、城乡流动不畅带来的职业发展“天花板”现象广泛存在。这也是农村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个人因素

1、乡村教育情怀弱化

问卷及访谈显示,不少有职业倦怠倾向的受访教师,更多将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一方面,选择农村小学教师这份职业的过程受就业压力、政策引导等的共同影响,教师自身对于乡村教育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果有机会就会更换其他工作。即使没有更换工作的机会,也很难静下心来扎根乡村教育。另一方面,已婚教师基本在城区安家,而未婚青年教师为了有更好的婚恋机会也努力“逃离”乡村。乡村教育情怀的弱化加剧了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

2、硬件设备到位,教师能力缺位

受访教师普遍都谈到了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配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往往出现“硬件设备到位,教师能力缺位”的现象。比如网络研修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资源,除了一些青年教师主动摸索使用外,很大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使用的场景要求,基本处于被动使用的状态,不仅未能有效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反而加深了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消极情绪,助推职业倦怠产生。

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一)多措并举解决农村教师后顾之忧

1、远郊县城区配套建设农村教师公租房,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调查显示兰州远郊四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会选择在县城或者兰州市区买房,这使得他们的经济负担相对较重,难以安心从教。远郊县政府在县财政许可的范围内,在县域内城区配套建设农村教师公租房,提供给在农村小学工作满五年以上的教师,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

2、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解决农村教师赡养老人问题。调查中多位受访教师表示基本上没有时间对家里的老人进行照顾,更多的依靠配偶承担赡养职责。远郊县政府可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在满足农村老年人就近得到養老服务的同时,为农村教师家里的老人提供免费日间照料服务。

3、设立“农村教师家属就业培训基金”,解决农村教师家属收入问题。调查中农村教师家属存在无业、失业、无固定收入等问题,过重的经济负担成为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建议远郊县政府设立“农村教师家属就业培训基金”,帮助农村教师家属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减轻农村教师生活负担。

(二)加大各项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的落实力度

结合问卷及访谈内容,受访教师普遍反映虽然近几年有各项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政策颁布实施,但是落实的力度依然有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落实力度:

1、从受众层面,加大相关政策在农村教师中的宣讲力度。帮助农村教师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对照政策文件要求不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同时,形成对地方政策落实的监督。

2、从政府工作落实督导层面,将农村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县政府督导考核的范围。县政府需结合当地财政状况,将县域内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落实情况列出时间表,作为未来对县政府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3、颁发“乡村从教十年荣誉优待证”,享受县域内优惠公共服务。远郊县政府可参考温州等地的做法,为农村教师颁发“乡村从教十年荣誉优待证”,让持证农村教师在县域内享受优惠公共服务。例如,在县医院拥有优先挂专家号的权利;在县域内免费乘坐交通工具;免费观看县域内的文艺演出等权利。

(三)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力度

调查中,农村小学生源质量不高,教师工作成就感低,学校发展缺乏内驱力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力度来解决。

1、整合县域内资源,建立农村小学发展共同体。通过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将人数较少的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集中起来,形成发展共同体。首先,结合“双减”政策,将闲置的区域规划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学生综合发展的阅读区、科技场馆、艺术室、劳动实践区等部分,用于开展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激发学校内涵式发展。其次,发挥“鲶鱼效应”,让农村教师在良性竞争中形成教学教研共同体,激发专业发展内驱力。最后,建立兼职信息化团队。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信息化团队的技术水平。以信息化团队来满足全体教师的信息化使用需要,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其他教师进行信息化校本培训,提升发展共同体内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2、尝试探索县域内“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一方面,通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立,畅通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师流动通道,有利于化解历史积淀的编制问题。另一方面,引导部分优秀师资进入幼儿园教育,提高县域内幼儿教育师资力量,为义务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3、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利用寄宿制学校资源集中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建立与村民间的联系。通过创建乡村书屋,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农村教师的文化示范作用,增强与乡村社会的联结,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结 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以兰州市远郊四区为例,探究了现阶段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由于政策把握能力和调查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瑕疵,研究方法和工具有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接下来,要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入地关注和研究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发展,提出一些既有前瞻性又有针对性,同时还接地气的对策,为实现乡村教师队伍良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西部地区实现教育公平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Z].2015.

[3]黄慧泽.“80后”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徐寒枝 任职于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

黄 玮 任职于兰州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四区农村教师小学教师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四期共振下,2020年需要“四区”应对策略
全力打造“四区”,建设美丽幸福新崇义
“四区”并进“点土成金”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黑龙江两大平原“四区”建设示范引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