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考
2022-06-14冯冕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大学自诞生起便担任了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而“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是要求“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而这样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置于与培养知识素养并重的位置。
陶瓷考古的教育领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首先要对学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陶瓷是中国先民伟大的发明,是对世界的一项重大的物质创新的贡献,从我们拥有的古陶瓷物质资料来说我们应当拥有对此学科的相当发言权。考古这门学科由于在我国起步略晚于西方,又由于中国在物质文化上具有丰厚的积累,整理物质遗存、建立时空序列都需要学术积累,这些实际情况使我国在考古领域的理论建设相对薄弱。再加之学术界长期的西方中心论,使得陶瓷考古这项本应具备巨大优势的学科受到多方面的局限。
因此从上述现象出发,陶瓷考古的专职教师群体更有必要推动此学科的建设。其中陶瓷考古类课程的课堂就是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战场,将课程思政工作与陶瓷考古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突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在提升学生政治思想水平的同时,结合学术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科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开拓新局面。
一、建立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陶瓷考古类课程主要是指重点围绕陶瓷考古基本逻辑与框架设置的供本科生在专业学习阶段的若干门课程的集合。这些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也应该包括专业选修课。目前我校陶瓷考古类课程有《中国陶瓷史》、《陶瓷考古》、《考古学导论》、《考古学史》、《中国考古通论》。在这几门核心课程下,可结合专业选修课,形成知识体系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相关的陶瓷考古类综合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上,厘清课程体系中内在的关联基础,如《考古学导论》、《考古学史》为《中国考古通论》基础,这三门课程着重为学生建立学科知识基础以及建立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陶瓷的专门考古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陶瓷史》的,进入专门史的领域,最后学习《陶瓷考古》。在阶梯式的学习过程中,要与思政内容环环相扣。如在最基础的三门考古学理论学科学习中,课程思政内容紧密围绕专业入门特征展开。在处于第二阶梯的陶瓷专门史的课程中,则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思维训练中,正确地应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完整的陶瓷陶瓷考古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专业引导功能、思维建构与训练功能以及比较和鉴别功能。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需要进行系统性规划以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引导功能。以《中国陶瓷史》和《考古学史》为例,是考古专业学生接触的两门陶瓷考古类专业课程。这两门课程可以理解为初级的陶瓷考古专业课程的基础,重在为学生提供陶瓷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维方式,是基础入门课程。因此课程思政要紧密围绕该课程的“专业入门”的特征开展思政和专业的融合,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将我国对于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考古学人才标准以及我国陶瓷考古方面的政策与未来发展方向贯穿其中。在这两门课的基础上,《陶瓷考古》则将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按照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学术逻辑思维训练。因此课程思政就可以根据每一专题的内容出发,从我国陶瓷考古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出发,同时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较为完整的设计国内外学术对比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从技术分析层面训练学生对本专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从宏观的角度从政治上正确地运用在这种技术分析与判断能力。
三、探索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的新教学方法
在新时代下,学生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刻板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在新时代环境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何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效融合,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这个内容的探索将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应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上入手,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并在互动式教学中探求达到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接受课程所传递的理想信念,并在这种理想信念的鼓励下探索创新,形成正向鼓励的良性循环。在于第一课堂的融合方面是如何在协同育人的目标下解决“两分离”和“两张皮”的问题。就陶瓷考古类课程而言,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通过任课教师的专业讲授,使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本专业的并非是象牙塔中无关痛痒的研究,而是对解读中国历史的物质精神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学科的研究成果将补充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长河的形成过程,同时会参与塑造现代人对自己祖国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全面理解考古学发展对于祖国建设的意义。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主要是引导学生加强对本行业的认识,结合自身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加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要针对性地将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分类,展开分类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引入博物馆、考古所、鉴定站等行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授課,以及线上线下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本行业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这将更加有利于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四、对陶瓷考古类课程考核方式的完善
一个完善的课程不仅表现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表现了考核方式上。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对学科的重视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探索如何在考试中加入“思政”评价内容。改革传统的期末一次考试方式,研究多次测试与期末考核结合,过程评价与权重相加的方式。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增加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作为教学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此次研究的重要内容。
陶瓷是中国文明进程中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是众多体现我国悠久历史的物质文化中最容易保存的物质资料之一。因此对陶瓷考古的研究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的建设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意识形态引导和学生发展有机结合,对达成“双一流”的目标有进一步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改课题《“双一流”视域下陶瓷考古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TDJG-20-Y20。
作者简介:
冯冕(1982.2-),女,汉族,籍贯:四川乐山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讲师,专业:考古学,研究方向:陶瓷考古。9D542F70-8B72-43FA-AC1B-7361AE4AC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