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奏响“中国好声音”
2022-06-14
聚焦热点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體验……近年来,戏曲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频频在跨界融合中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近年来,民乐的创作、演出、传播呈现出新的时代气象,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接受度持续提高。如创意节目《齐天乐》中,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奏响经典旋律《茉莉花》为序曲,将中国空间站传来的太空音乐祝福和晚会现场激昂的民乐演奏巧妙融合,创造出穿梭宇宙、天地合鸣的神奇相遇,用新科技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中华文化史上与民乐相伴的十组传奇人物齐聚一堂,从斗琴到合鸣,演绎了一曲融合琴、箫、笙、阮、鼓、琵琶、箜篌、二胡、唢呐、羯鼓等十种代表性民族乐器的创意交响。
多维解读
1.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中华文化讲究艺术意蕴,传统民乐、戏剧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韵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感染力。无论哪个类别的演出形式,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包含对作品的精准诠释和体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意,而拥有这些“强大”和“本领”,是守正的题中之义,也是支撑艺术传承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2.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近几年传统民乐、戏剧改良的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舞台声、光、电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能在感官上将民乐、戏剧节目包装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对于形式创新,一方面可以尝试、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为民乐、戏剧创新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3.体现自身特色,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传统民乐、戏剧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们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密码。近几年传统民乐、戏剧创作、传播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域性强的民间传统乐种、剧种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风。
时评选粹
新国风蔚然成风
李 政
新国风之所以谓“新”,在于表达之“新”与内容之“精”。实际上,对于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是既远又近的存在。这里所说的“远”指的是其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难以和现代大众进行广泛对话,而“近”则是因其中蕴含着对当下有巨大启迪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此,如何给传统文化换上当代人青睐的“新衣”,又如何将其“内核”与现代化表达扣合起来,成为一道颇具难度又亟待解决的命题。对此,当下的新国风文艺作品或广泛融合舞蹈、情景剧、舞台剧等备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态,或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或加入趣味游戏、深度访谈、实地探访等环节设置,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这些文艺作品还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号,并从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用稀松平常之物铺展出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画卷。当这些生活化元素变成对话古今的载体,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灵越来越亲近。《衣尚中国》《国家宝藏·展演季》《典籍里的中国》《国乐大典》《舞千年》等节目聚焦不同的国风垂直领域,以深入浅出的内容让观众充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则用绮丽的视听技术,编织起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旅……这些新国风文艺作品秉持着简而专、小而深的创作理念,虽只照见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隅极小天地,却力求在其中深耕细作,由点到面地做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文章”。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当下涌现的这一批新国风文艺作品既有美之内涵,亦有美之意蕴;既在内容创作层面上突破了既定模式的窠臼,又用别具一格的创意激活了文化传承的密码。更重要的是,它们激发着文化创造和创新的火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们期待,更多的创作者能够不忘初心、秉持匠心、坚定恒心,让这一股新国风在荧屏上鼓得愈满、吹得愈劲。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16日)
各方观点
传统戏曲,展现时代魅力
邓剑洋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推动戏曲更好地走进大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自带的艺术感染力,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不断放大,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辐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走红网络。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1日)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周飞亚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如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28日)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