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形成、特征与当代启示
2022-06-13张廷亮
张廷亮
(连云港开放大学,江苏连云港 222006)
江恒源是连云港市原灌云县板浦镇(今属海州区)人,出生于1885 年11 月3 日。他曾经担任位于板浦镇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并与黄炎培共同创建了中华职教社。作为我国20 世纪30 年代至40 年代著名的教育活动家,江恒源的教育著述是十分丰厚的。刘旭光整理出版的《江恒源教育文集》收录了江恒源的教育著述达401 篇,计166 万字。这些著述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其中涉及农村教育的文章有80 余万字,可见江恒源对农村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他对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教育观察之全面、论述之深刻,在民国时期教育研究领域实属罕见。这些论述对当时的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我国当代农村教育发展包括苏北地区乡村振兴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近年来,国内关于江恒源教育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职业教育、补习教育两个方面,而对他的农村教育思想关注甚少。有研究者认为江恒源丰富和拓展了农村教育和农村改进的内涵,划清了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的边界,他的“教富政”辩证统一的主张对当下实施乡村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1]。徐保安、崔军伟等人认为,江恒源区分了农村教育与农村改进两个概念,理清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来龙去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回应了农村改进究竟由谁来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原则和基本标准,但是他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估计过高,最终不能摆脱“教育救国论”的窠臼[2]。上述观点反映了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部分内容和特征,但梳理得不够系统,没有反映其全貌、机理和特征,也未能揭示其形成过程。笔者试以《江恒源教育文集》收录的江恒源教育论著为依据,力图总结其农村教育思想的结构体系,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概括其性质和特征,挖掘其当代意义,为农村教育发展特别是苏北农村的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一、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来源与形成
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源自他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农村教育实验、广泛深入的农村教育调查和全面深刻的教育研究。
(一)农村教育实验: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实践基础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江恒源就认识到当时的农村教育是失败的。他依托中华职教社开办了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积极推行农村教育以促进农村建设。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从1928 年4 月开办,至1934年7 月实验完成,后续扩大为江苏省昆山县自治实验区,同时兼办民众教育馆、合作社、警管区、青年团、农事改良等,使“行政与教育打成一片”。江恒源与中华职教社在上海、浙江、镇江、东台等地陆续举办了中华农具推行所、农学团辅导处、沪郊农村改进区、黄墟农村改进区、观澜义务教育学校、农光乡村小学、鸿英乡村小学、丁卯农村小学、熏德乡村小学、三益改良蚕种制造厂、荻山自治实验乡、长安小溪口改进区、上海县立道南小学等教育机构或自治实验区。这些学校或机构以义务教育为中心,兼顾成人教育、女子教育,积极参与农具推广、农业经营、军训保卫、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这些学校和机构或属于中华职教社的附属机关,或属于代办机关,或属于合作机关。在农村教育办学实践中,江恒源认识到农村教育的意义和困难所在,以及实施农村教育区域自治的益处,逐渐形成了对农村教育的独特认识。
(二)农村教育调查: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
《江恒源教育文集》收录了大量江恒源关于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对农村与农村教育提出了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在《调查江苏泰县全县农业概况报告》《调查江苏十七县农民生计状况后的感想》中,他提出要推行新式农具,提倡兴办适合当地的副业,普及乡村小学教育和中等学校,同时推行乡村社会教育、补习教育,教给农民致富之道、实用知识并锻炼他们形成良好习惯。在《丹徒城外两个优良小学笔记》《六合城外费省效宏之优良小学》《视察东海教育情况》《注重乡村教育的函》《江宁县北固乡第一小学视察纪略》《江宁尧化门小学校视察笔记》《视察无锡小学笔记》等文章中,他结合实例提出了“不希望人人升学的以农商两业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批评了那些只顾城市不顾乡村的现象,力主义务教育应当首先关注乡村。江恒源针对当时“有公民常识者,只一万万,而多数之三万万,仍为愚弱贫散之农民”[3]348的现状,指出“农民教育,实为当今之急务”[3]348。他通过调查总结出了中国农民的“弱、愚、穷、懒、私”五大特征,为农村教育开出了“四大主义”的药方,即“经济主义——不废多金?而效率甚大”“实用主义——注重职业陶冶,练习道德学习于工作之中”“社会主义(与经济学上所谓社会主义有别)——学校教育效率,能发散及于社会”“进化主义——时时谋向新的好的方面发展”[3]58。他在《农村问题》一文中剖析了农村教育的问题,指出“目前农村的教育,日渐趋于破产,受过教育的青年,不但不能使生产增加,而家庭所生产的反不足供他一人的消费”[4]1115,主张“应当研究农村教育怎样才能变成生产的教育,怎样才能配称救国的教育”[4]1115。江恒源还积极宣传介绍梁漱溟开办的邹平实验区、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实验和彭禹廷在镇平抓治安与生产的农村教育实验。大量农村教育的调查,使江恒源对农村教育的问题了然于心。随着江恒源建构农村教育体系的诉求愈加迫切,他有关农村教育的思想框架与实践路径也愈加清晰。
(三)农村教育研究: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理论提升
江恒源的农村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主题内容,从不同角度促生了他的农村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现代教育经济学的重要课题,在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里,表现为“富”与“教”的关系问题,即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农民致富。江恒源敏锐地发现了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症结:不是教人致富,而是教人追求高人一等;不是为了实业,而是为了少数人;不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是为了培养官员。因此,江恒源提出了“富教统一”的观点,主张农村教育既要教给农民致富的方法,又要使他们得到人生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训练。江恒源还认为,农民的读书工作“应该在他们物质生活能稍稍解决之后,再去实施”[5]426。(2)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概念,被江恒源嵌入了农村教育实施计划。在江恒源的观念中,教育与政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政策,一定要配合着国家的整个政策……当然教育事业,也就要随着这个国策配合进展”[6]2096。江恒源为农村建设提出了三条途径,分别是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政治建设是农村教育得以成功的保障。他主张只有实现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和解除农民所受的压迫[7]1167。作为一位民主人士,江恒源看到了农村教育对于国家富强、农村振兴、农民发展的重要意义,看到了社会各行业对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农民精神面貌改观对他们走向富裕生活的重要价值,因此主张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尤其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深化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知。可以这么说,自觉地从政治角度看待农村教育,反映了江恒源对教育使命的洞察力。(3)关于区域教育。江恒源最先提出了“区域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与他的“农村教育”“农村自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江恒源主张建设“农村改进区”,实现区域推进、整体设计。他说:“今日要改进农民生活,还不是单纯改进农业所能奏其全功,必与其全部生活加以注意。”[5]625他主张先划定一个区域,“认定若干农村,并认定各农村中的全体农民,做一个教育对象,特设机关,延请专家,专司改进事业”[5]625。他主张的“区域教育”既是为了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也是为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重要策略。
二、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江恒源以广阔的视野分析探索了当时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路径,丰富了农村教育理论,拓展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认知范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农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江恒源有大量的文章论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当时普遍弱化农村教育的行为,也分析了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针对“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皆是农民”[7]1663的现状,江恒源认为要挽救中国,必须要把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变为健全的国民,因此必须很好地从农村建设着手,“要繁荣都市,必先要建设乡村,要发展工业必要先注重农事”[7]1686。江恒源概括了旧中国农民具有的“愚弱贫病懒”等特点,认为这样的农民“如再不急为施教,吾恐老大中国,难以在世界立足矣”[3]348。江恒源指出,过去只注重义务教育、仅关注儿童教育的做法不足以拯救国难,应当使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受到相当的教育。他批评中国做教育的人往往喜欢将教育办在城市里,愿意做将粉擦在脸上的工作,“至于那些乡村教育,则很少有人过问”[5]581。正因如此,江恒源主张农村教育施教的内容和主题应该更加广范,要对农民实行生计教育、农村建设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公民教育[3]349。
(二)农村教育应该形式多样
古今中外,教育的形式和种类十分繁复。教育对象不同、学习需求不同,确定的教育目的和实施的教育类型也应各不相同。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江恒源多次强调农村教育面向的是农村地区,受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而且包括农民,因此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种基本类型。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江恒源将农村教育分为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学教育,“农民教育是基础的与通俗的教育,他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以及农民的后备军;农业教育是在训练技术人才与推广人才;农学教育则是最高级的,特别侧重于学理的研究”[6]2414。总体来说,农村教育是为改良农村生活而设,是平民的初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江恒源没有将农村教育等同于农业教育、农学教育,即没有将农村教育局限在“农”字上,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应该为出生于农村的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江恒源对农村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阐述,使人们认清了农村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理清了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农村教育与人全面发展的关系。他建构的农村教育体系与结构使广大农村地区的所有人均能享受教育红利。
(三)乡村教育有多重功能和独特路径
在《江苏泰县顾高庄境况及改进计划》《中国乡村改造之我见》等文章中,江恒源要求乡村教师要具有两种能力,即教育儿童的能力和教育普通人民的能力。他主张乡村教师要决心以“勤、俭、忠、恕、敬、爱”六字诀为立身处事的方法,尊重农民的固有习惯,不能以农民的师长、官长自居。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师范学校的学生应该学会制造教具的技能,善于了解和把握农民心理,懂得医药常识。江恒源之所以对乡村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他看来兴办乡村学校的目的是改进乡村,乡村教育的功能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除正式的学校外,还应该有适合农民开会的大礼堂,农产品(农具等)陈列馆,悬挂教育格言、图画、标语以及供休闲娱乐运动的空间、民众图书馆和补助学费机制”,以丰富农民的生活;“小学中须有成人补习班”,为农民提供基础文化教育;教会农民治理乡村,实现乡村区域自治[3]26。基于这样的认识,江恒源提出了“教富政合一”的思想,并将“教富政合一”视为解决农村教育的正确途径。其中,“政教合一”是为了改进乡村组织,“教富合一”是为了巩固教育,“教富政合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致富。江恒源还主张用政治力量来推动农村改进工作,倡导“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7]1667,尽全力推动民众教育和乡村合作社建设。
(四)大力推行农村改进活动
农村改进是江恒源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他极力推进的工作。农村改进指的是“就一个或几个农村,划定适当的区域,依照理想的能实现的预定计划,用最完美的方法、技术以化导本区内一切农民,使全区农民整个的生活,逐渐改进由自给、自立以达自活,并完成乡村的整个建设”。江恒源认为农村改进就是广义的农村教育,是完成农村自治的唯一方法。他不仅制定了农村改进的目标——改变农民的“弱、愚、穷、懒、私”以实现“富教政合一”,而且规定文化、经济、政治为农村改进的三大主干事业,主张这三项事业要连锁进行、混合推动。江恒源还为农村改进制定了四条基本原则:(1)简而易行;(2)事事求经济;(3)力求普遍;(4)促进农民自动[5]732。江恒源认为,农村建设不外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三种途径,必须要以教育的手段推行,要注重真正的、有精神的、有系统的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江恒源主张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和社会团体参与农村改进工作,认为私人团体、当地人团体、学校教育机关、农民教育馆、农业教育机关、保卫机关、宗教团体、经济组织,都可以而且应当参与农村改进工作。
可见,江恒源是将农村教育放在农村乃至整个社会范围中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摆脱了“就教育论教育”的惯习,具有“大农村教育”的格局与视野。他的这种研究视野和教育理念值得继承和发扬。
三、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有一个鲜明的核心追求,那就是国家富强、农村兴旺和个人发展。这是农村教育应该坚持的导向,也是农村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江恒源以此核心追求为统领,建构了其农村教育思想与农村教育的关系。他围绕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开展乡村改进实验,大力推行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农学教育,并以区域治理和办学机关为保障条件和实施基础(见图1)。由此可见,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乡村教育诸要素以核心追求为最高目标,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逻辑关联起来,构成了具有目的性、关联性、区域性和全纳性等基本特征的整体。
图1 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体系框架
首先,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目的性特征。江恒源将兴办农村教育与中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将国土的沦陷、农村的凋敝、农业的衰落、农民的“弱、愚、穷、懒、私”均归罪于教育的落后。他指出,教育必须为民族振兴服务、必须为农村强盛服务。这体现了他对教育目的性的认识,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明确的现实目标,即推动农村兴盛、助力农业发达和实现国家强大。江恒源没有忘记教育还要为了人的发展,为农民指明需要实现的目标,教给他们谋生的本领。江恒源对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在地决定了他所主张的农村教育与以往农村教育在发展思路和途径方面的差异。他在《农村教师的使命》中提出“要增进农民的生产力,发展农民的自治力”[3]109,主张创办“用钱少的教育、公开的教育、适合国情的教育、活的教育”[3]109。
其次,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关联性特征。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教育家,江恒源担任过宏观教育发展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农村教育更是如此。一些农村教育的落后现象,往往是各行业定位的缺失与行动的误区所致,因为教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江恒源在《论教育的联系性》一文中指出,“教育政策一定要配合着国家的整个政策来切实施行,教育要各级沟通,教育要各方联合教育行政,要能利用社会文化团体、教育团体使之协助推进”[6]2099。换句话说,教育应该与“社会打成一片”。
再次,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区域性特征。江恒源主张对农村改进工作要整体设计、区域推进。所谓“区域推进”,就是农民教育、农学教育和农业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系统,对农民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包括“生计教育、文字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康乐教育”,而各种教育“要同时并进,协作推行,万流同归,以改进他们的全部生活”[5]625。
最后,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全纳性特征。在江恒源的视野中,义务教育是广义的,农村教育也是广义的。他跳出了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属于儿童教育的传统理念,将农村所有成员都纳入教育范围,主张每个人都应当受到恰当的教育。江恒源说:“过去只注意到义务教育,仅仅注意在儿童身上。这种狭义普及教育,还不足救目前的国难,吾们应当把儿童、青年、成人都受到相当的教育,这就是广义的普及教育。”[7]1687江恒源教育思想的全纳性还表现在他充分地考虑到了农村教育资源,认为农村的一切包括河沟湖汊、稻黍麦菽、猪牛狗羊都是教育资源。
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性质。江恒源对农村教育目的的界定是全面的,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乡村自治和个体发展服务;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把握是正确的,涵括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对教育对象发展的阐释是科学的,即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这一切很容易使人想起毛泽东阐述过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也容易使人想起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可以判定,江恒源的农村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有内在相通性,这是他比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的高明之处。他不仅顺应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而且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教育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四、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国家也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这意味着我国农村教育必将获得快速发展。要想振兴乡村,就应该重视农村教育。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不仅在技术路线方面而且在战略制定与实施方面都能给当下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村教育要实行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是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教育要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既是教育目的性的体现,也是实施农村教育的基本战略。从当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实际看,将“区域”定位在县、乡镇、村庄的统合上,更有现实意义。因为,人力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农村区域内的机关、人员、经费、场所、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如果能形成协同的整体,就能产生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不仅可以解决农村教育师资匮乏问题,而且可以为教育反哺其他行业提供可能。
(二)重视成人补习教育
成人补习教育是江恒源农村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当下,我国社区教育正日益兴旺,社区教育部分地承担了成人补习的职能。但是,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和制度不够健全,成人补习教育的氛围没有形成,尤其是成人技能补习没有形成气候。农村教育要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应该吸收借鉴江恒源有关成人补习教育的思想观点,引领当代农民走一条以教育促发展的崭新之路。
(三)推行教育生活化
农村是教育发展的洼地,却是教育资源的高地。乡村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有俯拾皆是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发掘和使用农村的优势资源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是当前农村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江恒源一向主张要立足乡村实际引领农民接受教育,当代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中借鉴,深入思考并切实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问题。
(四)要坚持“富教合一”
“富教合一”虽然是江恒源在特殊历史时期提出来的教育主张,但是跳出江恒源对其内涵的阐释,仅从字面上看,“富教合一”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引领当代农民在“教育中致富”“在致富中学习”,既是一个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生成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当代农村教育仍要致力于让青少年学得一技之长,让成人获得谋生本领,实现江恒源等人未能实现的“富教合一”的教育理想。
(五)坚持广义教育
江恒源经常使用“广义”一词谈教育,如“广义义务教育”“广义农村教育”“广义的补习教育”等。“广义教育”是对教育外延的拓展,是对教育理解的扩大。强调“广义教育”不是主张搞“泛教育化”,而是对社会需求的顺应,体现了教育的应有之义。当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开展,就是在广泛的意义上推行“大教育”。因此,当代农村教育应该突破农村、农业的束缚,探索广义教育的时代内容和革新路径,担负起实施农民教育的当代使命。
(六)坚持教育救国
20 世纪初期,一批教育人士的“教育救国”理想最终因时代因素而落空,但绝不意味着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非常迂腐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 年,从广义教育的角度看就是教育救国的28 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家和劳动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如果有成千上万个像江恒源一样的教育工作者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坚守“教育救国”的信念开展农村教育,我国农村教育就能得到迅猛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