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及商业模式构建
——以山东财经大学主校区为例

2022-06-13王红梅郑兴君孙梓烨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垃圾桶分类垃圾

王红梅,郑兴君,孙梓烨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220)

1 研究背景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需求量和消耗量增加,生活垃圾产出量持续上涨,这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2019年住建部等9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46 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1]。国家高度重视绿色文明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试验地。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人才需要发展教育,教育事业始终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数量、学生人数都得到了增加,截至2021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到4 183 万人。高校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对新思想新理念接纳快,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对高校生活垃圾分类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将立足于山东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山财大)主校区,对校内生活垃圾进行具体分析,探究现状,结合全国各地垃圾分类的管理方案,在利用已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的基础上寻求高校垃圾分类解决方案。

2 调查方式及现状分析

2.1 调查方式

本次研究以山财大主校区校内本科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观察法相结合。

2.1.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结合高校的特点,设计了“高校垃圾分类”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1 个问题,从对垃圾分类了解程度、生活垃圾类型、扔垃圾频率、垃圾分类意愿等方面出发,旨在了解高校主要垃圾种类、高校学生垃圾分类意愿、垃圾分类在高校实行的可行性,问卷具体内容见表1。由于调研期疫情严重,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总共发放250 份问卷,回收248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7 份。研究对象来自山财大各学院,兼顾大一至大四学生,涉及范围广,具有代表性。

表1 问卷基本信息

2.1.2 访谈法

在学校主要人群中,采用分层抽样,从学生、老师、宿管、门卫、食堂工作人员之中分别挑选3 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访谈提问,了解到宿舍、餐厅垃圾产生量最多,其次为教学楼。其中宿舍垃圾主要以可循环利用的纸质快递盒、书本和塑料餐盒为主,餐厅以厨余垃圾为主。教学楼内垃圾产出量相对宿舍和餐厅少,且教学楼内并无分类垃圾桶,主要采用大中小型综合垃圾桶。学生们扔垃圾的时间集中在早中晚上课前,学生有垃圾分类意愿,耗时不超过5 min 为最佳。

2.1.3 实地观察法

以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为主要实地调研地点,对学生宿舍、教学楼、餐厅、校园马路等地点的垃圾回收站进行了实地观察。宿舍的垃圾种类最为复杂,包含废纸箱、塑料瓶、塑料盒等可回收垃圾,以及电池、一次性物品、化妆品、剩饭剩菜等多种不可回收垃圾。现学校各宿舍门口有15 个左右垃圾桶不等,垃圾转移时间一般为一天,主要方式为清洁车运走,并无垃圾分类。宿舍垃圾量有明显周期性变化,双休日、节假日、购物狂欢节期间垃圾数量最多,如在2020年“双十一”期间垃圾桶出现明显不够的情况。马路两侧为分类垃圾桶,仅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类,学生扔垃圾多为随手放置,其实际作用不显著。

2.2 现状分析

2.2.1 客观情况分析——基于学校角度

据调查结果显示,山东财经大学主校区目前的垃圾分类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校区内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通过调查问卷显示有30%左右的垃圾以垃圾堆的形式存放。校内的分类垃圾桶仅分为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2],较为单一。其次,学校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范围窄、途径少。67.21%的学生表示偶尔接受过垃圾分类的教育和宣传,并且学校并没有相关的微信、微博等宣传方式,线下讲座举办次数少。

2.2.2 主观情况分析——基于人员角度

首先,高校具有一定封闭性,人群以学生为主,人员较为单一,垃圾种类主要以纸、箱和厨余垃圾为主,相对简单。其次,学生生活受学校纪律约束,扔垃圾的频率具有规律性,多集中在早中晚课间。最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严格,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学校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大环境下能够快速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态度积极,九成的学生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在愿意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中,一半的学生选择随丢随分,垃圾分类时间不超过5 min 最佳。

3 项目构建

基于对山财大主校区的垃圾分类现状,综合考虑全国各省市在高校垃圾分类上的管理建议,结合使用国内已有的可感应分类垃圾桶,提出了关于全国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商业模式。

项目以垃圾分类为核心,形成了从高校延伸到社会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其中涉及高校、高校学生、学校服务人员、垃圾回收厂商等多个经济市场主体,利用“互联网+学生”、“互联网+垃圾”、“互联网+垃圾回收厂商”创造性提出了线上互联网与线下垃圾回收厂商相结合的双轨制经济运行模型。

3.1 项目简介

首先,建立高校的垃圾分类系统,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瓶、旧衣服;不可回收垃圾包括一些质地较软的塑料袋和有害电子废金属,如锂电池、化妆品等,对于不同种类的垃圾分别设置智能垃圾桶存放。

其次,建立一个与智能分类垃圾桶相连接的小程序,对于不同类别的垃圾桶分别有自己的二维码。

在垃圾生产前端,学生通过实名认证的形式注册小程序后就可以进入垃圾分类回收页面,扫描不同的二维码就可以将废物放入不同的垃圾桶。

小程序采取个人积分的方式,学生每正确丢置一次垃圾,系统会自动积分一次,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换取奖励[3]。学校可将一栋宿舍楼排名前10 的同学给予环保奖学金、综测或证书奖励,丢垃圾积分高的宿舍可被评为优秀宿舍,将学校的奖励制度与垃圾分类相协调。除此之外,小程序会及时普及环保知识,在环保知识竞赛中获奖的同学也有相应的积分奖励。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垃圾回收的主体作用,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案提高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感。

在垃圾回收后端,小程序直接与垃圾回收站点厂商相连接,智能垃圾桶具有重力感知系统,在垃圾达到一定重量后,垃圾桶自动将“已满”信息传送给小程序,垃圾回收站商获取消息后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回收。同时小程序会实时监测垃圾的流向、运输地点和处理方式。垃圾回收厂商将废品回收的一部分收益汇入高校账户,并在小程序上进行公示,将垃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化,高校利用收益支付前期智能垃圾桶购买费用、成本维护费用以及进行平台维护。

最后,利用小程序与垃圾回收站点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高校学生+小程序+垃圾回收站厂商”的新型商业模式。项目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模式图

3.2 理论依据

3.2.1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4]。即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互联网+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商”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一种正外部性行为。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5]。完善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作出贡献,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益,而且整个学校其他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因此受益。都可以享受到垃圾分类所带来的益处,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同时,该产业链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也可以通过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具体的经济手段和方法将垃圾分类产业链进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转化为私人收益,有利于成本降低,促使获利增多。如图2为“互联网+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商”产业链带来的正外部效应。

图2 垃圾分类带来的正外部性

3.2.2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达到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目标[6]。

本项目的开展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立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如图3所示,“学生—垃圾回收站点—垃圾处理商”的完整产业链模式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减量化——减少进入垃圾回收点未分类垃圾的数量;再利用——通过对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再循环——把可回收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7]。最终实现利用垃圾到减少垃圾的质的飞跃。

图3 循环经济“3R”模型图

3.3 产业链和生命周期分析

3.3.1 产业链分析

项目依托一款以线上运营与线下站点相结合的双轨制垃圾分类平台,将高校学生、高校、垃圾回收企业3 个经济主体联系起来。在产业链上游,通过为用户提供奖学金、总测加分等符合大学生群体偏好的方法激励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由企业回收。高校通过线下与垃圾回收厂商签订合同为其提供长久供货,垃圾回收厂商可直接与小程序建立连接,通过小程序直接得到可回收垃圾桶的情况,可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回收。在产业链下游,垃圾回收企业可以将回收的垃圾通过加工将再生资源再次投入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方式最大化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中间过程,较短的产业链可以保证较快地获得收益,用以改进小程序,保障项目的良好运营。

3.3.2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新型商业模式将传统的垃圾回收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结合起来,使原有产业拓展和延伸,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表2)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明确企业定位,制定运营策略。

表2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3.4 SWOT 分析

3.4.1 机会

a.国家提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鼓励垃圾分类,支持环保事业的发展。

b.国内垃圾分类行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垃圾回收企业,市场机会前景好。

c.国内高校数量众多,市场需求大。

d.已基本具备生产感应垃圾桶的技术和企业。

e.互联网终端普及。

3.4.2 威胁

a.高校垃圾分类回收设施不健全,宣传不到位。

b.垃圾分类意识薄弱,普及度低,学生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c.产业链还处于形成阶段,发展尚未成熟。

3.4.3 优势

a.连接多个经济主体,资源循环利用,理论上具有营利性。

b.高校数量多,学生意识强,市场空间大。

c.产业链完整,实现垃圾分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4.4 劣势

a.项目人员经验不足。

b.初期资金薄弱,盈利空间小。

3.5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3.5.1 社会效益

项目以鼓励垃圾分类,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为目的。有助于鼓励公众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提升环保意识,提升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程度,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垃圾分类的群体中来,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3.5.1 经济效益

随垃圾分类政策提出,垃圾分类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新兴的“互联网+垃圾分类”项目迅速成为了市场焦点。垃圾分类项目带动社会上的资源经济循环发展,“产生—利用—回收—处理—再利用”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缺的重要方向。同时,高校垃圾分类项目催生了许多新的高科技产业和新技术,比如智能垃圾桶生产企业、新型互联网企业、不可回收垃圾降解技术、可回收垃圾再利用技术等,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智能垃圾桶与互联网连接,底层技术尤为重要,从而促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多种调研方法,分析了山财大主校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观念,有效地利用可回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再生。同时新经营环节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推动中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笔者切实希望高校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动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商业模式的践行。

猜你喜欢

垃圾桶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