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唱画作 弘扬经典
——古诗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之法

2022-06-13文|许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3期

文|许 敏

“学唱画作”即让学生通过学古诗、唱古诗、画古诗、作古诗来掌握学习古诗的策略,体验创作古诗的乐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空中读写”指利用“钉钉”直播、微信小程序、微课学习对中华古诗文进行诵读和写作。“知解悟背”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策略,即知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创造性地背诵古诗文。

一、学古诗,以诗读史悟传奇

一首古诗就是一段历史,一阕宋词就是一段传奇。我们可以根据杜甫的千古名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揣摩当年诗人喜闻官军收复蓟北的历史场景,也能从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期盼中,遥想这位爱国诗人的曲折经历,所以读诗与读史是不可分割的。

1.“知解悟背”定学法

“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背诗文”,这是我总结的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四步法。在“空中读写”中我尤其注重“知作者”这一环节。知作者的生平,知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知其中所用的典故,对学生透彻理解诗歌是大有裨益的。不难发现,中国古诗词中很多诗歌都写于同一时期,它们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有共同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将这些古诗词结合在一起教学,如《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都是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为历史背景的。于是,我在“空中读写”教室与学生一起分享了《靖康之变》这一历史小故事,然后发动学生找一找生活在北宋末年的诗人有哪些,他们分别经历了什么,都有哪些作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陆放翁罢归山阴四年,依然在那个秋夜思绪难平。

2.“奇闻逸事”增趣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很容易让人身心俱疲。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我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在每次直播前,以“许老师讲故事”的形式,给他们分享一段与诗歌、诗人有关的故事,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诗人,有血有肉,有个性有喜好,有故事有传说,而绝非是一个名字而已。如谈王之涣讲“旗亭画壁”,谈王昌龄讲他被害的千古谜案,谈杜甫讲他一生不得志,与李白惺惺相惜的故事。奇闻逸事让诗“活”起来,也让空中读写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3.“求同求异”寻规律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构成了诗歌国度无比壮丽的景象。古诗题材精彩纷呈,咏物、山水、田园、边塞、送别……要区分这些古诗,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表达,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那么,读组诗是最好的方法。

(1)读组诗,异中求同。

五年级下册有三首非常典型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乡村四月》,于是我把这些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学习,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说说这些诗歌中哪些词句能让自己感受到浓浓的田园味道。耘田、绩麻、桑阴、牧童、池塘、山原、蚕桑、插田等,这些就是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那么田园诗的立意与情趣,视觉与画面又有什么共性呢?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历史。

陶渊明、孟浩然、杨万里、范成大这些诗人,都是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纵观这些诗人写田园诗无外乎这些情况:仕途渺茫、宦海沉浮、晚年归隐,于是诗人便将目光聚焦于田园生活,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抒写对象,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状田园之美,写乡居之乐,歌隐逸之趣,叹民生之苦。因此大多田园诗在主旨上表达的都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2)读组诗,同中求异。

同样以田园诗歌为例,既然田园诗都是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同中求异。如《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前者讲到“才了蚕桑又插田”,后者写“昼出耘田夜绩麻”,看似都写农村繁忙的劳作,但又有不同之处。前者重“景”,后者重“趣”。我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除了“繁忙”,还能选择什么词分别形容这两首诗。学生回复前者是“美丽”,后者是“有趣”。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准。于是,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前者的“美”在“色”,在“声”,在“意境”,后者的“趣”在“未解”。我让学生想象未解耕织的孩童他们是如何种的瓜,有的说种的是小石子,有的说种的是蚕豆苗,还有的说种的是铜板……由此,那天真可爱又勤劳的孩童形象跃然呈现。因此,即便同是写田园,诗人的视角不同,性情不同,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学一首诗,读懂一个人物;学一组诗,领悟一段历史传奇。在“知解悟背”的学法指导中,在“奇闻逸事”的宣讲中,学生学得认真,根据自己整理的笔记,更是收获了学习古诗的策略。以诗读史,以史读诗,在“空中读写”教室的师生互动中,古诗文的学习因此变得轻松、愉快。

二、唱古诗,以唱悟情咏经典

古典诗词讲究平仄、韵律,与它的善于吟唱有很大关系。通过歌诀、吟诵、吟唱等方式来背古诗,本身就是对音乐的审美过程。学生在吟唱诗歌中享受着经典的滋润,理解着诗歌内涵,提高了审美能力。

1.七言五言有诀窍

如何用歌诀法来吟诵呢?根据诗歌字数的不同,我总结了四四三三节奏和二三三节奏。七言古诗采用四四三三节奏,即将前四个字重复一遍,后三个字重复一遍,以此类推,在吟诵五言的时候采用二三三节奏,这样的歌诀背诵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

2.平长仄短巧分析

“平长仄短”是古人吟诵的主要规律。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原则就是平仄的交替,而这种平仄交替的结果孕育了诗歌的音乐节奏。平指的是一声二声,仄是三声四声。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最简单的吟诵规律,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接着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着古人的样子来吟诵古诗。这种新奇又好玩的读法让学生兴致勃勃。

3.创意编曲来吟唱

虽然学生爱模仿古人,但我们发现,相对于古时的吟诵方法,学生更喜欢的是现代的音乐感。因此,我又发动学生为古诗创编旋律,可以是拿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来填词,也可以套用别人的乐谱,更可以自己随意创编。在五花八门的古诗吟唱中,学生感受到经典与现代文化碰撞的魅力。

三、画古诗,以画解意寻诗蕴

苏轼曾言:“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当直观而静态的生硬字词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会太高。但是绘画是一种能将色彩、线条、视觉等结合起来的艺术,学习中如果引入绘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诗歌呈现画面感、真实感。作画的进程更是学生开掘诗意、寻悟诗蕴的过程。

1.实写之处浓墨重彩

虚实结合是古诗惯用的写作技巧,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如《浪淘沙(其一)》中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此处的黄河、万里沙、风簸为实景,需要学生在画画时加以浓墨重彩渲染。

2.虚写之处轻笔留白

同理,在诗歌的虚写处,我们则可以轻笔留白,正如“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画面没有织女,没有牵牛,唯有滔滔的江水和一位孤独吟诵的诗人,反而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

四、作古诗,以写明志圆诗梦

杜甫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酣畅淋漓、大气奔放的诗词更是与他游历大好河山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因此,写古诗除了要多读古诗词,熟记名篇名句外,还必须要有体验。有人说:“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诗人。”吾手写吾心,但习惯了现代文写作,突然让学生试着写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既需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作诗灵感,也需要学法自然、技法超然的读写指导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萧红的现代文学经典《祖父的园子》中的片段,对学生进行古诗写作的指导。我先出示描写田园景物的相关片段,请学生快速默读后用一个词说出总体感受。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在片段中找出哪些景物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学生回答是花、鸟、虫子、倭瓜、黄瓜……我告诉学生这些词在诗歌中被称为意象。意象就是景物。我接着让学生想想园子里还有什么意象,并写到纸上。之后,课件出示古诗《乡村四月》,研究古诗的韵脚,然后以“自由快乐”为主题,以“ɑo”为韵脚来创作七言绝句。

在古诗创作中,我指导学生用“意象+ 动词”“意象+ 形容词”“意象+ 颜色词”等形式来抒写,同时又将人的活动与景物描写联系在一起来体现自由与快乐。这样从扶到放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有法可依。一组田园诗歌惊艳“空中读写”教室。

学生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赛诗大会,由五六名学生成立一个诗社,并为自己的诗社取个雅号,现场抽题,根据抽到的意象,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诗作并进行展示,然后从诗歌主题、韵脚、意境等方面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五、反思与建议

古诗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会古诗语言意境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教学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口动、手动、身动、心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在于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三注重二结合”。

1.注重策略

无论是“学”“唱”还是“画”“作”,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引路人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为学生造径。比如,学古诗有“知解悟背”四步骤,作古诗有“立主题”“找意象”“定韵脚”“加动词”四步,作古诗要注意诗歌“实写”与“虚写”之别,唱古诗有“仿曲”和“编曲”之分,这样有法可依,有径可寻,让学生更愿意亲近古诗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注重体验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可以创设特定的场景,包括让学生穿上汉服,扎好头饰,或者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筝乐曲中,完成诗歌创作和诗歌诵读,让学生亲身经历,去感知,去领悟。

3.注重评价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就必须有评价。因此,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利用钉钉班级圈朋友点赞功能、微信小程序网络投票功能,运用作业等级评定制、红领巾币制、学生竞赛等方式进行生—生、师—生、师—生—师、师—生—家长交互式评价。

4.结合历史

“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与读史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诗与人、人与史是无法断开的缔结。任何诗不能独立于诗人的经历之外,不了解诗人,不足以领其真意。

5.结合运用

厚积才能薄发。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从小背了那么多古诗文,到了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却依然束手无策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考察方法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这种评价方法必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能力造成伤害。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在情景中去运用,看到小草,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眺洞庭,吟诵“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秋之夜,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华古诗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经典阅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珍藏。在经典浸润中的学生,生命定会呈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