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文一体:中年级教材文言文学习策略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2022-06-13徐春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李树王戎成语

文|徐春芬

从文化角度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次文化之旅。这一文化之旅既让我们在重温中回归,又在回归中前瞻,因为回归中有新的想象和新的发现。文言文是打开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文言文的学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语句凝练,简俗隽永,小学生在语言的黄金阶段能得到文言文的启蒙熏陶,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打上文化底色,为学生的精神文化成长砌好基石。

统编本教材在小学阶段共编入15 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统编本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中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其中《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是教材中的第四篇文言文,如何在巩固前三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笔者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来探寻“四文一体”的小学中年级文言文课文的学习策略。

一、学的基石——扎实文字

汉字,是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文化符号。《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49 个字,要求认识“戎、诸、竞、唯”4个字,会写5 个字。课后练习第一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字的语音词意。在学习中主要采用“三学”的方式来进行。首先采用独学,让学生自主读、相互读,圈画出需要指导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再次采用互学,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能读懂的字词意思。最后用群学,在全班解决难点的字词含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已掌握的方法的运用,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采用了自主解构与汉字演绎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

1.自主解构,理解文字特点

文言文中古今一致或是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的现象,学生理解上没有难度。在教材中有浅显注释的内容,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的方式来进行,如“取”“尝”“唯”“诸小儿”“信然”等,也可以用扩词的方式加以指导理解,如“尝与诸小儿游”中的“游”字,可组词为“游玩”,学生也就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同时发现一个“游”同样能表达意思,也就初步感受到文言文单音字词的特点。

2.汉字演绎,感受文字魅力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学习时可以通过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和诗词辅助等方式加以突出指导。“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竞走”二字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为现代运动中的竞走项目。学习中,为便于学生理解“竞”字的本义,出示甲骨文和小篆,学生就能理解这是“比赛”“角逐”的意思,从而理解文本中是“争着、抢着”的意思。“走”在本篇文言文中有重要的意义,理解它的含义就能感悟诸儿的举动与王戎的不同。从“走”字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一个人甩开双臂在大步快速向前,这就是跑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哪里也见过“走”是“跑”的意思。学生在文言文《守株待兔》中的“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找到同样的意思。我再出示“走马观花”这个成语,联系到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加深理解“走”的意思就是“奔跑”。通过字理的演变、温故已学知识和引入熟悉的成语,学生对汉字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学的要领——读懂文章

文言文虽简短,但意蕴深刻,有些词句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习时既要读对读好,又要克服教学中逐句解释所导致的枯燥无味,要引导学生读之诵之,学之习之,投入其间,细细品味。

1.多元诵读,指向语感

在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是一种基本手段,它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应该是玩味、咀嚼,从而体会文章的滋味。因此,文言文学习要抓住“读”这个牛鼻子,多读多积累,慢慢将外部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口中有语感,脑中有材料,运用才自如。这篇文言文有四句话,其中第三、四句停顿有难度,学生不知道如何断句。断句是读出文言文古韵味的基础和关键。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四步走”学习。第一步:自我尝试,自由读读,感受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可以如何停顿;第二步:听老师朗读,想想你在哪里停顿和老师不一样;第三步,跟老师交流确定正确的停顿;第四步:复习吟诵的方式“平短韵长入声促,平低仄高句尾长”,用吟诵的方式来加强诵读理解。通过四个步骤,就能把“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 苦李”这两个难读之句有滋有味地诵读起来。

2.搭建支架,指向理解

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逐步完善,因为学生正处在儿童期向青少年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比低年级学生更加深入,这段时期也是思维的过渡期。从三年级开始,他们的思维从形象直观思维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但其中仍有很多的形象成分,因此,在学习中,要搭建支架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个故事,具有故事的情境性和过程性。本课就可以结合导图(如图1)呈现的方式来使相关内容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这样有助于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表述得更加清楚。学习中通过填写关键词,实现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利于学生概括故事,理解主旨,更有利于学生凭借支架来讲好故事,对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和讲述故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图1

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并通过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与美感,再通过导图的形式聚焦经过部分,从而理解王戎与众不同的做法。从读懂故事到讲述故事,从读懂内容到走向读懂内涵,这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就是给了他们“学习的手电筒”,让他们能通过一束光找到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学的趣味——品味文学

古人曰:“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文言文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文言文,从而逐步走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趣”是对学生本位的一种自觉尊重,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同时也是对文言文本位的一种呵护,还原场景,还原故事,学出趣味才能品尝文学之味。

1.想象补白,语用感悟

学习文言文,教师普遍会让学生去解读文字,如果只是理解文字表层意思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潜入文字,体悟感受并实践运用。本课课后练习第三题“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思辨平常现象中蕴含的朴素道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提升,这也是学习的难点。学习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来理解。

师: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这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道旁的李树上结了很多的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读懂的?

生:多子折枝。

师:你们能想象一下李树的果子多到什么程度吗?(生自由发言)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生: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是的,“多子折枝”跟“千朵万朵压枝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不是花,那你要怎么赞叹呢?

生:千颗万颗压枝低。

生:千个万个压枝低。

师:看到这样的景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出示:诸小儿暗思:_________王戎暗思:________)

生:诸小儿暗思:呀,此树多子,速速取之,尝其鲜美!

生:诸小儿暗思:啊,我亦口干,眼前多子,何不取之?

生:王戎暗思:此树生道旁,为何多子?定有玄机,容我思索片刻。

生:王戎暗思:诸儿眼中有李,人亦眼中有李。树在道旁,人亦取之,而树在李在,此李定苦。

……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想象补白,交流学习,既感受到了王戎的善于观察,勤于分析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发现王戎与诸子对待道旁李的行为不同其实质是思维的不同。学习中也能体会到了文言文的简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其中的“留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意义。

2.角色转换,故事赋能

《王戎不取道旁李》所在的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简要复述课文”。课后练习题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故事对于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学生既爱听故事也很乐于分享故事。在本课的故事分享前,我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整体回顾文言文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一句“人皆赞___________。自此,美名远扬”来概括升华对人物的认识。

王戎_________人,自幼_______。七岁,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唯________。问之,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赞____________________。自此,美名远扬。

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变换角色讲述故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变“你要我讲”成为“我想来讲”,引导学生依靠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学习,能很好地让学生落实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的目标。

角色一:今天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回家后你的弟弟、妹妹想听故事,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角色二:假如你是诸小儿中的一员,请你把刚发生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角色三:假如你是王戎本人,已经年过五旬,七岁的孙儿想听你当年的这个故事,请你讲述给他听。

四、学的深化——传承文化

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文言文学习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在文本的背后,能引申出不少成语典故,许多耐人寻味的轶事。教学时适时地拓展延伸,能够使文本厚实丰盈,人物丰满立体。

1.以句凝词,丰富语言积累

学生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对文中的诸儿与王戎对待道旁李树的不同有所了解。教师再出示下面的诗句并适当解读后引导学生朗读。

知君先竭是甘井,我原得全如苦李。

——宋·苏轼

又如道旁李,味苦不堪折。

——宋·范成大

同时教师总结:“王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可以化作成语,你能从故事和诗句中得到这个成语吗?”学生通过再次诵读和理解得出“道旁李苦”这个成语。成语的意义也就在学生的自悟中得到了理解和提升。于是,引导学生复习《守株待兔》和《精卫填海》后得出的成语“守株待兔”“精卫填海”不仅通过故事的形式深入学生的脑海,这些故事和成语也会让学生得知成语的来源,并能感受到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由此,让学生从理解到应用,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以文拓文,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中可以采用以文补文的方式,如补充人物的相关故事,补充书籍中的相关内容,补充同主题的文章,补充不同年代不同观点的文章等。《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雅量》中有42篇,关于王戎的有3 篇。出示其中一篇:“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通过读、画、找,初步感受王戎小小年纪毫不惧怕老虎的出众表现。再通过类比阅读,找到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学生找到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王戎七岁时,感受到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突出了王戎的与众不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王戎小时候那么聪明,那成人后的王戎有什么成就呢?教师于是抛出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讲好人物故事”做了铺垫。

猜你喜欢

李树王戎成语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李树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我的芙蓉李树
李代桃僵
拼成语
猜成语
爱打电话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