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手扮靓山村
——全南县“五用五变”有效整治农村“空心化”顽疾的有益探索

2022-06-13陈志诚曹高明

老区建设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房人居闲置

□ 陈志诚 本刊记者 曹高明

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大门紧闭、空无一人……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镇,不少远离城市的村庄普遍出现“空心化”现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常年无人居住,甚至坍塌损毁,这不仅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疾”,也导致宝贵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近年来,全南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推行“五用五变”工作举措,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空心地、闲置房,巧手装扮,变废为宝,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增加了农民资产收益,实现村容村貌脱胎换骨、环境整治扩面提质的华丽蜕变。

活用老旧祠堂,祭祀祖厅衍变宣传阵地

▲南迳镇马古塘“讲法堂”

一是充分整合农村老旧祠堂,通过对老旧祠堂、祖厅进行修缮或重建,使其焕发“新容颜”,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其注入“新动力”,让只有单纯祭祀功能的祠堂等地,变身成为集法律普及、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一体的宣讲堂。南迳镇马古塘始建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年历史的“讲法堂”,通过加固修缮后,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文艺+宣传、座谈+宣讲”的形式,每月开展至少2次宣讲活动,同时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孝老敬亲、移风易俗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百姓群众成为家乡建设的参与者。二是注重文化融合,彰显文化元素,充分激活客家祠堂、祖屋等稀缺资源,梳理文化资源名片,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金龙镇在廉洁乡村试点建设过程中,在禾子背祠堂植入了“学廉、思廉、崇廉、尚廉”的廉政文化,以祠堂作为支点,建设成为乡村廉洁教育示范基地,提升了村庄文化品质。

巧用建筑材料,残余旧物蜕变黄金元宝

一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下发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进行挂点指导,在9个乡(镇)建立了18个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试点,由社会投资、村集体入股或村集体直接投资等模式,成立“建材超市”,对完成建设剩余的建筑余料,进行统一回收、统一经营,通过回收、置换、寄存等方式,有效地对散落在各家各户门前屋后的建筑材料进行消化处理。二是循环利用,合理处置。坚持循环利用理念,在危旧土坯房、“空心房”整治中,对于外观残旧的土砖、瓦片、木料等,就地取材,直接用于新农村建设,硬化小路、修建篱笆、改造花池,实现“变废为宝”。金龙镇对“空心房”拆后的废旧木材进行裁剪、加工,做成整齐美观,经济实用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池塘的围栏等,既解决拆除“空心房”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又适当解决整治人居环境资金缺乏的问题。三是保留古物,提升韵味。注重保留一些具有历史痕迹的旧农具、旧家具等老物件,通过设立“老旧物品博物展”和利用老物件打造景观小品等,让年轻一代感受历史岁月的气息,重温浓烈韵味的乡愁。龙源坝镇通过收集已拆除老屋农户家中的旧耧、旧犁、旧锄、旧耙等生产农具,旧八仙桌、旧木盆、旧木凳等生活用具,建立“农耕博物馆”,提升村庄古朴韵味,既充分体现老物件的艺术价值,又能让外来游客感受独具魅力的客家农耕文化。

利用闲置土地,房前屋后渐变致富园林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根据村庄规划的发展和村民的意愿,引导农民利用“空心房”拆除后的闲置土地种植蔬菜、瓜果、花草和养殖家禽,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提升拆后“颜值”,发展“庭院经济”。城厢镇开阔思路,根据黄花菜易种植、好管理、效益高的特点,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黄花菜种植200多亩,预计年增收180多万元,为村集体和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南迳镇充分利用闲置空地,动员在村在家劳力集中种植鹰嘴桃20多亩,采取村委会管理,合作社销售模式,可为村集体带来至少5万元收入,既解决闲置土地利用问题,又壮大村集体经济。龙下乡河田村将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和废弃河淹鱼塘打造成户外垂钓基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发展庭院经济,虽然种植的面积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激发农村“半劳力”“弱劳力”的内生动力,同时还美化了人居环境,既有“看头”更有“赚头”。

续用闲置农房,乡村老屋转变美丽民宿

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解决宅基地资产“沉睡”无法变现的矛盾,打破使用权受限、农房闲置、退出宅基地荒废的瓶颈,对闲置宅基地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租则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盘活利用之路。一是扩大流转范围破解使用权受限的难题。在《全南县农村宅基地流转办法(试行)》中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转让、出租其宅基地使用权,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扩大到全县(县城规划区内除外)符合宅基地使用权申请条件的人员,增强了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流动性,有效提高了闲置宅基地及农房利用率。二是发展旅游产业破解农房闲置的难题。对具有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特色文化以及其他保留意义的建筑物,允许使用权人按规划进行改造,采取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龙源坝镇雅溪村依托4A级景区优势,鼓励29户农户利用闲置农房自主经营,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业态,26户农户参与了农房流转,让旅游投资商开发利用为民宿、商用房屋,增加流转农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中国(全南)攀岩小镇创新“旅游公司+农房”“旅游公司+村集体+农房”等合作模式,将当地10栋别墅改造成民宿,每栋年租金2万元;盘活农村闲置农房20户79间,每间年租金365元,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多元、辐射带动60多名村民就近就地务工增收。

妙用生态绿篱,杂乱无序演变错落精致

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和环境整治,突出村庄特色、资源禀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点连线、拓线成面,对村庄实施“添绿”“扮美”工程,创新推广生态绿篱。一是因地制宜精选罗汉松、紫荆、紫薇等易成活、好管护、兼具观赏性的品种,用于隔离菜园、果园和庭院,不仅美观实用、成本低、管长效,还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乱堆乱放、鸡鸭散养等脏乱差问题。坚持以点带面,选择金龙镇、城厢镇2个乡镇开展绿篱试点,并逐步向全县村庄、景区推开。目前,全县已有2000多户农户家门口建起了美观、牢固、实用的篱笆小菜园,生态绿篱成为全南乡村“新标配”;二是坚持全域旅游的理念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努力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乡韵”,多彩篱笆与白墙黛瓦相得益彰,全县约25000米的绿篱装点美丽乡村的一角一隅,紫薇花开清香扑鼻、蔬菜瓜果成熟欲滴,每个篱笆都是一处风景,每个小果园都成了一个采摘园,成为一个个游客寻觅乡愁、体验农耕文化的好去处。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近年来,全南县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被列为全国农村建房试点县、江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其经验做法给与的启示可归纳如下: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系统推进,既要政府充分引导,又要村民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还要运用好市场机制。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围绕“生态宜居”积极推进,在具体举措中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三是立足乡愁,围绕自身乡村资源特色,积极打造的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实现村民、政府、社会的共赢。

猜你喜欢

农房人居闲置
最美城市“绿化带”
不做闲置主妇
四川推出农房设计下乡服务平台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住建部将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让闲置农房成为“黄金屋”
“共享农房”需要走好“规范路”
闲置集装箱船队运力已超100万TEU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