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病人症状群评估量表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6-13秦亚玲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属于消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涵盖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等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IBD的全球发病率正呈逐年攀升趋势,且我国发病率居亚洲之首,病人普遍具有较明显的症状负担,平均每周要经历数种乃至数十种症状,3/4左右的病人至少出现过2种症状
。反复发作的症状对病人的身心会造成严重影响,亦会增加病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由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症状管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而全面、准确评估病人症状是实施症状管理的重要依据,亦是明确病人症状信息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本研究分析IBD病人症状群评估量表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83例IBD病人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与常规组(42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协作组
所制定的IBD相关诊断标准;②病程>6个月;③年龄>18岁;④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可独立完成相关调查。排除标准:①意识异常或(和)严重躯体疾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肝、肾等脏器发生严重病变者;④正参与其他研究者。研究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3~64(43.12±7.12)岁;病程2~20(10.56±3.25)年。常规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2~66(43.31±7.18)岁;病程1~20(10.35±3.22)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入组人员均知情同意并签字,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知悉并批准。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症状群评估量表的护理干预。①症状群评估量表症状条目构建。首先组建课题小组,主要成员包括消化科医学专家、消化科护理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各1名,消化科专科护士3名。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中的相关评估工具,查阅国际IBD自我管理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国内文化背景特征,对IBD症状条目予以筛选,最终形成IBD症状群条目池,共45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②制定症状测试量表。综合医院内相关科室专家的建议,由课题组集体讨论之后,最终形成了含有20个条目的症状测试量表,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黏膜脓血便、肛周脓肿、肛裂、肛瘘、贫血、体重下降、营养不足、发热、关节损害、皮肤损害、眼部病变、口腔黏膜损害、疲乏、焦虑、抑郁、睡眠不安。③护理实施。首先强化健康宣教:对受试者的学历、年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不同交流沟通技巧向受试者详细讲解疾病病因、治疗以及护理相关知识。向受试者及其家属讲解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良好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及自我监测等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其次症状群评估量表的应用:由护理人员指导受试者及其家属掌握症状群评估量表对自身症状群进行评估,并要求受试者及其家属每日定时采用量表完成自身症状群评估,并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由医务工作者指导其实施相关针对性措施。如根据症状表现合理调整饮食方案;选用柔软的纸张处理大小便;排便后采用温水进行清洗;保持肛门周围的卫生;于肛门周围涂抹皮肤保护性油膏;腹泻次数较多的受试者尽量卧床静养,或可考虑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盐;病情严重者及时送医。药物护理:指导受试者及其家属药物的正确应用方式,同时告知其药物可能引起的一系列毒副反应,严禁受试者擅自更改药物服用剂量或停药。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干预前后人体成分、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情况的差异。其中人体成分主要指标涵盖蛋白质、骨骼肌以及体质指数(BMI)。自我效能感的评估通过自我效能表实现,得分越高预示自我效能感越强
。生活质量的评估主要是采用中文版IBD病人生活质量量表(IBDQ)
进行,共包括4个维度,共32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7分,总分32~224分,得分越高预示生活质量越佳。受试者满意度的评价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实现
,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体成分变化情况(见表1)
2.2 自我效能感评价(见表2)
2.3 生存质量评分(见表3)
2.4 满意度评价(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研究组蛋白质、骨骼肌以及BMI均高于常规组,这表明了症状群评估量表的应用可能有利于病人人体成分的改善。分析原因,上述量表的应用有助于医务工作者以及病人及时了解症状严重情况,继而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保证了护理措施的有的放矢,继而在最大限度上缓解病人的各项临床症状,促进了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同时减轻了疾病对病人的不利影响,达到改善人体成分的目的。此外,干预后研究组及常规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这说明了研究组干预方式有利于IBD病人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原因在于该干预方式主要是基于症状群评估量表结果所开展,通过指导病人上述量表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症状的相应干预措施,促使病人认识到良好的自我管理对疾病改善情况的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干预后研究组及常规组IBD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这提示了研究组干预方式有利于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考虑原因,该干预方式可促使病人掌握有效控制症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饮食控制、情绪调节、症状评估以及情绪调节等,同时有助于病人明确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治愈疾病的正性作用,有利于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最终为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了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通过症状群评估量表对病人的症状群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可实现症状负担最小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最优化,进一步达到减轻病人家庭经济负担的作用,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建立。
田林平塘高山汉族谚语研究——百色市高山汉族语言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 黄 革(6/64)
IBD的具体发病机制以及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可能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感染等密切相关
。IBD病人可表现出腹痛和腹泻、恶心呕吐、黏液血便等多种病症,且临床上并无特异性治疗手段,病人病情往往会反复发作,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病情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因此,如何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显得尤为重要,亦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既往临床上关于IBD病人的症状研究侧重于单个症状,并未重视症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协同强化作用,从而使得对病人症状予以评估时,重点关注症状发生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单个维度,忽略了症状困扰程度等其他维度
。迄今为止,有关多症状以及多维度的症状评估工具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领域,有关IBD病人症状群评估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标准的症状群评估工具或手段。而有关基于症状群评估量表的护理干预研究较为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改善IBD病人预后转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叔和放下筷子,跟着老梅走。上楼的时候,老梅在前,她穿着短裙,没穿袜子,两条腿露着,细腻,白嫩,像刚出淤泥的藕瓜,流淌着景德镇骨瓷一样的光泽。她的屁股像月亮一样圆润,皮球般在李叔和眼前晃动。这个瞬间,李叔和突然产生想把这轮圆月抱入怀中。他想拥有这个女人。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自身具有图文并茂、声色光影丰富,吸引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的长处,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色彩、图形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全方位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
4 小结
综上所述,IBD病人症状群评估量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病人人体成分、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LAVELLE A,SOKOL H.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as key acto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17(4):223-237.
[2] GRAHAM D B,XAVIER R J.Pathway paradigms revealed from the genetic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Nature,2020,578(7796):527-539.
[3] 徒文静,徐桂华.自我管理理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20-225.
[4] 查倩倩,钮美娥,顾洁,等.中青年炎症性肠病病人疲乏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23):4113-4116.
[5] 张玉洁,梁洁.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北京)溃疡性结肠炎部分解读[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5):312-314.
[6] 关玉霞,尤丽丽,何叶,等.炎症性肠病病人自我效能、疾病活动度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J].护理研究,2020,34(11):1921-1925.
[7] 王其丽,杨思娟,魏文英,等.微信联合5A护理模式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1):4098-4101.
[8] RUBIN D T,FEUERSTEIN J D,WANG A Y,
.AGA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on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expert commentary[J].Gastroenterology,2020,159(1):350-357.
[9] SHEN B,KOCHHAR G,NAVANEETHAN U,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rohn′s disease strictures: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Global Intervention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roup[J].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5(4):393-405.
[10] CAINZOS-ACHIRICA M,GLASSNER K,ZAWAHIR H 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J].J Am Coll Cardiol,2020,76(24):2895-2905.
[11] 康宁宁,马超,王祺,等.家庭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韧性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13):70-72.
[12] 陈晨,戴新娟,徐中芹,等.延续性中医护理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164-169.
[13] 郭玉婷,江学良.炎症性肠病应用生物制剂的经验与展望[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2):91-93.
[14] 赵茜茜,李中跃.2018年欧洲儿童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波尔图炎症性肠病组关于儿童炎症性肠病内镜检查指导意见解读[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5):395-399.
[15] 乔馨瑶,马亚,石磊,等.关于欧洲和中国的炎症性肠病营养治疗指南或共识的比较分析[J].中华炎性肠病杂志,2021,5(1):96-99.
[16] 顾芳臣,林征,尚星辰,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2):1819-1824.
[17] 赵媛媛,张媛媛,吴振云,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9):2297-2302.
[18] 尚星辰,林征罗丹,卞秋桂,等.积极心理干预在炎症性肠病病人中应用的系统评价[J].护理研究,2018,32(20):322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