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集美村
2022-06-13安磊
安磊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有一个“集美学村”,既是钟灵毓秀之地,又是凝集众美的观光风景区。距它2000多公里的六盘山下,也有一个集美村。没有海风的滋润,但在六盘山的呵护下,这里成为了青山绿水环绕、山花烂漫的原生态之地。
山川相隔让这两地自然条件迥异,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将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地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12年,在厦门市集美区的对口帮扶下,泾源县六盘山镇农林、杏和、塔湾、牡丹、蒿店5个村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的群众集中搬迁到了山脚下,村子取名为“集美村”,一是感谢厦门市集美区的帮扶,二是取“集各村之美而有缘相聚”之意。
10年来,集美村426户近1453人经历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转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产业、就业、社会融入、社会治理,这些要素正汇聚成集美变富变美的力量。
人居美 环境美 生态美
远山含黛,近水碧幽,灰屋脊、白粉墙的村居点缀在山间。春日里的集美村,满眼皆美景。
“才几个月没有回家,村里大变样,房子变白了,道路变宽了,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都种上了花草,如同在度假村里一样。”在外务工的景海燕最近回到集美村的娘家探亲,村里崭新的变化让她惊喜不已。
开春不久,集美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便拉开帷幕,改水修厕、整修院落、维修围墙、种花种草,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美化提升,短短3个月,整个村里大变样。
“村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这次可是派上了大用场。”六盘山镇党委宣传委员王金福指着挂在墙上的簸箕笑着说道,瓦片、竹筒、斗笠、磨盘……这些曾经的废弃、闲置老物件在改造中被挂在墙上,配上一幅幅构思巧妙、妙趣横生的墙绘作品,瞬间变成乡味十足的“艺术品”。“建设美丽乡村要有根有魂,为了避免千篇一律,我们就在原有乡村特色风貌上就地取材。”王金福说,通过墙绘这样小小的“微改造”,给村庄面貌带来了新变化,村民都赞叹这些不起眼的常见之物,在这里却是物尽其用。
而在80岁何清芳老人看来,改造最实在的是厕所。年龄大,腿脚不方便,出门上厕所成了老人的难题。如今,在老人家院里的角落,改造好的厕所干净卫生,里面全部瓷砖铺贴,抽水马桶、洗手盆、电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不只是‘面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里子的改变。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行动力的提升,乡村就会净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真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六盘山镇党委书记古学宏说。
产业兴 群众富 文化活
背靠六盘山的集美村林木丰茂,蜜源植物丰富,是发展中蜂养殖业的理想之地。眼下,正是收蜂的关键时期,村民苏海龙是村集体蜂场的技术大拿,这几天他一直守在山里收蜂。“最近是中蜂春繁的关键时期,多繁一箱便多一分收益。”2021年开始,集美村村集体开始养殖中蜂,一年便为村集体带来近5万元收入。2022年,集美村大力推行“导师帮带制”,通过让在产业发展有技术的能人带动其他村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苏海龙作为中蜂养殖项目的导师,有3个村民学生跟着学习养蜂技术。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不仅是中蜂养殖产业,越来越多的产业样态正在集美村汇聚。
在集美村的宁夏澳丽妃包袋扶贫车间,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缝纫设备正在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越来越多的女性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上班”“下班”成了這里的新名词。
“包装袋生产工序较少,简单培训就能上手,只要手速快一点,1天挣100多元没有问题。”宁夏澳丽妃包袋扶贫车间负责人曾德武说,扶贫车间在这里开办3年了,车间的产值从当初每年100万元到如今接近1000万元,村里的妇女员工从每天只能做100个手袋,到如今1天可以做1000个手袋,数字的背后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她们愿意走出家门变得越来越自信,更像一个产业工人。
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的内生动力也逐渐增强。“在这里干得多就挣得多,一个月下来最多能挣5000多元,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车间女工罗招娣笑着说。
如今,集美村的肉牛养殖、羊肚菌种植、光伏发电、草莓种植产业正在茁壮成长,汇聚成了集美村奔向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A93A716B-7940-4439-B168-AF4A24688E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