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中轴线前进

2022-06-13本刊编辑部

学与玩 2022年5期
关键词:万宁中轴线乔木

本刊编辑部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大家读过前面的几段文字吗?这些文字出自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中轴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首次把“中轴线”三个字用到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并把这条轴线比喻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幅“画卷”北起钟鼓楼,向南经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是由一系列建筑群、历史地标、历史道路、桥梁及遗址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综合体,全长7.8公里。

这幅“画卷”从元朝开始“绘制”,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现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一开始,北京中轴线只是一个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的术语,但很快,它就“破圈”了。作为北京城“活着”的灵魂,它在地图上贯穿南北,时间上贯穿古今,鲜活生动、不断延续,已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深入,中轴线更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这不?《学与玩》的两位“铁杆粉丝”乔乔木和可乐王也加入进来。他们一个是五年级的好动小学生,一个是会些魔法的小精灵,连同他们的小伙伴纷纷为中轴线“申遗”贡献一份力量。

Part1

中轴线知识真“硬核”

在乔乔木看来,北京中轴线像冰糖葫芦,把各种建筑一颗颗串在一起;再一看,又像“中”字的一竖,从最中心的故宫开始就是一个“中”套一个“中”。凭着这个“中”,他这个“灵魂画手”很容易就把北京市中心画出来了,毕竟横平竖直、正南正北、同心同轴嘛!

可乐王来“找茬”

中轴线变形记

700多年前

一开始,它没有这么“高”

1267年,中轴线诞生了。那时候,还是元朝至元四年,北京还叫元大都。当时的中轴线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一线),南至丽正门(今天安门附近),全长约3.75公里,连现在的一半高度都没有呢!对了,当时元大都的中轴线可不是贯穿全城的,而是位于城市南部的一半。

关注“内在美”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清代以后,中轴线似乎没再发生过什么变化?你错了!中轴线一直在变化,只是它在空间上的变化很有限,最大的改变在于功能上。具体说来,曾属于帝王将相的空间逐渐让位于一些现代的城市功能,比如——

当然,更大的变化还体现在天安门广场。20世纪50年代,北京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改进,延续了中轴线传统的城市布局思想,同时赋予北京中轴线新的功能,原来正阳门和天安门之间的干步廊被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取代,我们无限向往的天安门广场由此诞生。

140年后

开始生长

明永乐四年(1407年),永乐帝修建北京内城,北京城南北向缩短了,中轴线却延长了,它沿用元代中轴线的方位,北端点从中心台北移至新建的钟楼,南端延伸到新的丽正门。顺便告诉你,这座新的丽正门后来改名为正阳门。这时候,中轴线全长约4.8公里。

又过了140多年

长大成人了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中轴线迎来了最大的变化。由于修筑北京外城,先农坛和天坛被纳入城内,中轴线也延伸到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哈哈,到此为止,中轴线的身高总算跟现在一样了。

迎来二次成长

现在,如果再说北京中轴线7.8公里,可就有点out了!事实上,它已经向南北两边延伸了很多。

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两处奥运场馆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圆一方,既反映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又体现出科技应用于建筑的现代美感。这种对称在形制上充满了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又那么统一。两座奥运场馆东西呼应,相得益彰。

再把目光投向南边,2019年9月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这座拥有多项世界之最的机场就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南延长线上,形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是中轴线上另一座里程碑。你知道吗?机场四层E值机岛上有一处标记中轴线位置的雕塑,能让旅客们感到中轴线的存在。

此后

不断“美颜”中

清代主要对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进行了局部改造与调整:乾隆年间将寿皇殿从景山东北角移建到景山正北的中轴线上,并在景山上修建了五座亭子,確立了中轴线的最高点,中轴线的居中秩序得到强化,美得更有特点了。

申遗 现在进行时

北京中轴线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而它的“申遗”之路也从2011年就开始了。目前,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市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中轴线遗产区包括钟楼、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及箭楼、天坛、先农坛及永定门等遗产点。遗产区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0.1到2.6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缓冲区为中轴线两侧外展2到3公里,面积为45.3平方公里;遗产区与缓冲区总面积为50.9平方公里,覆盖老城面积的65.4%。

寻找万宁桥

出发前先做做功课

乔乔木惊喜地发现,他忽视的万宁桥居然是中轴线上年纪最大的建筑——早在元代就存在了,甚至比元大都的建设还要早些。

元朝刘秉忠在开始修建元大都时,先修建了万宁桥,并把它作为城市中轴线的基点。

万宁桥所在的位置连通积水潭和通惠河。古时候,南方的漕船最终会抵达积水潭,这里非常繁华。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呼应和合作。比如,南边有天安门,北边有地安门;南边有天桥,北边就有“地桥”。这“地桥”说的就是万宁桥。

听首歌谣就启程

景山后

鼓楼前

万宁桥在正中间

中轴线上第一桥

传承至今七百年

第一天

乔乔木骑上共享单车,往钟楼方向而去。上次来钟楼的时候,它还在维修,现在已经可以参观了。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先去找万宁桥吧,下次再来参观打卡。

继续往南骑,穿过钟鼓楼文化广场,鼓楼到了。阳光明媚,好多人在鼓楼外拍照,还有新人在拍婚纱照,好不热闹。乔乔木决定下次带着自己的汉服过来,穿着汉服在鼓楼前拍照,很有“穿越感”呢!

接着骑,微风拂面,十分惬意。没想到,寻找万宁桥的过程,还顺带达成了沿中轴线骑行的目的。乔乔木决定下次拉着可乐王一起……等等,眼前就要到景山了!乔乔木想了想自己脑海中万宁桥的大致位置,觉得自己骑过了。

第二天

乔乔木回家又做了功课,发现万宁桥在北京著名景区什刹海边上。那么,就从什刹海这个方向找起吧。为了不像上次一样骑车太快错过万宁桥,乔乔木这次选择徒步出行。

乔乔木从北海北地铁站出来,过马路来到什刹海景区南端的荷花市场。人来人往,笑声阵阵,他惬意地沿着湖面前进。

前面是湖心岛,没有桥可以通过去,所以万宁桥肯定不在这儿。远远看去,岛上有几棵柳树,乔乔木觉得还挺有意境的,想下次划船过去近距离欣赏。

再往北走,有一座桥,不少游人在桥上拍照。乔乔木赶紧过去,一打听,这不是万宁桥,是大名鼎鼎的银锭桥。从这里遥望西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乔乔木怎么能错过这个美景呢?

银锭桥虽好,游人却告诉乔乔木,万宁桥不在这边,要往南走,在金锭桥附近。乔乔木心态很好,也不着急,顺利找到了金锭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桥,还挺好看的!北面还有座火德真君庙。

哪儿有万宁桥啊?乔乔木找了半天,前面好像是有座桥,可看上去……

这时候,乔乔木才明白,自己昨天为什么找不到万桥了。这座桥乍一看普通了,桥上人来车往,桥下什刹海的水流由此流入玉河。昨天,他都没意识到这是座700多岁的桥,只觉得是中轴线上一段普通的路呢,从桥上骑车而过。

真是“桥不可貌相”,乔乔木现在才感受到,中轴线上的建筑还能这么“接地气”1700多年来,它一直为人们服务。别看它不起眼,却是元大都的中心呢!对了,还有万宁桥下的镇水神兽,也是很有历史的。乔乔木赶紧拍了下来。它们姿态不一,有的趴岸沿上,伸头伏岸望水;有的用有吸盘的爪紧贴岸墙,身体的一侧挂在岸沿外。据说,这些神兽有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

Part2

小达人透视中轴线

在寻找万宁桥的过程中,乔乔木认识了一个小伙伴,她对北京中轴线的了解可比乔乔木多多了。前不久,她还参加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团”的评选,希望为“申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我的小名叫福宝.今年十一岁.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同岁。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小背古诗、练二胡、习国画、编结绳.特长是演讲和朗诵.是一个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共成长的北京小妞。

小演说家与“申遗”的故事

(中) 与四周的距离相等,不偏不倚。

枢纽、中心、重要位置。(轴)

(中轴线)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中统率全局的轴线。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中轴线最强调、成就最突出。

有人问我:你知道为什么北京中轴线可以“申遗”吗?我猜: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在学校要评选“追梦好少年”一样?

为什么要“申遗”?是因为自信吧!比如说我,每次都参加评选“好少年”。为什么呢?因为我自信呀,我觉得自己挺优秀!而且,评选上了就代表大家也认为我还不错。

那么,北京中轴线是我们中国的“大宝贝”,是那种只有我们家有别人家没有的那种宝贝,非常重要,我们应该自豪又自信地去向世界展示,让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都认识它。

对我来说,中轴线是秩序。每年重阳节我都会登上景山俯瞰故宫布局整齐的宫殿。

对我来说,中轴线是庄严。当我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更增添了一份对北京的自豪和喜爱。

对我来说,中轴线是传播。周末,我经常到中轴线上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在宋庆龄故居担任“时代小先生”志愿讲解员,也在中轴线延长线上的中国科技馆担任“小小志愿者”。

对我來说,中轴线是传承。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中轴线的故事,也领悟中轴线所承载的意义。天坛公园里,还曾留下二年级的我给棉花胡同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解圜丘坛的身影。我们——你我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环,无论年龄大与小……

中轴线“申遗”是北京人共同的心愿,我也想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我希望代表北京千千万万的小学生出现在助力团中,说出我们对中轴线的理解。在中轴线“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代表小学生独特的视角,传递小学生响亮的声音,展现小学生良好的风貌。

如果能成为中轴线助力团的成员,我希望组织一个中轴线兴趣小组,开展周日中轴线之游活动。我们可以:

邀请身边的小朋友加入,周末来到中轴线上,大家分头认领一个景点,讲解和分享自己所知的关于这个景点的一切。第一站,我想选择先农坛。

沿着中轴线“探宝”:数数中轴线上有多少个重要的门,有多少有趣的屋檐,有多少历史感十足的园林……

做做社会小调查:看看学校里有多少同学了解中轴线,有多少人到过其中的某一座建筑,了解这座建筑的文化,还有多少人愿意通过行动来支持中轴线“申遗”……

和兴趣小组的伙伴们尝试头脑风暴:从我们的角度提出保护中轴线的小建议和爱护中轴线的行动小倡议。

推动将兴趣小组纳入志愿团体,加入“志愿北京”,不断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升影响力。

小地理考察员找答案

为了确认北京中轴线是歪的还是正的,我特意找了个人少的日子,在正午时分,来到北京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在正中位置立起一根筷子,把筷子下方的中轴线画了出来。当太阳把筷子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时,我大吃一惊:投影和地上的“中轴线”并没有完全重合。如此说来……

我还是不能完全相信,回家在网上找出专业的北京航拍图一看,果然,中轴线真是歪的。中轴线怎么会是歪的呢?是古代技术限制造成的误差?还是地球南北两极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排除地球两极位移这个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以前看纪录片的时候了解到,参与主持元大都规划、建设的刘秉忠和郭守敬都掌握了高超的测量手段,他们应该不会犯这么明显的错误啊!还是接着找资料吧。

我找到一个说法,说北京中轴线有点歪不能只从北京找原因。我们把目光投向北京以外、今天內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那里坐落着元上都遗址。巧合的是,元上都的规划者,也是元大都的设计师刘秉忠。这样,我们就有了个推测,刘秉忠在规划元大都的时候,很可能在参照经线的基础上,还关联了元上都的方位。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呢?并不。专家通过卫星定位发现,在与北京相距270公里的元上都遗址中,城市的中线与北京中轴线的延线几乎是重合的。

我猜,这或许是元朝人给北京留下的小“彩蛋”。之首,是古代举办重大典礼的场所,简直完美体现了对称形式。我数了数,它面阔11间,进深5间,有72根柱子,中间6根盘龙金柱左右呼应,屋顶横梁上一对螭吻四目相对,4条屋脊上的4列脊兽遥望四方……

除了这些,太和殿基座上也有一种对称:基座两侧各有铜鹤、铜龟两对,听说这是“龟鹤延年”的寓意。殿前还有一对特别的对称,东边是古代计时用的日晷,西边是古代标准量器嘉量。既有形式上的一致,又有寓意上的呼应,中轴线上的对称太有趣了。

小生物调查员的报告

最近,北京中轴线“申遗”打造了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我想,对这种鸟儿,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一直以来,北京雨燕就是北京的文化符号。它既是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之一“妮妮”的原型,也是2019年建国70周年庆典活动上北京彩车的元素之一,象征着吉祥和好运。对了,每年春夏之际,人们喜欢在天空中放飞的沙燕风筝,也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的。

说陌生,是大家往往只了解它的“二次元”形象,对真正的北京雨燕还知之甚少。我把我最近学到的北京雨燕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吧!

相比于其他生活在北京的鸟类,北京雨燕是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儿。它一身黑褐色,每年4月初从非洲、澳洲来北京,7月底8月初再飞走。因为常常栖息在高大的木制古建上,老北京人又管它叫“楼燕儿”。

颐和园、雍和宫……北京很多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都能找到“楼燕儿”的身影。其中,正阳门是它们的“挚爱”,是它们在北京的最大种群栖息地。正因如此,北京雨燕与中轴线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首个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还查过北京雨燕的习性,原来它是益鸟,对控制北京春天的蚜虫十分重要。曾经有研究人员逮到一只雨燕,掰开嘴一数,里面存着将要喂给雏鸟的200多只小虫子。另外,北京雨燕的粪便酸碱度呈中性,对木建筑不构成破坏。所以,北京中轴线欢迎北京雨燕。

Part3

中轴线之旅

跟着乔乔木、可乐王和这些中轴线小达人,大家是不是对北京中轴线有了更多了解呢?也许你会说,我不在北京,北京中轴线离我太远了。这话可不完全对啊!比如——

沿着中轴线,前进!

来北京旅游,还在按照常规路线、跟着旅行团走“高大上”的景点吗?不妨来点不一样的,比如来一场中轴线深度游:按照北京本地小伙伴给的路线图,好好找找中轴线上那些或知名、或不那么知名的景点。

这条骑行路线上的其他景点你可能不陌生,不太了解的就是元大都遗址公园吧?确实,这里不是北京的超级热门景点,但是如果有时间,还是强烈建议你来看一看,尤其是夏天的傍晚。

不要简单地以为这里只是沿河的绿化带,要知道,这里曾是800年

前世界上最大帝国的都城遗址。从这里出发,成吉思汗、忽必烈、《射雕英雄传》、杨过……这些都会出现在你脑海中。

加入元大都遗址公园,中轴线骑行可就不止7.8公里了,而是12公里,预计用时……不确定!因为你非常容易在沿途“开小差”。

比如,骑到钟鼓楼的时候,你确定不拐进旁边的胡同看上一眼?再没有什么比胡同更能体现老北京的文化和烟火气了。再比如,过了钟鼓楼,你想不想像乔乔木—样去什刹海看—看?元代始建的广化寺、半部清史的恭王府、热闹的荷花市场,以及沿岸分布的名人故居……34公顷水域与4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车轮转过的每一圈都对应着—段历史呢。

再往南骑行,景山、故宫是值得单独花上一天时间探索的。再往南,正阳门也一定要下车好好看看。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把正阳门的“门”文化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紧紧连在一起,可以好好感受老北京的氛围。对了,这里还有中国公路的零起点,别忘记找找看哦!

我国最早的中轴线出现在“邺”,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是东汉末年曹操建立的都城。后来,盛唐时的长安城有条名叫“朱雀大街”的南北向主干道,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中轴线则是从皇宫正门直通南城门……

如果你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来北京,这里送你第二条秘籍——寻找你家乡的“中轴线”。什么?中轴线不是北京物有的?还真不是!

你知道吗?国际上,法国首都巴黎也有一条有名的中轴线。它曲折蜿蜒,是一段一段拼接而成的,不像北京中轴线那么笔直恢宏。这是因为,北京中轴线的格局是自古统一规划形成的,而巴黎是从17世纪开始,经过不断发展与改建,才逐渐形成今天的中轴线格局。

巴黎中轴线的起点位于塞纳河中的斯德岛,轴线顺着塞纳河延伸。在城市划分上,北京以中轴线为界,分成东城、西城等区域;巴黎是以斯德岛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排列,分成20个区,轴线从中贯穿。

虽然历史规划与城区划分不同,北京和巴黎的城市中轴线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轴线上都有重要的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而巴黎中轴线上有卢浮宫、凯旋门等。有意思吧!有机会去看看不一样的中轴线。

有形的中轴线有限,无形的“中轴线”却很多。从广义上讲,城市中轴线是一个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的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它或许不是一条直线,历史也未必十分悠久,但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所以有人说, “一座伟大的城市,总是有它独一无二的城市中轴线”。

你家乡的“中轴线”在哪儿?沿途有什么历史古迹和文化名胜?你会讲家乡“中轴线”的历史吗?试试看,像乔乔木这些北京小朋友一样做个家乡“中轴线”的宣传员吧!

猜你喜欢

万宁中轴线乔木
中轴线前世今生: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深析乔木移植栽培技术
万宁2019健美赏HBWA榜单揭晓
万宁2017健·美·赏HBWA盛典精彩绽放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找出犯罪嫌疑人
万宁中国 “晶肌源”系列内地首发 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美肌体验
超级隐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