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板面线鳞缺陷原因分析及改进
2022-06-12梁健浑徐向东方健方剑锋黄卫文罗杰
梁健浑,徐向东,方健,方剑锋,黄卫文,罗杰
(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760)
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是在传统304不锈钢的基础上,减少贵金属Ni的使用,添加Mn、N等元素获得稳定奥氏体组织的经济型不锈钢。该类不锈钢以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及较好的耐蚀性能,受到不锈钢生产企业的青睐。鞍钢联众不锈钢有限公司生产20LH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产品产量约为30万t/a,其热轧钢板在退火酸洗后表面出现线鳞缺陷,缺陷形态为刮痕状,宽度距边50~200 mm分布。线鳞缺陷位置易出现裂纹,在冷轧加工过程中,容易增加断带风险。因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缺陷表面及横截面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线鳞缺陷的因素,本文对此做一介绍。
1 线鳞缺陷分析
1.1 宏观形态
20LH不锈钢不同程度线鳞缺陷形态见图1。由图1可知,热轧板退火酸洗后呈刮痕状,长度约300~500 mm,经冷轧退火酸洗后,缺陷无法消除。
图1 20LH不锈钢不同程度线鳞缺陷形态Fig.1 Microstructural Appearances of Linear Scale Defects in Various Levels of 20LH Stainless Steels
1.2 微观形态
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线鳞表面(见图2)及截面(见图3)进行二次电子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炼钢连铸夹杂物,主要成分为高温氧化铁皮。
图2 线鳞表面扫描电镜分析Fig.2 Appearance of Linear Scale Defect Analyzed by SEM
图3 线鳞截面二次电子分析Fig.3 Appearance of Secondary Electron Analysis for Linear Scale Defect by SEM
1.3 夹杂物等级
取4炉次记录线鳞缺陷的钢卷进行夹杂物等级测试,低倍评级级别见表1。由表1可知,夹杂物等级均在2.5以内,符合夹杂物等级≤2.5的要求。
表1 低倍评级级别Table 1 Rating Level by Low-magnification Analysis
1.4 形成原因
结合缺陷形态、分布,扫描电镜微观形态和夹杂物等级分析可知,缺陷位置无明显炼钢连铸夹杂,纯净度良好。缺陷位置主要以高温氧化铁皮为主,判断缺陷应发生在钢坯加热出炉后,精轧终轧前产生。
2 导致线鳞缺陷的因素分析
2.1 镍铜比对线鳞缺陷的影响
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含Cu,钢坯加热升温过程中,Cu在1 000~1 200℃出现液态相,并沿奥氏体晶界向基体渗透,导致材料热脆[1]。提高Ni含量,虽然可促进Cu-Ni富集相以颗粒状保留在氧化层,避免液相Cu出现,但是会造成成本增加,为此,有必要寻求适合的镍铜比。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为了考察镍铜比对线鳞缺陷的影响,安排测试镍铜比为 1.0、0.9、0.8、0.6的 20LH 不锈钢各一炉次,试样化学成分见表2,试验炉次热轧轧制规程见表3,追踪热轧板酸洗后线鳞品质。
表2 试样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Samples(Mass Fraction) %
表3 试验炉次热轧轧制规程Table 3 Hot Rolling Schedule for Test Heats
2.1.2 试验结果
热轧板经退火酸洗后,试验炉次线鳞比例见表4。
表4 试验炉次线鳞比例Table 4 Proportions of Linear Scale Defects for Test Heats
当镍铜比为0.6时,线鳞比例为50%。随着镍铜比增大,线鳞比例明显降低。当镍铜比为1.0时,线鳞比例降为13%。分析认为,提高材料镍铜比后,能促进Cu-Ni富集相以颗粒状保留在氧化层,避免液相Cu出现,钢板品质明显改善。
2.2 钢坯研磨对线鳞缺陷的影响
为了考察钢坯研磨对线鳞缺陷的影响,在炼钢成分、热轧工艺参数相同条件下,热轧板酸洗后线鳞比例见表5。可以看出钢坯研磨对线鳞比例无明显改善效果,判断线鳞发生在连铸工序后面。
表5 热轧板酸洗后线鳞比例Table 5 Proportions of Linear Scale Defects of Hot Rolled Steel Sheets after Pickling
2.3 粗轧轧制温度对线鳞缺陷的影响
为研究粗轧终轧温度与线鳞缺陷的关系,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20LH不锈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的拉伸试验。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所用材料取自20LH热轧粗轧后中间坯,其化学成分如表 6所示。试验材料生产工艺为:电炉→转炉→精炼炉→连铸→热轧加热炉→粗轧→线下切割取样。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热应力模拟试验。在700~1 200℃进行高温拉伸试验,绘制出样品的热塑性曲线与热强度曲线。
表6 试验材料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6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Test Steels(Mass Fraction) %
2.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图4 为20LH热塑性曲线,从图4中可以看出,20LH断面收缩率随温度的增加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过程不稳定,仅在970~1 120℃温度范围内断面收缩率在60%以上,表现出了良好的塑性。而低于970℃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塑性急剧恶化;温度高于1 120℃至1 200℃范围内时,断面收缩率均低于60%,塑性先降低后升高,塑性不高。根据以上结果,判断20LH铸坯应采取高温轧制,加热炉加热温度不宜过低,轧制温度控制在1 000~1 100℃。
图4 20LH热塑性曲线Fig.4 Thermal Plasticity Curves of 20LH
由20LH热强度曲线 (图5)可以看出,在700~1 200℃温度范围内试样的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20LH最大抗拉力与最小抗拉力的差值高达22 797.5 N,说明温度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图5 20LH热强性曲线Fig.5 Heat Intensity Curves of 20LH
结合断面收缩率和抗拉强度,20LH试样在700~1 200℃,抗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970~1 120℃范围内,断面收缩率维持在相对较好的水平,热加工性相对较好,最有利于进行热加工。
3 实施效果
根据Gleeble热模拟试验得出轧制温度区间,在镍铜比为1.73的条件下,安排4炉次20LH不锈钢测试热轧不同粗轧终轧温度,试验材料化学成分见表7,热轧工艺参数见表8。
表7 试验材料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7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Test Steels(Mass Fraction) %
表8 热轧工艺参数Table 8 Process Parameters for Hot Rolling
由表8可知,热轧20LH钢板经退火酸洗线产出后,当粗轧终轧温度为1 050~1 055℃,线鳞比例为33%。随着终轧温度升高,线鳞比例逐渐下降,当粗轧终轧温度为1 065~1 070℃,线鳞比例为8%。因此,热轧粗轧终轧温度确定为1 065~1 070 ℃。
根据Gleeble热模拟试验及生产数据分析可知,粗轧终轧温度越低,线鳞比例越高。因此,粗轧终轧温度在1 000~1 100℃时,温度越高,热加工性能越好,粗轧微裂纹发生概率越低,酸洗后线鳞比例越低。
统计分析鞍钢联众不锈钢生产数据可知,粗轧终轧温度与线鳞缺陷比例呈线性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粗轧终轧温度与线鳞缺陷的关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ishing Temperature of Rough Rolling and Linear Scale Defect
4 结论
(1)导致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产生线鳞缺陷的因素有合金成分(镍铜比)、粗轧轧制温度。
(2)通过提高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镍铜比,促进Cu-Ni富集相以颗粒状保留在氧化层,避免液相Cu出现,鞍钢联众不锈钢20LH产品线鳞缺陷明显改善。
(3)由20LH不锈钢热塑性曲线和热强性曲线可知,温度在970~1 120℃,热加工性相对较好。
(4)通过优化合金成分 (镍铜比为1.73)、粗轧终轧温度在1 065~1 070℃,鞍钢联众不锈钢线鳞比例已控制在8%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