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菜品翻译看文化传播的功能

2022-06-12贺菁

民族文汇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中华美食文化传播

贺菁

摘 要:随时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美食在打开国门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功能变得明显和有效。然而,面临语言词汇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如何决定菜品名称翻译的优先等级,如何处理食材和烹饪手法的翻译问题,如何看待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矛盾,以及如何最终达到让外国友人了解和理解中华美食文化,促进文化交融的目的,本文以贵州小吃为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菜品翻译;中华美食;文化传播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像一门独特的语言,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体验和沟通方式,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架起一道“好味道”的桥梁。然而,由地理气候、物产资源、语言鸿沟、思维模式及处世哲学等自然和文化差异问题,给菜品名的翻译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华美食的文化底蕴,如何展示中华烹饪的独一无二的美学精髓,如何尽可能消弭中西方文化沟通的障碍,成为了翻译界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一、基本翻译方法

笔者认为,菜品翻译中应尽量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信息传递:让对方知道是什么;2. 展示文化:让对方理解为什么;3.促进交流:提供体验和沟通的平台,感受中华美食的魅力。

比较常见的菜品翻译,有以下三种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根据菜名直接翻译,能让外国食客直接了解食材或烹饪方法。适合使用直译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菜名包含地名+食材: 凯里酸汤鱼Kaili fish in sour soup;青岩豆腐 Qingyan tofu;遵义羊肉粉 Zunyi mutton rice noodles;②菜名包含主料和辅料:鸡肉汤圆 Tangyuan with chicken inside;牛肉粉rice noodles with beef;辣子鸡 Chicken with chilies;酸菜折耳根 Chinese Suan Cai(Pickled vegetable) sauced  with houttuynia cordata 介词with在这里起到强调主料和区分辅料的作用。 ③包含烹饪方法和食材:烙锅洋芋Freshly fried Potato slices on a hot pan with oil黄焖三穗鸭 Braised Sansui duck。

2.意译法

丝娃娃 Vegetable rolls

怪噜饭 Stir-frying rice seasoned with various vegetables salt-pickled pork.

盗汗鸡Chicken stewed in out-steaming pot;

羊瘪 Tashi fragrant to-be digested forage with sheep stomach

3.音译加注法

中国的一些菜品包含历史典故,可以说这样一道菜就是一个承载历史和文化的故事,这样的菜名常采用音译加注法。比如传统美食粽子、云南小吃过桥米线、川菜麻婆豆腐、黔菜恋爱豆腐果、青岩状元蹄等,翻译方式与景区景点名的翻译方法(音译加注)相似。如恋爱豆腐果(Lovers Tofu)就要注解恋爱与豆腐果之间的渊源关系,帮助食客理解背后的文化小故事。

音译加注法可以再现菜肴的中文发音,推广汉语拼音的使用,还能通过加注能补充历史典故,填补文化空缺。从技巧说上,音译加注法是比较能完整体现菜品翻译中文化传播功能的方法。

二、翻译中出现的矛盾

特色小吃独成一脉,花样众多,演化过程纷繁复杂,增加翻译难度。

特色小吃是各个地區具有独特口味,能反映当地风格特色,在漫长美食文化中流传下来且经过不断改良后,被当地人广泛喜爱的美食。小吃不如八大菜系这么“正统”,但它具有就地取材和与时俱进的“平民魅力”,可以说它是纷繁而灵活的民间美食精粹。中国各地的小吃的种类多不胜数,庞大的小吃花样和数量、漫长的演变历史、复杂的地域文化差异,给特色小吃的翻译问题增加了难度。正因为如此,中国地方小吃文化很难向世界展开它的全貌。

翻译中用词尽量精简的原则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冲撞。

由于菜名翻译的原则问题,字数虽然短小精炼,但其中需要包含很多繁杂的信息,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以往的翻译中,很多菜名的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不仅缺乏准确性,还经常同食材的真正含义大相径庭,如红烧狮子头(braised lions head)、四喜丸子(four happy meat balls)、老干妈(old and dry mother)等,制造了文化中的误解,也闹出了不少笑话,甚至有歧视之嫌。

三、语言翻译的真空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直观表达,它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文化历史、宗教倾向、民风民俗等元素深度融合。对于中华美食而言,丰富的食材、口味、烹饪手法及典故,在英语语言环境有不少“真空地带”。这种无对应表达、无等值词汇使译者在菜品翻译中面临无词可用的困境。中国食材中的折耳根、豆汁儿、皮蛋、野菜、药材、莲藕、山药等;调味料中的花椒、十三香、味精等;烹饪手法中的卤、爆、烩、熏、回锅等,烹饪器具中的砂锅、烙锅、坛罐等,都可算是语言翻译的真空区。即使做到了字面的翻译,文化上也不一定能对等,理解效果会被打折扣。正如冰淇淋(ice-cream)、汉堡(hamburger)最初在中文语言库中的真空地带一样,即使可以通过音译或造词法完成翻译,但如果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外来词在个人的意识中只是空无意义的生词。只有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传播,并与个人经验相结合,才能将词义在另一个文化中对等起来。

四、字符信息量的不对等

单个汉字具有的信息量通常超过单个英文单词。同样的内容用中文表述,通常会比用英语简短。在菜品翻译上,常出现寥寥几字的中国菜,需要用一个短语甚至句子去对等,比如杠子面Hand-made noodles by round wooden stick;炸春卷 Deep-fried Cunjuan stuffed with shredded Pork。不少在中文语境中出现的词汇,转到英文完成信息对等,一般都会出现字符增多的问题。

五、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与翻译目的相矛盾

中国文化不喜太过直白,许多中国菜名往往看不出原材料或者烹饪方法,而是根据菜品的味道、口感、形状、摆盘方式,使用神秘或更高贵的方法来命名。这种含蓄之美,放在外国文化中,可能就变得像谜一样曲折,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在菜品翻译中出现的隐晦的、暗喻的形象、故事、常识等,应该在目的语中具有对等的价值以帮助对方理解。 这种情形下的很多小吃,如丝娃娃(Vegetable Rolls)采用音译加注法会更详细、生动。虽然可能丧失了含蓄的美感,但起码达到了传播的首要目的。

六、美食情景下的文化传播

语言翻译只是载体,文化交流才是内核。翻译方法的多样目的旨在尽力消融中西方文化差异。菜品的翻译由于篇幅所限,几乎只能介绍食材、口味、烹饪方式等内容,很难将每一道菜的背景故事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将菜名写成一篇篇优美小短文,菜谱变成饭前阅读理解,这样的翻译处理在现实情况下也显得冗长夸张和喧宾夺主。美食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它的特殊在于食客对于菜品的亲自品尝和享受,在于个人口味在异乡的体验和重塑。翻译好每一道菜品,用文字给美食文化抛砖引玉,弘扬中国文化,典故、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如能体现文化内涵,让异国食客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窥见灿烂的中华美食文化。

参考文献:

[1] 杨柳川. 中国特色小吃英译的文化传播 [J]. 成都大学学报,2012(05):57-60

[2] 曾安安,何冷静.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贵阳特色小吃英译研究[J].汉宇文化,2022(23):137-189

[3] 爱素萍,王庆.中菜英译的原则及方法[J]. 读与写杂志,2008(09):12-133279B876-4376-42C3-901C-A70546950AAD

猜你喜欢

中华美食文化传播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解读
“介绍体”作文的写作要求
仅有“呈现”是不够的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