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6-12张存贵张浩瑜
张存贵 张浩瑜
摘 要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关键力量。加强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具体实践,是促进中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是充分发挥职技高师办学优势的重要体现。针对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存在的操作标准不明、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陈旧、机制不够成熟等问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深入开展了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探索,形成了“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机制协同”的中职教师育训模式,并从构建中职教师“双师型”培养培训相关标准、设计一体化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方法、建设中职教师培养培训载体、加快打造“政-企-院-校”合作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机制协同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1-0058-04
作者简介
张存贵(1969- ),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长春,130000);张浩瑜(1998- ),男,吉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业态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主持人:张存贵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关键力量。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阐明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的必要性为起点,在摸清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探索,形成了“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机制协同”的中职教师育训模式,走出了一条多元一体、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之路。
一、加强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的基本逻辑
(一)政策逻辑: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具体实践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强调要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来提高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水平。同年,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制定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定和具体部署,其中强调“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规范教师培养培训”,最终要打造形成“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主阵地,深入开展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探索,恰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具体实践。
(二)现实逻辑:是促进中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加快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提高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1]。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获得一定发展,规模显著增大、质量显著提升、管理制度逐渐健全,但是目前来看,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教科研能力偏弱等问题,这对加快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提高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水平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教师逻辑:是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始于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该制度的本意是通过严格教师准入,促进教师发展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而走向专业化。但在实践中,因为针对各类教师未作明确区分,导致中职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资格标准几乎无异,政策实施的结果非但没有推动中职教师专业化,反而造成了中职教师的“高中化”,削弱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与普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除应具备教师专业化的普遍特征外,还有其特殊性,即专业实践性、教育教学性和学术研究性三性的统一与整合[2]。据调查统计,92.87%的中职教师关注个人发展,但学校、社会提供的研修机会并不多,教师满意度低[3]。可见,通过创新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满足不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多样化需求,才能真正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
(四)基础逻辑:是充分发挥职技高师办学优势的重要体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在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上,始终突出职业师范教育特色,始终致力于职教师资培养、职教师资培训;在服务职教全局上,注重发挥职教师资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建设四大母机功能[4]。学校拥有完善的职教师资教育专业资源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深入开展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探索,是充分发挥职技高师办学优势、凝练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二、中职教师培养培训面临的困境
(一)操作标准不明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将中职学校教师培养定位为“双师型”,这里的“雙师型”有其特定含义,是指既在专业与学科上是专业化的,又在教学上是专业性的,即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应取得相关学位,其次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能够胜任教学,因此,“标准”中“双师型”的原意是教师既是职业与学科专家,同时又是教学专家[5]。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学校基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界定“双师”,“双师”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双职称”“双能力”“双证书”“双资格”“双师素质”“双师结构”[6]等说法不一而足,且彼此间争议较大,一直没能形成共识。概念的模糊、操作标准的缺失,导致中职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出现了“折衷”:一是培养培训实践在“本科”“师范”“职业”之间摇摆,最后陷入“三头”不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师资在理论上不如专业本科生,在教学技巧上不如师范本科生,在实操技术上不如高职生;二是与普通高校教师采用同一标准,倾向于将学历作为首要考核因素,从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考量,限制了以职业教育规律为基础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方式比较单一
从培养上看,中职学校师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专门的职业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既有师能,又有技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得心应手;二是普通理工科高校或基础师范高校,他们理论基础较强但师范能力较弱,或师范能力较强但专业理论功底不足。从培训上看,当前,中职教师培训主要由政府支持的高校培训基地承担,在培训方式上,多数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少,实践训练少;企业实训基地作为培训主体时,则多沿用企业岗前训练、参观等方式,缺乏教育技能训练。有些培训基地对中职教师了解不多,对其培训需求把握不准,培训方法守旧、单一,往往流于形式,许多中职教师表示,在“帮助解决了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方面,他们并没有太多收获[7]。
(三)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中职教师培训大多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这类项目的优点是普遍性强、覆盖面大,能照顾到国家规定的培训内容和学员一般性培训需求,缺点是针对性不强、内容更新慢。就前者来说,中职教师分为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教师和实训课程教师等三大类,不同类别教师职责使命不同、专业背景各异、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培训目标是谋求在专业性、教育性和学术性三性统一的基础上,各有所侧重地发展,当前千人一面的培訓内容与之明显不符;就后者来说,当前的中职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多为教育类课程和工程技术课程的简单叠加,基本上属于“两段式”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缺少逻辑联系,课程的专业性、教育性、实践性得不到有效整合。在实践内容上,各岗位、各行业前沿的新技能、新工艺无法及时进入课堂。
(四)机制不够成熟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社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参与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已是广泛共识。目前,中职教师实施联合培养没有争议,难点在于多个办学主体如何建设协同机制,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机一体”。机制是所有融合问题的难点。影响机制建设的关键点至少有两个:一是如何确定机制的构成元素,二是如何协调构成机制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此为依据,当前中职教师联合培养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责任明确之难。联合办学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个办学主体,各自应承担的培养责任、该有的具体作为,不仅复杂,而且多变,难操控、易走形。二是多个主体间价值取向的协调之难。多个办学主体处在不同工作领域、位于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彼此之间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工作方式存在太多差异,时常出现冲突,不易调和。
三、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针对上述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存在的问题,持续深化改革,构建了以“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机制协同”为特色的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见图1。
(一)标准引领:构建中职教师“双师型”培养培训相关标准
针对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具体操作标准缺失的问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遵循中职教师成长规律,构建了包含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三大类别,涵盖专业性、实践性、师范性、职业性、研究性5个一级指标,下辖22个二级指标、105个要素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训标准体系;承担教育部、财政部本科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制订自动化、艺术设计等5个大类的本科职教师资培养标准;根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编制了1216门职业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出版了中职教师培养系列教材。相关标准的细化和完善,明确了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规范了中职师资培养培训,从源头上缓解了长期以来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各行其是的局面,为推进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
(二)项目驱动:设计一体化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方法
依据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具体操作标准,立足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充分考虑教师个性化需求,设计一体化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方法。在中职教师培养上,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承接了吉林、新疆两省(自治区)职业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项目,设计了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师德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升为重点、以“学校导师—职业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联合培养为特色、以“体验—提升—实践—反思”教育实践为支撑的面向职业教育的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在中职教师培训上,创新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围绕中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开发了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项目;基于职业院校、参训教师培训需求和反馈信息,设计柔性培训项目,开发了重点解决培训教师“工学矛盾”和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置换培训”项目、“示范校和双高校”内涵建设订制项目。
(三)平台支撑:建设中职教师培养培训载体
平台建设有利于整合优质资源,聚集优势力量,拓宽培养培育渠道。围绕中职教师“知识-素养-师能-技能”发展需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建设了国家、省、校三级培养培训平台(基地)。依托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建设中职教师素养提升基地、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依托吉林省职教教师教育联盟、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院,建设中职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基地;依托与中国科学院、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等行业企业共建的11个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中职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和实践基地;发挥职业教育母机功能,与全省30余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共建师资培训教学实践基地。
(四)机制协同:加快打造“政-企-院-校”合作共同体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打造“共建共管、共赢共生”的合作共同体为目标,通过与政府合作开展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政策制定,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标准开发,通过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同时通过实施职业院校导师、企业导师、学校导师构成的“三导师制”、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等,找到了合作各方利益契合点,持续深化“校—企”“校—校”“政—校—企”协同,打通教育内外系统之间存在的各种障碍,破除多元主体联合培养培训过程中的“行政边界”“人员边界”和“职责边界”,初步形成了基于行业企业人才标准需求,由政府引导搭台、由人才供给方(高校和职业院校)精准培养培训的“政—企—院—校”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參 考 文 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8-30)[2022-03-0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69720.htm.
[2]叶红英.论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80-81.
[3]尹玉辉.中职教师队伍:从业现状、建设成效与政策建议——基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满意度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88-93.
[4]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EB/OL].(2022-02-25)[2022-03-03].http://www.jlenu.edu.cn/xxgk/xxjj.htm.
[5]涂三广,何美.基于标准的中职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题与建议[J].职教论坛,2016(30):21-29.
[6][7]刘大军,等.近5年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8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aking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Cungui, Zhang Haoyu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s the inherent demand and key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operation standards, relatively simple methods, relatively outdated content, and immature mechanisms in the training and trai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and training, and has formed a“standard-led, project-driven, platform support, mechanism coordination”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l, an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standards for the training and trai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double-qualified”,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training metho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and training carrier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reation of a“government-enterprise-college-school”cooperative community and other aspects. 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mode; standard guidance; project-driven; platform support; mechanism coordination
Author Zhang Cungui, professor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Zhang Haoyu, master student of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