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现状研究及路径选择
2022-06-12黄凯
黄凯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展高质量的经济布局与发展极为重要,也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主要是建設三种不同类型与协同水平的都市圈,每个都市圈的发展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都市圈的分化差异也更加的明显,不同都市圈内的经济发展能力与水平存在直接关系,如果创新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整个都市圈发展首先,协同性也不足。本文提出了完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创新政策协同性;深化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形成完善都市圈分工体系;建设都市圈交通体系,让都市圈的城市交通设施充分衔接;不断发展和创新,重视创新协同体系建设;更好的落实资源创新以及共享使用,同时建设成为符合当地发展的创新型发展网络体系;实现产业升级以及合理化分工,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建设创新型都市圈试点,更好的突出创新发展的优势,达到区域内各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协同发展;城镇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0.010
引言:
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的提升。自从十八大成功召开以来,很多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湾区建设等,只有全面落实到位,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让社会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区域协调发展的全新阶段,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下,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布相关的城市群发展规划。都市圈是城市圈发展的关键,能够让城市群的影响力不断的扩大,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对于区域融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还能够缩小不同行政区域的差异,发挥出政策引导性作用,对于全面发展有重要价值。《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培育形成通勤有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细化区域发展政策。在目前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建立城市都市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工作的重点,体现出城市群的带动能力,让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实施,构建出完善的发展机制,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1、都市圈的概念与意义
都市圈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地理区域,也是建设高水平发展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镇化空间融合与改进,这已经建设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态。都市圈的地理区域优势明显,经济关联也非常的紧密,能够实现科研共享以及市场化运行改变,可以从更加广阔的区域空间实现资源整合与创新,达到跨区域合作的效果。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都市圈作为主要空间单元,让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分享,驱动产业分工与创新链条有机融合。
目前如何发展区域经济,形成完美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点。当前我国已经开始积极展开都市圈协同发展,形成这种发展格局。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其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比较明显,基础设施服务、市政服务能力水平方面相差较大,管理机制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区域治理工具的作用,还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其二,都市圈是跨区域行政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应该具备核心城市的消费能力,实现多个区域的市场一体化建设,让城市通勤体系更好的运行,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组织架构体系。未来发展中,我国应该充分的重视区域协同经济发展,实现科学化的规划与布局,重点培育现代都市圈,体现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并且和其他区域保持良好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协同促进的发展新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让都市圈各个城市都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让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得到提升,也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其他区域领域的高速发展,为社会进步起到良好支持作用。
2、当前我国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2.1我国存在三个不同类型和协同水平的都市圈
一是功能外向成熟的都市圈,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都市圈。这些都市圈的经济体量是巨大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多,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互动与交流非常的频繁,有着非常高的区位战略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强。二是区域赶超发展都市圈,典型的有天津、郑州、石家庄、厦门等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差异,核心城市的经济体量比较大,属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保持良好的联系,逐步的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秩序,且内部要素的稳定流动,资源合理应用,区域发展优势较为明显。三是内陆经济发展孕育型都市圈,典型代表是乌鲁木齐、沈阳、贵州、福州等都市圈,总体来说经济发展能力较为薄弱,有着非常高的发展潜力,目前城市之间是比较分散的,战略优势地位较为薄弱,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较为薄弱,和其他城市并无明显差异。
2.2各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情况不一
从目前我国的都市圈组成来说,协同发展能力最高的是上海,而青岛、厦门、深圳等都是前几名的都市圈,对于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经济发展数据的测算分析,上海都市圈协同发展指数为1.85,经济协同发展能力非常高,对于带动其他区域的城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都市圈的发展中,包含产业分工协调、城乡融合、统筹协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处于国内先进行列,而青岛、厦门等都市圈的发展活力非常强劲,正在以“黑马”的态势进行突围与发展,对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2.3不同类型都市圈内部分化差异明显
经过分析功能外向成熟性都市圈内,上海都市圈的总体来说各个领域内发展是基本平衡的,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领导的地位,为区域创新性合作指标评分为0.97,这一指标在我国的都市圈中处于领跑的地位,远远超出北京的0.37、广州的0.41,从实际评分来说,北京都市圈的环境协同与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能力也严重不足。45F8730A-713D-44B6-803D-36FC7484F152
区域赶超型都市圈的厦门、青岛等,评分都是比较高的,处于前两位中。其中厦门都市圈的产业分工水平在我国处于第一位,而青岛则是第二位。从分项指标评价结论分析发现,这种类型的都市圈协同能力水平相对较低,严重的制约都市圈的发展,对于高质量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这种形式的都市圈的产业分工协作、成像发展、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经济发展孕育性都市圈中,贵阳、沈阳等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能力相对较高,而昆明则比较低。结合分项指标参数方面分析,有效的实现创新协调合作,可以更加准确的认识到统一市场规划的不足,说明都市圈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资源配置也有不足之处,也不能发挥出统一协调性的作用,容易造成发展创新、市场细化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产业分工协同、环境协调发展却又一定的优势。
2.4都市圈经济体量规模和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合作不足是当前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短板
从实际情况分析,都市圈经济体量规模与协同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协同发展方面分析,因为内部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有不平衡的发展形势存在。目前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建设的都市圈中,协同发展水平都处于我国的先进行列中,而这些都市圈中的各项指标相距是很小的,特别是上海都市圈中,各项指标分配都是比较均衡的,具备较高的协同度。分析全国的28个都市圈中,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有明显的不足,这一指标全国范围只有0.18,只有6个都市圈在平均值以上。这就说明目前我国的都市圈建设与发展中,有明显的不足,并未建设高质量的协同创新网络形式,造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方面融合贯通效果较差,运行能力不足,对于带动其他城市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未来我国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完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创新政策协同性
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有相应制度保障才能实现,必须建设一体化发展机制,保证各个主体能够协同创新。首先,建设完善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学习长三角创新体系联席会议制度,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工作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方案,政策措施一体化发展战略,让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签订创新合作架构协议,针对不同城市确定创新目标,有效的促进合作与交流新机制,让协同创新目标得以实现,发挥出政策引领性作用。2018年12月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跨区域创新券互认兑换的制度,这是开展协同创新政策的重大突破。因此,必须积极的总结、分析目前的资源和形式,特别是拓展科技创新券政策扶持之下的服务工作范围,突破以往的限制与影响,让先进的政策措施都能够发挥出引导性的作用。
3.2深化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形成完善都市圈分工体系
一是让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市场充分开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转移,实现协调分工,提高发展能力。二是选择合适方式消除发展单一的问题,让都市圈具备较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与发展,达到平衡性要求。三是重点改善都市圈的城市生活适宜性,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展,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体系,达到多样化的发展,并且建设高端人才市场,提供优质、高水平人才。四是建设全面发展模式,构建在线教育、数字化发展平台、产业平台化建设等,让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得到提升,为都市圈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五是根据都市圈的发展情况,建设完善的都市圈发展动力,明确规划方案和政策要求,建设分工与市场合作的网络体系,实现经济互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3.3建设都市圈交通体系,让都市圈的城市交通设施充分衔接
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所以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都市圈建设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都市圈核心交通枢纽,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加速形成快速交通、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基础设施的体系;重视都市圈内交通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加强车辆行驶的监督管控,保证交通通行效果;优先发展联系城市中心和次级城市的交通体系,让城市之间联系变得更加的紧密,组合形成城市群;重视开发绿色交通体系,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导向服务,實现绿色、环保、节能的发展。
3.4不断发展和创新,重视创新协同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园区型、嵌入型、集群型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区域,还要建设其他创新模式,比如大学引导型、混合型、企业主导联合高校等模式,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二是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力的全面提升,积极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创新发展,模式的建设和应用,进行都市圈内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进行地区创新主体与创新元素的协同性合作。三是构建都市圈内城市协同合作新体系,让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全面协同,让科技、人才、知识形成流通体系,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协同与交流,重视地区内经济系统建设,创建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体系。四是全面提升都市圈内企业创新合作能力水平,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投入更多的创新发展资金。面对跨国公司或者国外企业的挑战,激发出本土企业创新动力,尽快实现科技的攻关,避免“卡脖子”的影响,减小科技依赖程度,从根本上打开竞争的局面,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3.5重视资源开发和共享,构建全新发展网络体系
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同时科技、信息、资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区域内交流和共享。第一,突破城市之间的限制与堡垒,尤其是人力资源、金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形式,让城市之间良好的流动,并且根据发展规划建设创建国家级实验室、科技产业园区、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大型科技创新仪器试验等,并且促进共享与交流,加强资源开放。第二,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让新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体系,同时还要发挥出各种创新论坛、科技创新等活动开展。第三,以战略性技术创新为基础,加强技术攻关。鼓励支持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发展,并且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体现出不同城市的特色,推动城市高质量的发展。第四,建设城市圈区域创新协同网络,让各个经济主体保持良好互动与合作,明确自己在都市圈的地位,发挥出创新体系的优势,实现全面的发展。45F8730A-713D-44B6-803D-36FC7484F152
3.6深化产业空间分工与合作,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当前很多都市圈都已经开始建设集中化的科技资源中心、外围城市以及产业园制造核心的全面发展新格局。比如无锡、宁波等都市圈的企业总部设置在上海,制造公司则分布在这些都市圈内。基于此,必须充分的重视中心城市的创新,投入更多的资金,体现出人口积聚的优势,重视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等方面服务的优势,还要利用中小城市人工成本较低的特点,全面发展制造业。第二,让园区建设顺利进行,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学习上海、合肥、武汉等都市圈建设理念,吸纳社会资金,提供充足资金,以多种新型模式促进园区有效建设。第三,全面落实产业协同与创新。总结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了解到创新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发挥出科技引导性作用,实现都市圈内协同发展,实现创新与开发的集成化发展,形成高新区、开发区等一系列有特色的发展新平台。
3.7示范创新都市圈,引导其他都市圈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很多的都市圈依然是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所以在都市圈内的城市协作不足、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明显。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都市圈向外溢出和融合,实现开放式转变,创新网络驱动形式有重要的影响。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以点带面的全面发展,要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的连绵经济带形式,让都市圈引入到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重视产业分工协作,达到紧密合作的要求,加强交流与联系,创新协同发展,推广上海、深圳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此外,还要学习伦敦、东京、纽约等成熟都市圈的创新工具与手段,符合我国创新布局与发展的理念要求,发布相关的发展政策措施,同时制作出符合我国都市圈协同发展体系创新建设的全新发展道路,為现代社会高质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宏凯,张林,王子健,等.物流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都市圈的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21(3):8.
[2]舒军.浅析合肥都市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5):2.
[3]郭彦卿,林杨,杨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首尔都市圈经验借鉴[J].城市,2016(3):5.
[4]刘梦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J].区域治理,2020(39):1.
[5]崔冬初,于悦.京津冀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8,031(004):25-28,34.45F8730A-713D-44B6-803D-36FC7484F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