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音乐非遗高校传承研究

2022-06-12殷瑛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湖湘湖南省音乐

摘要:湖湘音乐非遗是湖南省内至关重要的音乐资源。它为湖南省高校开展湖湘音乐非遗传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它有利于湖南省高校塑造鲜明音乐教学特色、适应多元文化发展形势、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等。文章分析了当前湖南省高校湖湘音乐非遗传承的困境,指出高校要强化与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的业务合作,编订专门音乐教材,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深化专题特色研究,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使湖南省高校持续提升音乐非遗高校传承的实效性。

关键词:湖湘音乐非遗;高校传承

前言

湖湘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滋生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成为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已有100多项音乐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也是国内音乐文化遗产项目最丰富的区域,具有丰富厚重的音乐文化底蕴和民族音乐风情。当前湖南省不少高校音乐专业持续编写湖湘音乐非遗课程,促进本土音乐非遗持续对接高校音乐课程教育教学,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亟需深入探讨该课题。

1高校传承湖湘音乐非遗的重要价值

1.1塑造鲜明音乐教学特色

湖南省大部分高校的很多生源均是本省学生,强烈认同湖湘音乐非遗,对其感情深厚。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人才优势,利用丰富的湖湘音乐非遗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家乡的各种音乐非遗文化。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爱乡土、爱民族、爱国家的强烈情怀,推动他们传承本土音乐非遗文化。它也可以增强其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竞争力。它更能够使当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音乐非遗文化教学特色,向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介湖湘音乐非遗。

1.2适应多元文化发展形势

湖湘音乐非遗文化的类型较多,内容差别较为显著,见证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象征着各地民众的音乐非遗文化观。当前,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元化,高校传承湖湘音乐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应主动适应湖南地区文化娱乐产业较为发达的情况,吸收更多的湖湘音乐非遗实践资源,培养更能适应当地产业需要的本土音乐非遗人才。尤其是湖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音乐非遗文化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各类音乐非遗文化的内涵尤为深刻,民族风情与众不同。它更需要高校适应国内外音乐文化发展的形势,呼应时代需求。

1.3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

湖湘音乐非遗以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样式,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激发其艺术兴趣,提升他们感知湖湘音乐非遗美感的能力。它可以塑造学生的湖湘人文关怀,强化他们的文化共情,净化他们的精神气质,涵养其道德境界,强化其文化体验,帮助他们领悟和解读湖湘文化中的深层密码和传承基因,陶冶心性。

2湖南省高校湖湘音乐非遗传承的困境分析

当前,湖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和机制体制,各级政府部门大力强化湖湘音乐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推动本省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认同、习得更多的湖湘音乐非遗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全力普及湖湘音乐非遗资源,开设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湖湘音乐非遗演出比赛等。相比之下,高校在湖湘音乐非遗教育方面,面临着尤为显著的困境,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

如今不少湖湘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音乐非遗项目传承长期采取传统的师徒制,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制约了其传承方式。这些传统音乐非遗文化的记录方法和保存方式都非常传统,很多高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只能邀请湖湘音乐非遗人才到校授课。所以,它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高校的传承。

不少湖湘音乐非遗为了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纷纷借助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社交软件,以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表演和演唱,吸引了很多大学生。但是,这些节目通常都只能介绍湖湘音乐非遗项目的精彩片段,无法长期吸引大学生。这些快餐文化式的湖湘音乐非遗文化传播,只能影响其在高校学生群体在的传播效果。高校如何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湖湘音乐非遗作品的表演者和发行者,向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厚重丰富的音乐非遗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传播日益发展起来,流行文化极大地削弱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尤其是现代音乐非遗文化、影视艺术等持续发展,年轻人被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所包围,使年轻人拉大了和湖湘音乐非遗文化的距离。高校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滚滚潮流,受到越来越成熟的商业宣传的诱惑。高校学生的三观正在形成之中,易于追随和跟从流行文化,成为其庞大受众的一分子。湖湘音乐非遗文化有着悠久漫长的演变历史,主要内容是展现当地群众过去的祭祀习俗和劳动生活等,和广大高校学生较为熟悉的流行文化和现代生活存在一定距离。而且,不少湖湘音乐非遗的表现内容庞杂,采取独特的创作技法,需要用到大量的传统乐器和服饰,使用复杂的创作流程。如此一来,湖湘音乐非遗文化难以有效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传播环境,无形之中处于弱势地位。

3湖湘音乐非遗高校传承的若干有效途径

3.1强化高校以及民间的业务合作

湖湘音乐非遗要立足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具体的生存环境,使课堂中的民间音乐教学充满更深的文化底蕴,形成“强语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湖南省高校在开展湖湘音乐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强化和民间湖湘音乐非遗传承人和机构的合作,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到民间,进行各种类型的田野调查,在民间文化的丰富生态环境中,更好地体验湖湘音乐非遗的巨大魅力,强化学生对湖湘音乐非遗的自豪感以及认同感,强化保护和传承湖湘音乐非遗的意识。

师生们应亲临当地民众的少数民族民俗仪式和民族节庆活动,并以其为主要依托,向当地群众学习和观摩,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方可深层次地感受舞蹈在的情感慰藉和文化内涵。高校师生“走出去”,参与湖湘音乐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涉及必不可少的经费支持,因此部分高校会把这个工作和师生“三下乡”、艺术实践课程、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筹集更多的活动经费。吉首大学通过和相关地区合作,构建了15个传承湖湘音乐非遗的创业创新和社会实践基地。从2016年开始,中南大学设立了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后,实施了大学生实践调研计划——“江華瑶族长鼓舞传承”,已为本校师生组件的十个团队、二百多人次提供支持,引导他们到江华调研瑶族长鼓舞,有力地保证了他们“走出去”,参与湖湘音乐非遗传承活动。DB31CCE4-A48E-42FB-88B2-AEB3F0E4F37E

3.2编订专门音乐教材

当前湖南高校在编订湖湘音乐非遗教材领域比较滞后。教师在讲授湖湘音乐非遗内容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随意性。事实上,教学应以教材为主要纲领,也可以将课程标准逐步具体化。所以,湖南省高校应编订湖湘音乐非遗教材,科学传承湖湘音乐非遗内容,各地政府文化机构、民间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的专家学者,应协同编订湖湘音乐非遗教材。而且,应密切联系高校所在地区的湖湘音乐非遗资源和项目特色,聚焦湖湘音乐文化,依据曲艺、民歌、舞蹈、戏曲、器乐等,选取典型乐种,结合音乐学科的独特性,把视频、音频、图片、曲谱和理论有机融合,形成心态好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更科学地把握湖湘音乐的艺术风格以及体裁内容;要充分融入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湖湘音樂非遗和湖南的自然风俗、社会环境、人文精神、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3.3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急需优化湖湘音乐非遗教学方法,改善湖湘音乐非遗文化的教学语境,激发学生对湖湘音乐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应持续改进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合作探究教学等方法,联系所在地区的特点,积极地“走出去”和“请进来”,借助民间和政府等一系列传承方法,强化高校、社会、湖湘音乐非遗传承团队的业务合作,延伸到校外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既要聘请当地民间音乐专家、有代表性的湖湘音乐非遗传承人等,来校开设讲座或者担任任教,虚心向他们求教,博采众长。而且,要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开放化、动态化,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湖湘音乐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参与到民间乐社演出、传统民俗活动中,开展大规模的田野考察,亲身体会其巨大魅力,激发广大学生传承以及保护湖湘音乐非遗的动机。

3.4深化专题特色研究

科学研究是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前提。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学术文献优势,聚焦湖湘音乐非遗的专题特色研究以持续获得更多的非遗研究成果。而且,高校要参与和深化相关研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湖湘音乐非遗表达、传承机制体制。它有利于破除以往“口传心授”的湖湘音乐非遗传承机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高校汇聚了很多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安排他们率领学生奔赴湖湘音乐类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大规模的湖湘音乐非遗整理、挖掘、采风活动,以更加丰富的文本、视频、音频、图片、学唱和参与等形式,记录和传承这些内容,它也便于后世传承这些音乐类非遗。而且,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采取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把握湖湘音乐非遗的形体、伴奏、演唱、音乐等一系列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传承创新湖湘音乐非遗。而且,他们应基于湖湘音乐非遗的本土化特点,寻找和形成传承湖湘音乐非遗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3.5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湖湘音乐非遗实践活动中。高校传承湖湘音乐非遗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展各种形式、不同种类的音乐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应组件一系列湘音乐非遗专门社团,依托这些社团,吸收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向他们讲解湖湘音乐非遗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聚焦一系列的湖湘音乐非遗主题。例如,1998年吉首大学音乐学院组建了女声民歌合唱团,主要演出湘西民歌,桑植民歌《苗族民歌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以及《土家族民歌联唱》等,是其主要作品。这种湖湘音乐非遗社团丰富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地域民俗得以弘扬、民族情怀得以传播、音乐文化精髓得以传播。而且,可以湖湘类音乐非遗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音乐艺术展演活动。怀化学院音乐学院历年来持续编排大合唱《苗族歌鼟》,参加省内、国内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已经成为了展示湖湘音乐非遗的良好窗口。

而且,还可以开展湖湘类音乐非遗活动。湖南省不少高校为了激发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湖湘音乐非遗的兴趣,开设了不少湘音乐非遗讲座、课程等内容,举办了湖湘原生态音乐比赛、湖湘戏剧表演、湖湘民歌会、湖湘音乐文化节等。

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省高校要高度重视起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湖湘音乐非遗资源,做好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密切结合本地的湖湘音乐非遗资源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植根于本地文化土壤,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湖湘音乐非遗传承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育霖.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9):68-72.

[2]王健,张毓麒.新时代高校美育视角下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研究[J].大观(论坛),2022(01):96-98.

[3]郭小兰.湖湘本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20(04):200+209.

[4]张天慧,任小年.基于湖湘音乐文化传承的高校独立学院音乐教育研究[J].艺术品鉴,2019(09):177-178.

[5]蒋笛.湖南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现状[J].大视野,2021(06):71-76.

[6]龙昱冰.湖湘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探析[J].当代音乐,2016(5):63-67.

[7]周玉屏.湖南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现状分析[J].戏剧之家,2016(7):201-202.

1.湖南省社科联课题:湖湘音乐非遗高校传承研究(XSP22YBC464);

2.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湖湘音乐非遗高校传承研究(21B0549)。

作者简介:殷瑛(1982-),女,汉族,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DB31CCE4-A48E-42FB-88B2-AEB3F0E4F37E

猜你喜欢

湖湘湖南省音乐
爱上写信的大树
党的100年
我是湖湘儿女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源可寻而濯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