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2022-06-11陈文能
陈文能
摘 要:在小学知识体系中,小学科学被认为是最能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的成长是有积极的助力作用的。在科学探索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做与思”这种策略的价值,深刻地将科学精神深入活动中去,以此推动学生发展,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基础科学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精髓与方法,并提出部分改善意见,以期丰富小学教育中的科学素养成分。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7-0113-04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Doing and Thinking" in 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CHEN Wenneng (Beid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imary school knowledge system,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that can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nd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the strategy of "doing and thinking", and deeply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into activities,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ience courses, 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exu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science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summarizes the essence and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primary education.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Doing and thinking; Measures
小學阶段是幼儿转变为儿童的过渡期,这时也是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最佳起点。在新的驱动力下,想要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将新的创新思维融入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在这条路上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契机。基础的科学教育不仅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将丰富的学习内容融入教学方法中,建立做与思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科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里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引导他们主动观察,更需要使用适当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达到探究创新的目的。科学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强烈兴趣,鼓励良好习惯养成,它是实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教师应以“做与思”为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技能在教学方法下有效提高“做”和“思”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适应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教育改革政策这条主线,促进我国小学现代化教育快速发展。
随着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思维开始有了相互的反应,能够开始跟随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科学实验技能,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面,逐渐融入有效的德育思想。一方面,教师自身水平因此得到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逐渐提升学生学习的心态,积极做到做与思的有效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主动独立思考、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在科学探索道路上能够建立深刻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合“做与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做与思”教学理念的概述
小学科学发展的时间虽然还比较短,但是随着对自然学科与社会人文关系的深入研究,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未来发展中有着巨大潜能,可以说是源于小学生本质发展的学科。通过从“做与思”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它要求“做”和“思”二者要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动手能力,“做”是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需要实际操作开展探索性活动;“思”是动脑能力,学生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在实践技能基础上,制订各种实践计划,然后深入思考问题。
结合这两个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技能和思维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而这两种技能也可以进行互补,提升整体素养。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这个学科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发展,但仔细观察它的教学实践结果还是可以看出来还存在一定问题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老师不信任学生,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还没有理解通透,在教学生的时候,他们仍然痴迷于“动手”教学,不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势必会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缺乏信心。随着小学教学方法的日趋完善,许多教师开始已经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教学也得到了普及,这种方法既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还能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激发学习活力,产生兴趣,在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无法将“做与思”有效地融入教学,降低教学效益。
2.“做与思”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快乐学习”的学习理念,倡导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以此带动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只把科学内容用解释讲述的方式教给学生,难免會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通过实验教学,结合“做与思”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科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让课堂学习氛围不再枯燥,师生能够建立平等交流的机会,学生的认知也将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学习更加有激情。
(2)让学生感受科学学科的特有魅力
科学科目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多的是侧重自然发展的科学现象与科学行为,来源于各种复杂的自然变化,简单地阐述也是难以向学生解释清楚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方式,比如说,通过课堂实验活动来教学生,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等,这些都可以打破教师在大量讲解中下很大功夫,可以更轻松地向学生展示各种自然变化,尤其是自然界各种出乎意料的自然现象,能够有效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专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学科的独特之美,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小学科学教育中“做与思”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教授基础科学科目时,教师让学生“做与思”融为一体是非常重要的。“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才能了解规律,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才能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同时“思”也很重要,如果学生只用他们的手而不用他们的大脑,这种学习方式是最没实用性的,对所教的学习课程是难以吸收和消化的,教学流于形式,学习相对机械化。只有让学生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才可以保障他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保持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逻辑,敢于不断地去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随着新教学理念的渗透,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做与思”的完美结合在课堂效益上有了鲜明体现。
4.对小学科学教育中“做与思”融合的思考
(1)创新引导,启动学生“做与思”的融合意识
搞好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必须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感,真正激发和激活小学“做与思”的融合感,使“做和思”可以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和实施。小学科学教育要真正创新,教师需要运用提问的层次设计,引导小学生融入“做与思”的思维中来。教师要深入解读科学课程中的知识和话题,根据教学内容和话题的不同层次,分层次地去备题,从浅到深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启发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此外,开展分层次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教学,从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收获知识,快速成长。
(2)多元提问,激发学生“做与思”的融合思想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要有效地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小学生,还可以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层提问提高师生沟通交流频率,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索中逐步引导学生提问和深入思考,从浅到深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练习发散思维,快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多元提问的方式实质上是将“做”与“思”两种思维相融合的过程,在“做”中思考事物的真相,反复总结,验证结果;在“思”中,脚踏实地,科学实践,用真理来指导下次实践。
例如,在教授“温度”这个课时,笔者利用日常用品开展辅助实验教学。笔者先为学生准备两人一个一次性纸杯和一个温度计,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过程,“温度的变化是怎样的?”“温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通过学生亲自去量水温,感受水温的逐渐变化,实现做与思的同步。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发表观点,自我总结,教师给予评价,积极地与学生产生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水温变化的外部环境应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掌握读取温度计的方法?水温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多元化提问促进学生“做与思”有效融合。
(3)鼓励互动,激发学生“做与思”的融合个性
为做好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基础科学课程的质量,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产生交流互动。良好的互动不是简简单单的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形成思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准确把握教师给出的信息,同时还要能自己产生新的观点,能够与其他同学产生有效沟通,提高每个人对实验结果的理解。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既要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同时还要逐渐形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有效地抓住小学生的学习重点,把握他们的学习思路不偏移,激发他们的个性。在鼓励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特性,对不同的表现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的本质出发观察学生的思维问题,进行有区别的差异化对待,针对不同的学生应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鼓励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步和成长。例如,在“吸热散热”这个专题中,组织分层分组试验,在实验前期通过问题方式寻找学生的共性特点,把具有相同类型需求的学生放在一组,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来布置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4)融入生活,塑造学生“做与思”的融合理念
教师要注重将日常生活元素充分融入进来,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接触的课题,通过营造熟悉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降低心理难度,获取更多求知欲望,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科学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知知识的原理和本质内涵。将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因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沟通上没有那么多沟通障碍,学生在心理上也能够形成好的实际应用观念,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满足个性需求,凸显个人能力的发展,能够满足个人的荣誉感,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5.小学科学教育中“做与思”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1)通过实验设备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载体,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經常用视频等其他方式替代了实验过程,或者教师的一顿操作就把实验做完了,学生承担了观众的角色,在这种方法下即使教师经常为学生进行示范实验,学生也很难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自己体会不到动手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得出的是总体上的结论,这种方法势必会影响实验教育的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学习技能,有必要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完善学生的实验教学。想要在这方面有所改善,首先要加强实验器材构建的意识,这种思维不能过于局限,并不一定要求有多大的实验设备完成各种实验教学,这个问题需要教师来思考,可以借助一些小的生活中的工具进行实验,降低实验难度。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设备的同时,可以通过对准备实验设备的思考让学生来把握实验的前提,这也是在发散学生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来准备实验设备,真正做到自己动手。
(2)分层分类开展小组教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例如,当教师教授“沸点”这个知识点时,面对这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分组分类工作,体现团队合作的力量,要讲述沸点实验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及时详细地讲解各种注意事项,告知相应设备功能和注意事项,说明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分工,让每个学生能够学到“沸点”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又有怎样的危险存在,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相关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步骤,让每组相互评价实验结果,共同评估,发挥“做与思”的积极价值。
(3)用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这个字眼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概念也随处可见,比如说,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成果、科技产品等,科学与我们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对科学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科学知识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可见一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做与思”的融合,要积极地去用生活中的实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做与思”思维的成长,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解决各种“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在讲述“植物的生长”时,给学生一颗种子,让学生去种植自己的盆栽,引导学生去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再做出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的总结话题,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和自然规律,再联想到人类的生存规律,因而养成敬畏生命、关爱自然的品质。
(4)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做与思”的意识
在遇到一些重难点问题时,通过一般的实验方法难以解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工具,比如,我们常用的多媒体技术。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相对有限,很多教师难以讲透结论,对实验的过程很抽象,因而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要避免学生滋生懒惰心理,这种方法要适当应用,不能有依赖性,而且在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笔和动手,同时发散思维,发挥动脑的能力,把实验抽象化,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建立逻辑关系,正确地去认识科学问题。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学科实质上是一门自然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多帮助,但小学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对思维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将“做与思”有效融合起来,能够充分地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发散思维,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对实践过程的认识,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才能在思考中不断总结学习的规律和各种自然现象,不断改进实践的方式,进一步改善思维方式,依次循环,形成可持续有序的正循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遵循学生主体到位,使学生形成“做与思”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6.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最容易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对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的热情很高,这个阶段教师要掌握其发展特点,从他们的个性需求出发,结合“做与思”的教育理念,积极地为学生开展有趣的实验教育活动,以提高教学实践性,塑造知识应用型新一代人才,鼓励他们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技能,同时,还要围绕“做与思”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发散思维,在生活中学会动手,真正掌握各项科学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丽.做有思想的教师让教材活起来:基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9(08).
[2]杨峰.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02).
[3]尚宗光.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12).
[4]钱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1(16).
[5]吕长世.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思考与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21(19).
[6]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11).
[7]庄淑琴.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