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思想力凝聚力发展力
2022-06-11周爱华
周爱华
【关键词】吸引力;思想力;凝聚力;发展力;小学语文教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8-0078-03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曾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拾其牙慧,是否也可以说,语文教研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是态度、情怀和精神,“学问”是标准、专业和智慧,而“他人”,既指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指浸润在语文课堂中的万千学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教法、学法,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迷恋他人成长”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境界,抵达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学研究具有吸引力、思想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吸引力:展现教研之“魅”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以下简称“我区”)每年新分配的小学语文教师多达200余名,目前全区共有在职语文教师近3000名,面对这样的庞大体量,要想真正使语文教研活动吸引每一位教师,激活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其难度可想而知。
1.建立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就是确保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顺利开展。为此,我区加强落实以下机制。一是培训机制,如开设循环式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班,开展统编教材专题专项培训活动等。二是课题带动机制,通过省市相关立项课题或基于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板块式研究主题,吸纳加盟学校和相关教师。三是教学竞赛机制,每年开展“春华杯”(面向35岁以下教师)教学竞赛和“秋实杯”(面向35岁以上教师)教学竞赛,赛课力求覆盖面宽广,从校内初赛到片级半决赛再到区级决赛,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教师参与。“春华杯”“秋实杯”教学竞赛迄今已举办8届,2022年下半年起,我区还将设立面向工作5年内教师的“新苗杯”教学竞赛。四是多环多层级的团队建设机制,如组建区级小学语文研究核心团队、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与优秀青年教师团队、习作教学研究团队等。五是校本教研督导机制,即加强对基层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督导、引领和评估,促使最基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并追求高品质。
2.找准教研方向。教研员之于教师的吸引力,不是靠行政管理,而是靠教研文化的生成和认同,靠优秀课例和精湛讲座的吸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发现者,要使教师的每日教学不至于变成枯燥乏味的劳作,就要把他引入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这样,教师每次参与教研后就会有满满的获得感、充实感。
这样的过程性教研,提升了承办学校的教研品质,丰富了学科团队的研究经验,强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钻研精神,对学校的整体教研水平和教师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思想力:聚焦教研之“真”
教研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让课堂舞台上的演绎者以及舞台之下的观摩者都能从活动中获得启发,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或研讨的主题形成更精准或独到的理解和认知。因此,教研必然是深度思考的呈现和博弈,也是举棋不定时的分寸拿捏和判断。课堂演绎时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背后,不仅有执教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技能,更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集体智慧。在大部分的教研过程中,我都努力使教研现场成为教学思想和智慧的聚集地。
1.备课和文本解读。备课是教师和研究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我总对教师们说:“教研,要有诚实无欺的专业精神和追求。”面對教材,教师要反复研读,直至有了自己的真体会、真见识,读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创意。教师要把课文中的“金子”挖出来,把体现语文要素和文本特点的“珍珠”般的知识点“串”起来。然而,当下年轻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磨出课感。薛法根老师倡导“一课三磨”,足见磨课的意义和价值。磨课是众多的参与者把文本价值、教学价值、教学设计、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一起进行意见交换与思想交锋。这是一个包括执教者、研课者、听课者集体思想释放、互动和启迪提升的过程。我区一位教师为了参加一次省级赛课,在“一课三磨、一课三上”理念的指导下,与共同磨课的青年教师一起将执教的课文上了5次。事后,赛课教师获得了省级竞赛的好成绩,共同参与磨课的青年教师感慨道:“经过这么多遍的磨课,这节课上得一遍比一遍精彩,一遍比一遍游刃有余,一遍比一遍的目标达成度高,我知道什么是好课,什么是课感了。”所谓“课感”,就是教师的一种独特敏锐的课堂教学感受,是一种对课堂内容、节奏、情境驾驭的教学经验、教学习惯和教学机智。它以一节节课的具体经验形态深藏在教师的个体记忆、情绪之中,逐渐塑造着教师的课堂行为。
3.沙龙研讨。在我区举办的教研活动中,常常有沙龙研讨环节。沙龙研讨强调对活动主题的深度追问,形成台上台下的积极互动。我区将研讨主题提前发布,使得听课教师带着问题来研讨;沙龙的参与者需要提前做足功课,对沙龙主题有一定的系统性研究,阐明观点时既要比照当天的课例,又要援引之前查阅的资料,还要依据现场情境做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理答。
4.赛课综述。我区每年都组织区级赛课,每次都有几百位教师观摩赛课。教师观摩赛课后能够明晰课与课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优课的优点是什么。在赛课中,我邀请专家、评委、善于思考的青年教师深度关注执教教师的表现,赛后撰写意见、建议或听课心得,我进行补充和统整后与赛课结果同时在网上发布。教师喜爱阅读这样的赛课综述,赛课综述在教研网上点击量很高,也得到了市教研室的关注和赞赏。
凝聚力:升华教研之“道”
区域教研需要一种基于专业精神的教研文化,这种文化一部分是生成的,这跟地区的教育研究氛围、教育文化传承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来自教研员的培植。这种教研文化就是教研之“道”,志合道同了,便能够形成导向正确的优秀文化,教研就有了一种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力量。
近几年,对于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全区语文教师至少形成了以下3点共识。其一,好的语文课是儿童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要贴近儿童,像特级教师杨九俊所说,好的课堂是有“召唤力”的课堂,能够召唤儿童的语言、精神、生命的参与。这一点说起来像是常识,但课堂操作并不容易达成,要让儿童学语文的方式灵动起来,教学就必须要贴近儿童生长的地面。其二,好的语文课是体现汉字文化、揭示和实践汉语言魅力的课。前几年,我区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遴选部分市级、区级骨干教师进入课题组,共同开展研究,研究历时5年,成果丰硕。汉字、汉语言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其生动灵动的丰富表现力在江宁小语课堂得到了精准扎实的呈现。其三,好的语文课是更自主更开放的课。这样的课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课,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的课,是鼓励学生深度学习的课,是让学生的思维和生命触角“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课。有了这样的共识,我区的语文课堂面貌日新,体现这些理念的课堂教学也在省市级赛课中频频夺魁。
发展力:点亮教研之“灯”
教研员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对于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我非常注重观察和强调学校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建设,特别是学校常态教研活动的开展,因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有效的校本教研就是其专业成长的始发地。每次教学工作检查,我会深入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我还会召集相关人员开设小型座谈会。优质实效的校本教研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江宁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是扎实有效的,观之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这样的学校也是名师辈出。最近几年,我都有意识地去发现这样的学校,并且着重在这些学校举办“语文校本教研”专场活动,取得了积极的反馈和良好的效果。
我还非常关注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我希望自己有一双慧眼,能发现更多的优秀才俊。我总是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经历成长的酸甜苦辣。在“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比中,我不仅组织力量为青年教师的模拟考试出卷命题,还模拟课堂教学环节和答辩面试环节。近年来,江宁的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多次专业学术评比,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获得了喜人成绩。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