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寿山石雕刻创作中的虚实意境
2022-06-11林永昌
林永昌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存在与共生,“虚实结合”也体现出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从雕刻角度来看,虚实意境是我国传统审美体系中独特的一环,它是传统雕刻家探究出来的一种规律性和原则性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方式,它是把寿山石的自然形态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在石雕中创作出深远缥缈、灵动飘逸的作品,可以说作品中包含的内容就是意境。在寿山石的创作上,意境更是雕刻家孜孜不倦追求的,不难看出,在石雕里虚实意境的表达可以体现出雕刻者的思想,也可以体现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和态度。
一、寿山石雕刻创作中虚实意境的概述
寿山石雕刻创作中虚实意境的关系,其实用一句古语就能解释:“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说的是虚与实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两者需要结合起来才有更好的效果。意境是由虚实交融、相生相克而升华的结果。从结构上看,意境是由虚实互相影响而产生的,在探讨意境的过程中有这样的观点,把虚实、整体分开的雕刻,尝试借景抒情、表达情感,雕刻者可以利用真实的景色来寄托情感。这其中实景就是切实看到的,真实存在的,如石雕的结构、线条、场景等实体;虚景其实就是内在的、充满情感的、可以感知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通过实景来展现的,也就是有了实景,然后才能有虚景,或者可以用“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来理解。寿山石雕刻创作是萃取大自然之精华和寓情于石的表现手法,真正通过技法将情感与石雕相融合,让观者通过想象的方法体会到深层次的美,这就是作品展现的意境美,也是寿山石创作中的最高境界。
二、寿山石创作中虚实意境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实景与虚景是相辅相成的。现实中实景通过技法衬托虚景,两者共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情境,这是意境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它的灵魂。虚景的表达需要有现实基础,要以真实情景为依托,由此可见,虚景的完美呈现与实景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寿山石雕就是在此原则基础上创作的,首先,每一块寿山石都是独特的、有灵性的,因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和“语言”的。在石料的选择上要坚持物尽其用、“量体裁衣”的原则,从石料的基本情况出发,根据其纹路、形状、颜色来进行创作。
雕刻好实景是良好的开端,是雕刻成功的钥匙,此后虚景的呈现便水到渠成了。虚实结合是展现作品深度的保障,虚实的完美结合是雕刻者高超技艺的体现,也为作品带来极大的艺术价值。寿山石雕不能只看重实景,虚景是实景的升华,它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想象力,如果只实不虚,作品就没有生机,死气沉沉,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虚景为观赏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无限的想象。由此不难看出,雕刻者在创作初期便要充分挖掘寿山石的特性和特点,切不可盲目动刀,要把虚实关系弄清楚,在动刀雕刻时,虚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要相得益彰。虚景在实景的基础上实现,实景在虚景中升华。
三、寿山石雕创作中虚实意境的具体表达
(一)把握主题,体现意境
寿山石雕的主题往往与古诗词、绘画、名人传记、历史典故相结合,以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由此可见石雕与诗歌、绘画的艺术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是通过挥毫泼墨来表达情感,寿山石则是运用线条、颜色来表达情感,虽然两者的语言形式不同,但是本质内涵却是一致的,都是利用精髓来表达情感,并发挥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而引发雕刻者与欣赏者的共鸣。石雕是通过技法体现虚实景的美,通过多重技法的运用实现寿山石的空间、色泽、性状之美,把实景升华为虚景,进而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升华作品的主题,赋予石雕作品更强的生命力。例如,《春声赋》是目前岩洞中挖出的最大的寿山石雕刻,它作为传统的花鸟题材,一凤一凰与五十六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或栖或飞,环绕在一棵不老松旁边,形成百鸟朝凤的欢乐图景,寓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和睦与新中国繁荣富强,它是用整块名贵高山鸡母窝石历时五年雕刻而成,是福建省寿山石雕最重要的优秀作品之一。
(二)创造出诗情画意
虚拟意境的手法来源于绘画、书法的谋篇布局,这种艺术手法应用到寿山石雕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意想象属于虚拟的,表现形式是现实的;情绪表达是虚拟的,作品直接反映的是真实的;作品内涵是虚拟的,体现形式是真实的。所以雕刻者在创作中要积极地把握好两者的关系,要做到虚与实的真实结合。意境表达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能表达雕刻者的美好心愿和祝福,优秀的作品无不体现着这一点。例如,《梅妻鹤子》(如图1)用精湛的雕工描绘出一幅人物景物图,神情怡然自得,通体由灰色渐变到微红,左边部分有深红色,层次感十分丰富。此寿山石摆件雕刻的技巧和手法都极为高超精妙,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雕刻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达到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这样虚实结合的技法,引发了虚景的意境,升华了作品,表达了诗情画意的主题。
图1 鸡母窝石《梅妻鹤子》 林永昌/作
(三)通过艺术造型表现情感
石雕的艺术创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绘画,传统绘画是利用强烈色彩的对比方式,通过二维形式展示与传递意境的。虽然寿山石雕刻作品也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意境,却只是通过形式来表达,通过造型、色彩纹理等形式来打造。这种传递方式能使欣赏者从作品中获得感悟,从而对作品形成深入人心的感触,进一步提升雕刻者的技术与审美水平,达到人与作品的交融,使观赏者从单一表现触发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而虚实意境的表现形式尤其重要,雕刻者所缔造的虚实情感意境,只有加入个人情感与认知,才能传递作品的深刻意境,使观赏者得到更深刻的感知,从而实现作品与人的共鸣。例如,作品《和合二仙》(如图2)就是由传统仙人图样与寿桃相伴根据日常生活感知创作的,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吉祥和美的场景,同时又加以意境烘托,利用颜色衬托和合之意。利用远近、虚实、明暗对比,外加上薄意创作手法,打造出明暗、虚实结合的石雕艺术,同时还能传递出作品情感,衬托雕刻者的内心表达,表现其韵味。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更能表达雕刻者的内心情感,展示超脱的技艺与情感。
(四)表象创作理念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雕刻者通过技术赋予情感的表现,表达具象或抽象的艺术形象,这种创作通常是雕刻者感知、艺术加工、技术处理的过程,从而达到形神合一。不仅单一追求造型的相似,更要传递神韵,即形与神的结合,不仅要表达出石料自然的形态,同时结合主观感知与加工,借助刻刀使人工打磨与自然纹理、颜色相结合。寿山石雕创作中,可以根据作品的造型或纹理加以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造型美,达到人与自然的结合,同时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利用适当的场景塑造艺术作品的意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可以被深度利用的点,抛弃多余的、无意义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取舍,将每个可以呈现的部分尽量最大化、最简洁地呈现出来,从而赋予雕刻艺术灵活性,将思想意境融入雕刻,呈现出超脱不凡的技艺。现实中,顶级的雕刻大师都是在不懈追求深层艺术理念的精神境界中成长起来的,自然馈赠的寿山石在雕刻家的无限想象中展现出独特的自然和感情魅力,这是一条纯粹的艺术之路,需要雕塑家拥有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文化、情感与石头之间寻找到共鸣,只有三者契合,才能创作出天马行空、唯美婉转的寿山石作品。
(五)兼顾雕刻者和观赏者
在寿山石创作中,要想更好地运用虚实关系打造传统意境,必须依靠雕刻者的技术技能、内心情感传递与欣赏者的赏析判断。为了传递雕刻艺术理念与精神情感,雕刻者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被赋予更多意念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深的情感领悟。同时,受到雕刻者的个人学识、生活阅历、精神文化修养等影响,每个欣赏者对石雕作品的感知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感知的差异化也反向调动了雕刻者的积极性,一件优秀的寿山石作品是欣赏者和雕刻者共同塑造的。雕刻出的作品是受到主观感受影响的,是在自然、社会、人文理念中塑造的审美形象,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境表达,还需要借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特点造就了更高的意境、理念与深厚的情感,更容易促进情感的表达,即雕刻文化的赞同感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利用虚实对比、黑白构图关系、明暗亲疏、动静结合、传递情感内涵等,不会造成艺术作品的空洞与单调。所以要根据实际境遇对寿山石进行创作。例如,作品《酒逢知己》(如图3)将红色、白色结合,描绘美好的值得纪念的过往趣事和回忆,通过载体传递美好而遥远的时光,值得深思与借鉴。这种超脱的形体表现也能让观赏者有所感悟。
图3 高山石《酒逢知己》 林永昌/作
四、结论
虚实意境美作为石雕中的创作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寿山石雕刻的艺术创作中,同时也被赋予更多情感与意义。虚实意境的美往往包含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融入这些意境会使雕刻作品具有特殊内涵,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艺术与意境的结合,传递出雕刻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利用虚实意境美来表达情感与文化理念,使艺术作品具有感染力,从而感染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