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预习教学策略
2022-06-11蓝彦
蓝彦
摘要: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将核心素养和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要求在教学中完成二者的整合。以核心素养寓于历史课前预习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可以明确定向优化的教学目的和方向,而且让教学理论指导体系更加丰富,促进了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预习情况基础上,提出相关使用策略,以求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前预习;效率
前言: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预习是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一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预习有助于教师提高整体的历史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课前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它对学习历史和其它学科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预习,注重历史预习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历史素养,从而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率,缩小城乡教学差距。
一、基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课前预习的意义
简单地说,预习就是提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布置和计划,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1]。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呈现的效果也很好。另外,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受当前学习状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颇多益处,同时也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预习模式,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设定的标准和正确路径开展学习自学工作。有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对培养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素养有很大帮助。
二、高中历史预习现状
从目前高中历史预习的现状来看,基本都是教师在当日安排课堂前准备,学生在历史课开始前进行短暂的预习工作,但是通常效率较低,预习效果较差。而教师如果课前没有安排预习任务,那么很少有学生主动开展预习工作。从这一点来看,目前的高中生学习的动力不足,自主性差,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尽管有的同学积极地进行了预习,但是有的同学的预习方式很差,有的同学对预习的重点没有把握,这就造成了预习的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解、自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当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令人厌烦的事情,他们就会很轻易地分散注意力,然后就会匆忙潦草地完成任务。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往往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
三、高中历史预习模式的设计和优化策略
(一)明确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作为核心素养下进行预习教学的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在学习计划中突出教学重点。另外,教育目标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水平。
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预习设计中,首先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将古代法律的具体发展进程构建一个框架,让这些变法知识点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网络。最好每个演变的进程一个预习目标,让学生仔细观察变法的过程,并且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进行讲解。其次,在预习的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式问题的提出,如“你能找出商鞅进行变法的原因吗”“唐朝的法律理念是什么呢?”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促进学习进程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将阅读、思考、深入研究进行一个整合。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必须要给予积极地鼓励和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自信心。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鼓励学生自学是高中历史预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循预习的先入为主的设计构想。这种引导学生自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学生落实预习的学习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十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就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原理》一部分教学而言,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将预习目标制定好下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着预习目标当中的步骤进行有规律地自学。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这一课的自学方式,明确我国近代官员选拔改革中的时间节点,进一步进行分时间和阶段的学习。而到人大代表制度这块内容时,就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学习,或者自我的拓展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学这一章节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握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大化地学习。其次,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部分内容,并且对于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也要进行记录,方便在课堂上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养成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三)对预习效果进行及时地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于预习成果的验收主要是靠课前提问和学生预习成效小测验的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高效性[3]。只有做好这项工作,预习的教学模式才会更加有效。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不仅是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教师历史教学的重要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学生自学历史知识时的薄弱环节,进而重点教授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对预习测验进行批改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前后的知识整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进行历史预习有莫大的作用,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还能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自学能力。而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预习可以有效地突出这一点,也符合当前课程新改革的要求。所以农村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不断改进预习的教学设计和使用方法,結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4]。
参考文献:
[1]刘莉.高中历史教学中预习教学开展策略探究[J].好日子,2021(1):1.
[2]赵艳兵.差异,衔接,整合,预习——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新挑战与应对[J].中学历史教学,2020(6):3.
[3]刘季青.以个性化预习单为载体,推动历史自主学习[J].教育家,2021(15):2.
[4]杨伯超.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高中历史预习[J].读写算,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