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思政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2022-06-11郭亚玲
郭亚玲
摘要:小学思政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本身的成長需求,在小学思政教学中践行德育的思想,从而丰富小学思政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可以运用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思政教学角度,对小学思政德育教育渗透策略进行研究,希望以下内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思政;德育;课堂教学
引言: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其中,德育站在首要的位置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大,学生受到的不良干扰也越来越多,给德育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真正地落实德育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越发重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小学思政德育教育渗透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思政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人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未来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传统的小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思政的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而通过将德育的理念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切实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相应的思政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法学习思政,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让学生对思政的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而通过德育在小学思政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充分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如此,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思政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1.教师可建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认知基础较薄弱,单纯地进行理论内容讲解,往往难以将其引入思考状态,影响学生的思考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下产生代入感,与德育故事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对一些道德思想理论进行更好的理解。而情境故事展示能够增强故事内容所蕴含的观点或理念的直观性,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下能够加深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用动画为学生演示一个小故事,动画内容可以是小主人公和伙伴去公园玩耍,看到了各种不良行为,小主人公和小伙伴在看到这些现象时及时上前制止,并说明这样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而故事中存在不良行为的路人在经过小主人公的劝告后感到非常羞愧,并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学生在这样的故事影响下能够被唤醒道德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引导寻找自己的环保搭档,使学生通过行动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2.活用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情感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事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从中得到相关的结论。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思政的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获得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德育。
身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坚定正确的道德观念立场,在教导学生之前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具有正能量的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比如,在教学《我能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可以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名人作为案例,如成龙、李连杰、吴京等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人生故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对自强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理解,更好地达到德育的效果。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很难达到深刻的程度。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源于生活的案例,从而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3.注重文化引入,陶冶学生情操
虽然现在的物质文化比较丰富,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互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十分不充足的,学生的精神文明构建明显不足,对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思想十分浮躁,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因此,在小学思政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明,了解物质背后存在着的深刻思想,让学生学会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使文化深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在无形当中起到德育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了解一下班级上学生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掌握学生的汉字学习基础,通过课前调查的方式认识班级里的书法爱好者。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写字的方法,包括毛笔、钢笔字或者铅笔字等等,完成一幅作品。之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字帖拍卖会,让学生将自己临摹的字帖拿出来进行拍卖,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样,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加强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参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实践水平的人。身为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情况,了解学生在道德养成上存在着的问题,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雷贺.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07):86-87.
[2]陈之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海小初高思政名师三人谈[J].上海教育,2019(10):32-37.
[3]姜丽丽.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5.
[4]赵红俊.基于《思政》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19(08):26-27.
[5]张继水.浅析小学思政课堂中的德育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2):98.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