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理念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2022-06-11杨天姣简朴居占杰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劳动教育高校

杨天姣 简朴 居占杰

摘  要: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导致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难以发挥。文章通过深入理解“知行合一”理念,探讨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如何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优势进行互补融合,从而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制定更加完善的劳动教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117-04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总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对我国劳动教育做出的一次系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2]。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各地、各高校纷纷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当地的劳动教育。

一、“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劳动教育

(一)“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内在含义

“知”与“行”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存在着天然的辩证关系,“知”偏重于理论层面,而“行”则偏重于实践层面,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校要深刻理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日常实际工作中。联系高校劳动教育来看,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不仅要教授理论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要求不论是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还是学习者在学的过程中,都要做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高校应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导向,掌握合格的劳动技能,拥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因素,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个人利益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致使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行为选择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呈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解决大学生劳动教育知行脱节的问题是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高校的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当前国内劳动教育现状

自2020年3月,《意见》发布以来,一些地区、学校率先行动起来,让学生参加劳动,接受锻炼,推动了国内劳动教育发展,为其他地区、学校提供了参考。

1. 课程改革方面。杭州市富春第七小学以学校创办的“开心农场”为切入点,建立起包括农事劳作、创意劳动、美好生活劳动三大板块的劳动课程群[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除了开设固定学时的劳动必修课之外,还增设了例如“大国工匠面对面”等通识选修课、“劳动教育云超市”等内容[3],增加了学生劳动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黑龙江省、河北省则结合地域特色、学校特色,深入挖掘探索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设计开发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劳动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河北省则努力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劳动教育优质课[4]。

可以看到,当前各地各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下了不少功夫,结合本地特色,采取多种方式,努力让劳动教育课程灵活有趣。

2. 实践途径方面。除了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各地各校在劳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实践方式的拓展、实践平台的扩充等。

北京、大连等地通过建立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开拓劳动实践场所。北京市的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开设了例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无人驾驶拖拉机、智慧农业等特色课程,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更能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涉及如园林农艺、建筑制造、仓储物流、软件信息等多门类职业体验,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和单位参与体验[3]。

3. 支撑保障方面。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制定顶层设计之外,解决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相关问题也是破解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如北京市打造了一支有较强专业水平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目前约有1900名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上海市从经费、学时、职称评定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安排,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3]。广西则聚焦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使用问题,并建立了相应配套机制。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指导相对缺失

在《意见》和《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目前各地对劳动教育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也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各省市、地区制定的政策、提供的支持往往是针对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而对高校来说却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尽管高校有较大自主性,但系统性的规划还是十分必要。由于高校缺乏相对一致性的劳动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导致很难真正评估该地劳动教育取得成果的实效性,阻滞了高校劳动教育快速发展的脚步。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缺少融合机制

当前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能够完成《意见》中要求的“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基本要求[5],但仍然缺乏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很多高校还未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过分注重课堂讲授限制了学生作为劳动主体主动性的发挥,使得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知识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也很难检验理论学习成果。如个别高校理论课堂讲授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法律、劳动安全、劳动文化、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但实践课程仍旧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层面,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机制,极易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出现窄化甚至异化的情况,学生简单地认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是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惩罚方式,劳动教育自然也会被误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三)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

一是高校内部缺乏统一、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近年来,各地、各高校虽然开展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但相较于各种考试成绩和实习考核,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是评优评先体系,都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劳动教育更不会和学生毕业就业挂钩,这也导致学生乃至老师对劳动教育不重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二是部分高校评价标准更多的建立在理论层面,例如劳动实践部分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课程成绩主要是基于学生提交的劳动锻炼总结,而且教师个人的评判标准自主性过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劳动实践的重视,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认知偏差。三是缺乏激励机制。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大多“唯成绩论”,只用成绩高低来评判劳动教育效果,忽略了对劳动实践、学科竞赛、劳动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先进典型的宣传与奖励,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三、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探讨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体现,应该凸显在劳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拥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上,打破理论课堂思维定式,深入探索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等相关内容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

1. 课程劳育:一直以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都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理论课程也常受到空间限制,学生被看作活动对象,而非参与者,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与他们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事实上,根据劳动教育的独特性,理论课程教学完全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授课方式,例如“邀请劳模进课堂”“邀请专家讲劳动”等内容,也可以让劳动教育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实践场地等,将学生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让更多学生通过身体“在场”的劳动体验,实现由“身”到“心”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充分引导“活动对象”在其中感知、思考以及行動[6]。

2. 专业劳育:高校劳动教育说到底是为培育具备劳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一定要与学生专业契合,在实践中完成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劳动精神的认可、对劳动者的敬畏。高校可以邀请各专业领域内的先进工作者、劳模为学生分享优秀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劳动创造力。

3. 思政劳育:劳动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获得大学生群体认同劳动的必要性。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的育人思路,把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构建劳育与德育互促互进的思政教育体系。

高校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同时可以丰富教师队伍的多样性,例如聘请劳模、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创新发明人、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将劳动教育落在实处。另一方面,可以优化现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二)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要解决劳动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就要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制定科学的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将制度作为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有效保障,不再单纯依托学校现有的学分体制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而是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校应切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劳动品质,进行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养”[6],使考核的项目更为科学化。

1. 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扩大评价指标类型。当代教育早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狭隘范围。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单一的劳动教育评价主体,而是要尝试引入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为评价主体;体力劳动不再是单一考核内容,而要与服务型劳动、创新型劳动共同作为评价条件;综合考查劳动的积极性、劳动的技能运用、劳动成果等指标,“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7]。

2. 利用朋辈效应,构建奖励反馈机制。高校应组织大学生进行包括技能和成果的劳动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并对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结果做好记录,要对在劳动实践、学科竞赛、劳动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先进的优秀事迹,展示优秀劳动成果,充分发挥朋辈间的激励性、榜样性和标杆性的作用,以此推动大学生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劳动学习性和劳动参与性,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劳动能力。

3. 定量和定性、自评和他评相结合。高校将大学生日常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外在表现做定量分析判断,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价、实践部门评价,进行定性评判,从而得到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

(三)弥补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不足,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模式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高校大学生掌握具有实际作用的劳动知识技能,也要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将优秀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高校应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模式,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优质的劳动实践中,让自身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1.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高校应利用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植入劳动教育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中的优秀劳动者进行宣传,对优秀劳动成果进行展示,拉近劳动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有更深切的理解;利用教室、食堂、走廊、宿舍等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地方张贴宣传劳动精神、赞美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宣传海报,在无形中加强大学生对劳动者和劳动精神的认同感,引导学生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可以通过举办劳动知识竞赛、劳动知识讲座、劳模报告宣讲会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

2. 拓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可将劳动教育实践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专业劳动技能提升,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联系理论;将劳动教育实践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暑假“三下乡”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劳动艰辛,认同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将劳动教育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重大活动,如每年的“迎新”、校运会及各种大型会议等,鼓励大学生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各种大型体育活动、重大灾害等志愿服务,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加强对专业实习或实训的监督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标志着大学生将会把课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行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也是高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工作前的重要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都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因此高校要严格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的管控,既要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商,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督察与指导,遇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让大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后塑造职业精神,让大学生获得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承载着重要内容,高校的劳动教育更是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建立以课程为基础、以实践为依托、以评价机制为突破口的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劳动育人体系,培育知行合一的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2]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 (2020-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 15_472808.html.

[3] 各地大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EB/OL]. (2020-10-1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1 0/t20201012_494045.html.

[4] 河北万余所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EB/OL]. (2020-11-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11/t20201126_50 1863.html.

[5]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3-27(01).

[6] 岳海洋. 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2019(03):102.

[7] 檀傳宝.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人民教育,2017(09):48.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劳动教育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