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自杀倾向有何关系?
2022-06-11于皖豫
于皖豫
有学者曾提到:“在自杀的人群中,失眠者不断涌现,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结束生命才能从失眠的痛苦中解脱。”有研究也验证了这一发现,在长期失眠的痛苦折磨下,很大一部分患者想过通过自杀的方式解决失眠困扰。睡眠障碍已被确定为自杀意念、非致命性自杀企图和自杀的危险因素,并且特定的睡眠障碍症状(即失眠和噩梦)已证明与自杀相关的想法和行为有独特的关系。
有研究对失眠症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显示,在有失眠症状的参与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5%~32%,非致命性自杀企图发生率为7%~92%,自杀致死者发生率为11%~37%。
其中在报告失眠症状的法国青少年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约为25%。在有失眠症状的法国青少年中,约有7%的人之前曾有过自杀企图。约60%的青少年在15~17岁时报告有故意自残或自杀相关行为,在12~14岁时报告有睡眠问题。约81%的青少年自杀未遂者报告有睡眠障碍。大约30%的美国青少年自杀者在自杀前一周经历过失眠。约33%的中国农村青年自杀者在自杀前一周出现过失眠症状。
根据全球报告的失眠症状显示,约89%的成年自杀未遂者有睡眠障碍,28%~37%的日本自杀者经历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约11%的台湾自杀者有失眠症状史。
在多个国家的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样本中,睡眠困难和经历更严重的失眠症状与自杀意念有关。报告失眠症状的青少年和成人显示自杀风险增加,包括报告终生、近期以及随后自杀企图的概率更大。此外,报告失眠症状严重程度较高的老年人也更有可能报告有自杀未遂史。在一项关于青少年和成人失眠障碍的研究中,失眠症状也与致命的自杀企图有关。在对老年人进行的研究中也显示了致命的自杀企图与失眠的关系。
在自杀前一周内出现失眠症状的青少年样本中,自杀的概率增加了五倍,自杀者更有可能在自杀前最后一周出现睡眠障碍的恶化。一项对954名患有严重情绪障碍的精神病住院患者进行的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失眠(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一年内与致命自杀企图相关的六个因素之一。综合来看,这些结果表明失眠可能作为自杀的危险因素,在即将发生的和将来发生的自杀风险中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众多研究中,失眠症状和自杀相关变量之间的关联并不取决于抑郁症状或其他潜在的因素(即年龄、性别、疲劳、慢性健康问题、快感缺乏、绝望、焦虑症状、物质使用、认知能力或其他精神疾病)。几项研究显示,同时报告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中的两种症状可能会增加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致死的风险。这表明多种失眠障碍的存在可能导致更大的自杀风险。
通过查询以往资料,我们注意到绝望对失眠与自杀意念关系有间接影响,而非抑郁症状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当调整抑郁症状和无望感时,失眠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仍然存在。此外,一个案例研究了一名64岁的男性在自杀未遂后住进了一家精神病医院,研究者注意到患者的绝望感是继发于失眠的痛苦。在睡眠改善后,该患者的自杀意念也减弱至消除了。
研究表明,失眠症状的持续时间与自杀风险相关,而不是出于抑郁、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当前症状表现。与睡眠质量差的评级相比,失眠主诉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更强。其他研究显示,在治疗过程中睡眠问题没有改善的参与者中,自杀意念的水平更高。
在过去的十年里,噩梦作为失眠和自杀关系的潜在媒介,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噩梦与失眠症状相关,且可作为单一因素预测患者的自杀意念。此外,在精神科门诊患者的成人样本中,失眠症状和噩梦并存已被证明会增加未来自杀企图的风险,这也支持 了噩梦可能是睡眠维持困难的原因之一。
临床上,失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的噩梦都被认为是过度覺醒的条件,睡眠中的过度觉醒被认为是成人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性。最近的研究调查了过度觉醒在自杀风险中的作用,在那些激越水平较高的人中失眠症状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更强的关系。同时,一项针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显示,89%的自杀未遂者否认在自杀未遂前一周睡眠尚可。
综上所述,失眠障碍可能是痛苦、绝望和自杀风险的标志,并且多个并发的睡眠问题可能比单一的睡眠问题带来更大的自杀风险。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望降低失眠症患者自杀风险的治疗方法。CBT-I目前被推荐为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法,且有研究显示该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自杀相关想法的显著减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放松训练、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如果这些非药物干预的方法未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预期的效果,不排除可寻求精神专科医生的帮助,遵循医嘱,检查是否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更多相关内容亦可详见《心理与健康》杂志2022年3月刊“心病防治”栏目刊登的文章《失眠,该如何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