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2-06-11
访谈专家:闫洪丰 李康震 王倩 周芮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心理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心理建设领域的具体展开。因此,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意义,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在探索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心理建设的新局面。
本期心理访谈栏目,我们邀请到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原副主任、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闫洪丰老师,及其核心团队成员李康震、王倩、周芮三位老师,为我们进一步解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心理与健康:请闫洪丰老师专家团队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
● 闫洪丰专家团队:心理建设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2018年,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三年试点期间,55个试点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又颇有成效的探索。当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焕发强大生机,正朝着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方向发展。
心理与健康:在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方向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明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起到哪些作用,为社会和大众带来什么?
● 闫洪丰专家团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心理建设的思路愈渐清晰,从侧重个体心理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始转变为在其基础之上面向个体、群体、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且兼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与幸福中国共同建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为民众搭建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系统,需按照心理工作、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特点,积极主动预防和解决个体、群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从而在全社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由此观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价值目标亦是三级递进。首先,以健康中国为基础,要防治心身疾病、减少心身问题、维护心身健康、提升心身素质、促进心身和谐、达到心身幸福;其次,以平安中国为保障,要防止社会事件、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达到社会幸福;最终,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实现个体积极向上、家庭和睦温馨、邻里团结互助、组织高效关爱、政府公正法治、国家富强民主,不断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以上也就是我们需要准确把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价值内涵。
心理与健康:经过闫洪丰老师专家团队的解读,我们现在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已经很清晰了。然而要充分发挥和实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优势,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请问闫洪丰老师,建设应该如何入手呢,有哪些指导方向和原则?
● 闫洪丰专家团队: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善于运用系统观念,在规范化轨道上推进体系建设。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變化、新要求,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科学长效机制,打出“组合拳”、纲举目张、循序渐进助推体系建设。要形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合力,将社会心理服务有机嵌入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系统、农村及基层社区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的运行之中。
在具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落实“融合、创新、服务、发展”的八字方针。“融合”即聚焦民众现实需求,推动跨学科理论融合,强化跨部门资源整合,加快跨专业人才聚合,促进跨门类科技联合,健全跨维度机制并合,以系统性思维实现理论、实践与产业的多方融合、互促交流。“创新”即瞄准民众需求、找准应用方向、加强供需对接,借助高校智库、挖掘企业潜力、促成项目合作,驱动社会心理服务可持续化发展落地。“服务”即着眼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切实反映、回应其需求,着力提供普惠性、预防性、精准性社会心理服务,着重解决民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发展”即以提升人民心身健康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落地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心理与健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请闫洪丰老师专家团队为我们谈谈建设实践的具体方法、措施。
● 闫洪丰专家团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在政策规范引领下,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利用心理学的技术、社工的模式,在社会治理的框架内,通过服务与实践,提升人民心身健康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来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或建设模式有以下三点。
1探索基于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特点、多学科兼收并蓄的建设模式
形成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普适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一要探索构筑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融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兼具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二要融合心理工作、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全体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协助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疏导,针对特殊重点人群提供心理诊疗转介与危机干预服务,还要掌握利他救助、权益维护、资源链接等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常用技术;同时,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从源头到末梢的全周期社会治理,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谋划体系建设。三要提炼总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归纳心理学融入社会治理与民众生产生活的“心”路径,探索植根于本土、创新于当代的特色社会治理“心”模式。E70E9006-6714-40E8-B1F7-F09041E67FF9
2打造全周期、立体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最大同心圆
要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业领域全过程,找准心理心态需求最大公约数,画出社会心理服务和社会支持的最大同心圆。在横向层面,建构以提升民众心身健康素质为核心的“自我-家庭-亲朋邻里(同事同学)-社区(村)组织(单位)及领导-专业机构(行业组织)-政府(法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七大层级社会心理服务支持链。在纵向层面,基于各运行节点建构“科普宣教、测评、培训、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保障评估”六大内容社会心理服务运行链。在整体层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社会化参与、法治化引领、智能化支撑、专业化发展,切实增强整体性、协同性、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3坚持多学科融合、强调实践应用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导向
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建构多学科融合、重实践应用的“3+3+1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训模式”是培养切实符合体系建设需要人才的必由之路。第一个“3”是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所需的心理工作、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第二个“3”围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包括政策规范、文化特色和运营服务三个方面。“1”是指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其中,政策規范是引领,国情文化是根基,心理是技术方法,社工是模式态度,社会治理是底线意识,服务实践是关键重点。
心理与健康:感谢闫老师团队的分享。最后,让我们请闫老师团队为今天的访谈做一个小结。
● 闫洪丰专家团队: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E70E9006-6714-40E8-B1F7-F09041E67F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