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浅见
2022-06-11段晓云杨志芹
段晓云 杨志芹
摘 要:笔者在对滇西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滇西技工院校 一体化 教师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师是指技工院校教师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标准要求,既能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又能较好地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能力的专业教师。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且较为稳定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技工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滇西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技工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目前,云南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提高技工教育发展水平为目标,不断优化技工院校结构布局,全面推进技工教育云南标准建设,但在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因此,笔者在对滇西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以下简称为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滇西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以下材料是滇西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楚雄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1 100人,开设专业23个,学生2.3万人,教师约700人,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为450人,一体化教师比例为64.3%,生师比为30:1。
大理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383人,开设专业25个,学生1.02万人,教师295人,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为273人,一体化教师比例为92%,生师比为27:1。
怒江州技工学校现有教职工208 人,开设专业20个,学生0.4万人,教师175人,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为 61人,一体化教师比例为35 %,生师比为19:1。
临沧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257人,开设专业31个,学生0.38万人,教师196人,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为137人,一体化教师比例为70 %,生师比为15:1。
普洱技工学校现有教职工486人,开设专业42个,学生0.86万人,教师410 人,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为210人,一体化教师比例为52 %,生师比为18:1。
保山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396人,开设专业28个,学生1.1万人,教师280人,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为215人,一体化教师比例为77 %,生师比为25:1。
以上数据表明,滇西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比例有所不同,发展也不均衡。若将其与全国技工院校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队伍建设水平与其他地区差距十分明显。
二、滇西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队伍建设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很复杂,笔者以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受学校编制限制,入职专业教师数量少,锻炼机会少
近几年,随着技工院校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专业教师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受学校岗位编制数限制,每年只能招聘少量的专业教师,队伍人数增加不明显,结构比例调整也不明显;从调研材料可以看出,滇西各技工院校生师比平均都在20:1左右,一线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以保山技师学院为例,10年来仅招进14位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入职后,既要当班主任,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到企业完成实践锻炼,没有得到专业技能提高的机会,基本只能进行理论教学,成长周期过长。很多学校每学期的技能教学课都是依靠招聘外聘教师来完成,这些外聘教师有企校合作的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有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留校学生。但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处在需不断完善阶段,外聘教师技能虽强,往往理论方面又稍有欠缺,加之受薪酬、待遇、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外聘教师流动性较大。
(二)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得力
首先,学校重视不够。受传统习惯影响,大多数学校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养制度和规划目标不够明确,少数教师仅通过短期培训,没有经过长期深入培养和锻炼,就成为学校“一体化教师”,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技能处于较低水平。其次,对一体化教师的鼓励措施不佳,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许多技能实训课程较为复杂和辛苦,在编教师不愿主动承担,教师技能操作和教学能力提升缓慢。最后,教学任务大部分由外聘教师完成,而外聘教师的理论水平不足以承担起一体化课程的重任。
(三)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对一体化教师的要求是技工院校在长期办学中总结形成的特色经验,技工院校对一体化教师的评价也有自己特定的评价机制。但目前滇西部分技工院校因合并了其他类型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总是受高等院校、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影响,偏重于学历、论文、课题研究、短期内获得技能资格证等因素,而忽视了教师到企业锻炼、社会实践、技能教学训练和比赛竞赛等技能实质性提升因素。
(四)校企合作不紧密
企业技能人才在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不可能长时间进校开展实训课教学,同时受企业规模大小限制,教师也不能进企业长期进行一线锻炼,造成企业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无法进入校园,校企双导师制形同虚设,队伍建设自然难有实效。例如,X校X系部聘请的省级技能大师,原签订校企协议,每学期到校指导和讲授1个月的专业课程,最后因多种原因,变为4~6天,没有收到校企紧密合作效果。
(五)招生专业多而杂
部分技工院校招生专业过度追随市场变化,频繁更改招生专业,招生专业多而杂,让本就不多的專业教师在教学时更显得捉襟见肘。为了应付现实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好滥竽充数,最后专业教学沦为照本宣科的理论课。例如X院校X系5年内专业设置变了4次,这不是通过专业建设去修改、完善,而是在不断增设招生专业。
(六)受经费、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技工院校各类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工匠、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等工作室培养经费已到位并开始建设,但是一些技工院校未能加大力度投入配套资金,对名师、技能大师、工匠、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引领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待遇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三、滇西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笔者认为,队伍的培养应以教师实际技能提升为目标,将队伍建设与技工院校的1+X证书制度、新型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改革相融合,持续深入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中发挥作用,让队伍建设尽快与改革进程同步。
(一)完善专业教师招聘机制,拓宽招聘渠道
第一,是完善专业教师招聘机制。对急需专业人才,重点考查其实训能力,文凭学历为其次,让更多企业和工厂的优秀技术人才进入学校,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为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更便捷的通道。第二,完善上岗聘任及考核激励制度。每学年分工种进行多形式、多层次考核,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技工院校教师队伍更具有稳定性。第三,拓宽招聘渠道。不仅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也可从行业、企业招聘优秀技术人才。笔者认为在高考招生中实施专业委培生计划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
(二)加大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力度
在没有办法快速引进更多专业教师的背景下,各技工院校要根据开设专业的需求,严格执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加大教师每年到企业或优秀技工院校进行实践锻炼的力度,加快队伍建设速度。
(三)完善一体化教师激励政策和措施
一体化教师不能仅用职业等级证书来评判,而应当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真实结合来评判。技工院校应该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1+X证书等制度,促使教师主动积极参与技能提升行动,吸引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进入学校任职。
(四)拓宽队伍培养渠道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拓宽队伍培养渠道。
一是积极参加技能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以赛促练,以练促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
二是根据各专业的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优秀技工院校进修,学习教育管理经验。
三是以互利互惠为核心,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积极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轮流到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实践锻炼,真正掌握企业各技术部门生产环节要素和一线技术流程。提高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效率,缩短培养周期,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
四是师徒结对。挑选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体化教师担任师傅,通过“传、帮、带”对缺乏实践技能的新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和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师徒共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标。
五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应偏重于考核教师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高低,让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优先晋升职称,保持队伍的稳定和不斷壮大,努力为此类教师搭建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校内外发展平台。
(作者单位:保山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