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2-06-10林红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习惯动作

林红妹

劳动习惯是指一个人能够表现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和分享劳动的良好心理习惯、行为习惯和品德习惯,是关于劳动的知、情、意、行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表现。它既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又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还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也强调,要让小孩子凡是就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自己能想的事就自己想,让他们做自立自强的小主人,认为一个教育者如果不让孩子使用自己的手和脑,就是不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3—6岁幼儿独立认知水平较低、肢体动作的可塑性最强,此时实施一定的劳动教育,更易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家庭和幼儿园在实践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动创造适合幼儿的劳动机会和条件

现在许多年轻父母为孩子成长创造了十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孩子在家里参与和体验劳动的机会很少。这导致孩子不会基本的劳动技能,无法养成劳动习惯,初入幼儿园时自然会出现诸多不适应: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拿筷子吃饭、不会整理玩具……

习惯的培养需要个体亲自学习和练习。偶尔开展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所谓劳动教育,往往劳而无功。幼儿教师和保育员要在培养孩子对劳动习惯的认识上达成一致,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做的事情大胆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事情,就尽量放手让幼儿自己学着独自完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孩子创造劳动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在教室里,可以安排孩子搬椅子、拿书本、倒垃圾;在桌面学习活动中,可为幼儿设置梳辫子、系鞋带、系纽扣等游戏,让幼儿感受劳动乐趣,发展手部小肌肉群,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等等。

二、及时增进幼儿参与劳动的信心和耐心

幼儿期是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的最佳时期,但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参与劳动时可能会经常“闯祸”:把碗打碎,把水洒到地上,把衣服弄脏,跌倒受伤……当孩子不会劳动或者参与劳动失败时,很容易害羞、灰心、紧张、畏惧和放弃,从而在再次面对那些需要自己动手完成的、较为复杂的劳动任务时,失去信心和耐心,导致无法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影响劳动习惯的养成。

那么,如何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失误和练习中始终保持对劳动活动的兴趣,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呢?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当孩子因动作笨拙或能力不足而出现差错时,千万不能当面批评、责骂或嘲笑,而是要及时为孩子的动作失误“寻找借口”或“合理开脱”:“你真棒,今天开始帮助老师(家人)干活儿了!来,老师(爸爸、妈妈)告诉你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注意一点,一定会完成得更好!”同时,要给孩子及时做正确示范动作,鼓励孩子继续尝试类似的劳动。

这样,才能慢慢调动孩子不断练习的积极性,增强其独立做事的热情和自信心,让孩子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敢做事、会做事、爱做事,并在多次的主动练习和多次的失误中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

三、正确教授幼儿简单劳动的规范和技巧

研究证实,3—4岁的幼儿由于大肌肉的发展,会不知疲倦地跑跳,但因小肌肉发展不足,动作的精准度和协调性、稳定性都不高,拿东西不稳、不准和不牢的毛病在劳动过程中就会表现得很明显。5—6岁的幼儿虽然大脑发育已经比较成熟,小肌肉开始逐步发展,情绪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连续性都明显增强,但是动作的连贯性和灵活性仍然比较弱。

因此,在幼儿阶段,孩子还不能学会难度和强度比较大的劳动内容。在培养劳动习惯之始,教育者教孩子学会一些正确、简单的劳动规范和技巧即可,教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厌其烦,避免要求过多和过高。

在幼儿园里,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简单内容。比如,入园后的晨间活动时间,教师可通过示范教会幼儿收拾玩具,放到指定的位置;课前课后,可以安排孩子简单整理书本和学习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穿插“我帮娃娃穿衣服”“洗衣服的步骤有哪些”等幼儿动手模拟练习环节,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孩子学会日常生活的必要劳动技能。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效果明显。另外,还要合理利用集体劳动的教育价值,通过比赛、激励等方式让每个幼儿都在集体劳动中相互学习劳动规范,相互纠正动作,增强不掉队、不拖后腿等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家园合作维持幼儿劳动教育的标准和节奏

家庭和幼儿园犹如教育之车上的两轮,缺一不可,必须同步。由于幼儿教师、保育员与家长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角色,因此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幼儿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躲避劳动习惯的形成。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肢体活动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往往“知道而做不到”,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是难以养成。而在幼儿园里,劳动教育也因环境、资金、人力等条件的限制变得薄弱。这样,本来很重要的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家庭和幼儿园里都出现了“撂荒”的现象。对幼儿来说,家里有劳动的需求但没有劳动的机会,幼兒园里有劳动的机会但没有劳动的条件。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家园双方要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认识和行动上密切沟通,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节奏上保持一致,防止家长和教师出现反向作用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讲明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指导家长如何安排幼儿的家庭劳动作业,还要定期搜集幼儿在园劳动的场景和成果向家长展示。父母在家里也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幼儿,给他们的无意识模仿提供足够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幼儿进入中小学后不知不觉地成为“只会学习不会劳动的低能儿”,进入社会之后成为“不愿劳动和工作的啃老族”。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劳动习惯动作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动作描写要具体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