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食糖消费时空变化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2-06-10刘晓雪周靖昀

甘蔗糖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食糖消费量人口

刘晓雪,周靖昀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48)

0 引言

当前关于食糖消费的研究,既有消费结构转变和区域差异的分析[1],也有食糖消费与健康关系的讨论[2-4],还有食糖消费结构和发展新特征[5]、糖税[6]、食糖消费干预手段[7]的研究。然而研究全球食糖消费时间和空间上演变的驱动力的文章相对较少,而该问题对于客观判断我国食糖消费是否适量以及食糖消费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采用国内外食糖消费的数据(中国食糖消费数据来自中国糖业协会,全球食糖消费数据来自全球行业资讯机构IHS Markit,采用IHS Markit数据是因为食糖行业研究员经常跟踪该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判断,

因此该数据具有较强的行业参考性),对近10年全球食糖消费的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讨了影响食糖消费变化的主要原因。

1 全球食糖消费时空变化特征

1.1 全球食糖消费总量变化

近10个榨季全球食糖消费大体增长,2018/19和2019/20年榨季消费下滑主要受疫情冲击,2020/21年榨季稳定回升。2011/12~2017/18年榨季,全球食糖消费逐年增加,从2011/12年榨季的16814.46万t增至2017/18年榨季的18331.86万t,达到近10个榨季消费量峰值。2018/19年榨季和2019/20年榨季食糖消费量小幅下降,稳定在18000万t以上;2020/21年榨季食糖消费量有所回升,达到18131.70万t,同比增长0.3%(见图1)。

图1 2011/12~2020/21年榨季全球食糖消费总量变化

1.2 全球食糖消费增速变化

2012/13~2020/21年榨季全球食糖消费增速变化情况见图2。全球食糖消费由较快速增长转为2018/19和2019/20年榨季的明显下滑。以2011/12年榨季为基期,2011/12~2017/18年榨季食糖消费年均增速为1.45%。以2017/18年榨季为基期,2018/19~2019/20年榨季食糖消费年均增速为-0.7%。

图2 2012/13~2020/21年榨季全球食糖消费增速变化

从年度增速来看,近10个榨季全球食糖消费增速总体呈现先下降、再增加、后转为降速下滑、再增速增长特征。2012/13~2017/18年榨季食糖消费增速均为正数,具体来看,2012/13~2013/14年榨季增速为正且小幅下降;自2014/15年榨季起,消费增速大幅放缓,2016/17年榨季降至0.40%;2017/18年榨季增速骤增至1.51%;2018/19和2019/20年榨季连续2年下滑,2020/21年榨季增速为0.27%。

1.3 全球食糖人均消费变化

图3为近10个榨季全球食糖人均消费变化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近10个榨季整体呈现先增后降态势,期间略有波动。

图3 2011/12~2020/21年榨季全球食糖人均消费变化

2011/12~2014/15年榨季人均食糖消费量稳步上升,从2011/12年榨季的23.88 kg增加到2014/15年榨季的24.54 kg,为近10年峰值,以2011/12年榨季为基期,年均增速为0.9%;2015/16~2020/21年榨季整体下滑,从24.39 kg降至23.33 kg,期间略有波动,2017/18年榨季短暂回升至24.33 kg。以2014/15年榨季为基期,2015/16~2020/21年榨季年均增速为-0.8%。2015/16年榨季消费增速下滑与2015年的高糖价有关。受新冠疫情冲击,2019/20年榨季人均食糖消费下降1.88%至23.50 kg,是近10年人均食糖消费最大降幅,2020/21年榨季人均消费降至23.33 kg。

1.4 全球食糖消费区域分布

从食糖消费总量区域分布来看,食糖消费量由高到低排序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和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2020/21年榨季亚洲食糖消费量8836.17万t,位居第1,占全球食糖消费量的48.73%;其次是欧洲,食糖消费量2976.61万t,占全球食糖消费量的16.42%;再次是非洲,食糖消费量2277.24万t,占全球食糖消费量的12.56%;北美和中美洲食糖消费量2090.44万t,占全球食糖消费量的11.53%;南美洲食糖消费量为1803.42万t,占全球食糖消费量的9.95%;大洋洲食糖消费量较低,约为147.9万t,占全球食糖消费量的0.82%。

2011/12~2020/21年榨季亚洲食糖消费总量一直位居全球首位,欧洲其次,大洋洲最后。从变化态势来看,2011/12~2018/19年榨季亚洲消费量逐渐上升,2019/20年榨季略有下滑,2020/21年榨季以2.11%的增速回升;2011/12~2019/20年榨季欧洲消费量稳定在3000万t以上,2020/21年榨季受疫情影响下滑到2976.61万t。南美洲、北美和中美洲与非洲食糖消费量在2000万t左右,其中,2011/12~2014/15年榨季南美洲、北美和中美洲消费量以微弱优势高于非洲,自2015/16年榨季起,非洲消费量超过南美洲、北美和中美洲,且差距逐渐加大;自2014/15年榨季起,北美和中美洲消费量逐渐超越南美洲。大洋洲食糖消费量保持在150万t左右(见图4)。

图4 2011/12~2020/21年榨季全球食糖消费总量区域分布

2 食糖消费影响因素

食糖消费受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糖价、糖税、消费偏好、替代品等方面的影响。

2.1 人口和人口增速

全球人口与食糖消费量大体呈正相关关系。2011~2020年全球人口稳步上升,2020年世界银行数据表明,全球人口已达77.53亿人,同比增长1.04%。但全球人口增速近10年持续下降,从2012年的1.18%持续下降至1.04%。全球人口与食糖消费总量大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食糖消费总量也基本逐年增加。2019年受疫情影响,全球食糖消费总量明显下降(见图5)。从全球人口增速与食糖消费增速来看,人口增速逐年稳定下降,食糖消费增速变化较大,由增速为正到2018年后出现减速现象。2012~2014年食糖消费增速高于人口增速,随后人口增速高于食糖消费增速(2017年除外)(见图6)。联合国数据表明,2021~2030年这10年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长8%以上,同期世界食糖消费量预计上升7%,人口增长可以解释食糖消费量增长的大部分原因。

图5 2011~2020年全球人口与食糖消费总量

图6 2012~2020年全球人口增速与食糖消费增速

2.2 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

全球食糖消费增速与GDP增速趋势基本一致。2012~2015年全球GDP增速基本稳定在3.50%左右,2016年略有下滑,2017年达到峰值3.75%后,连续3年下降,特别是202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3.12%)。全球食糖消费增速与GDP增速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先降、后增、再降趋势,但全球食糖消费增速很难恢复到2012年较高水平(2.40%),2018年后连续2年下滑,2020年增速回升至0.27%(见图7)。2012~2019年全球人均GDP增速始终高于1%,2020年增速为-4.58%。具体看,2012~2015年人均GDP增速不断上升,在2016年出现下滑后在2017年达到峰值2.11%,随后2年有所下降,与全球GDP增速保持一致。食糖人均消费增速与全球食糖消费 增速保持一致(见图8)。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对食糖消费与人均消费呈正向影响。

图7 2012~2020年全球GDP增速与食糖消费增速

图8 2012~2020年全球人均GDP增速与食糖人均消费增速

2.3 区域特点和消费偏好

2.3.1 不同大洲食糖消费偏好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气候和饮食偏好导致食糖人均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人均消费增速变化更大。2020/21年榨季人均食糖消费量数据表明,南美洲居首位,欧洲其次,大洋洲再次,北美、中美洲之后,最后是亚洲和非洲。除了亚洲和非洲低于全球人均消费水平外,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北美和中美洲明显超出全球人均消费水平(见图9)。具体来看,近10个年榨季南美洲食糖人均消费一直位居首位,但人均消费量逐步降低,从2011/12年榨季的52.04 kg降至2020/21年榨季的41.92 kg,明显领 先于全球平均水平23.33 kg。大洋洲食糖人均消费量处于40 kg以上的较高水平,多年位居全球第2,2020/21年榨季首次低于欧洲。欧洲和北美、中美洲人均消费量稳定超出全球平均水平12 kg左右。亚洲人口众多,在食糖消费总量上位居首位,但人均食糖消费较低,曾是人均食糖消费最低的大洲。2002年以来,亚洲人均食糖消费已超过非洲。2020/21年榨季亚洲人均食糖消费为19.61 kg,仍低于全球人均食糖消费水平(23.33 kg)。非洲人均食糖消费16.61 kg,是全球最低水平。非洲人均食糖消费量从2004/05年榨季不超过15.41 kg增长到2016/17年榨季的17.73 kg,但自2017/18年榨季起,非洲人均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中国食糖人均消费11.12 kg,约是全球食糖人均消费的48%,是亚洲的57%,是日本的75%。

图9 2011/12~2020/21年榨季全球人均食糖消费区域分布

2.3.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差异

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较高但增速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量较低但增速较高。图10、图11分别为美国和印度食糖消费总量、食糖人均消费量。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一,也是北美和中美洲地区食糖消费的主要国家,2011/12~2020/21年榨季美国食糖消费总量从1020.50万t增长至1115.10万t,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人均消费量逐渐趋于饱和点33 kg左右,增速缓慢。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食糖消费国,人均消费量较美国低,仅为21 kg左右,但2011/12~2020/21年榨季印度食糖消费总量由2456.80万t增长至2886.40万t,消费增速较快,年均增速1.8%。

图10 2011/12~2020/21年榨季美国和印度食糖消费总量

图11 2011/12~2020/21年榨季美国和印度食糖人均消费量

2.4 糖税政策

一些国家征收糖税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减少居民过多摄入食糖,使民众健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征收糖税可以减轻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的压力。英国公共卫生部门官方报告称,通过让公众减少对甜食的嗜好,NHS可以为一代人节省150亿英镑。虽然税收本身可能只会暂时抑制消费增长,但在舆论引导和配方调整情况下,食糖受到的负面压力可能对食糖消费需求产生长期影响。2016年以来,由于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呼吁各国政府对含糖饮料至少征收20%的特别税,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糖税政策(见表1)。

表1 世界各国糖税政策实施概况

糖税实施增加了国家税收,降低了食糖消费,但超重和肥胖问题改善不明显。以英国为例,从税收角度,2018年英国糖税收入高达1.54亿英镑,税收大增;从糖消费量角度,2015~2019年,零售商和制造商含糖量平均下降了44%,所有食品类别的平均总降糖量达到3%;从健康问题角度,糖税减少了软饮料消耗的食糖,反映了部分成果,但没有明确改善超重和肥胖等问题。

2.5 糖价

糖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糖消费,比如高糖价可能抑制食糖消费、增加替代品消费。价格是影响商品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2011~2020年,全球糖价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2015~2016年食糖消费总量与糖价均有所提高,自2016年以来,由于糖价高位和诸多国家征收糖税降低了食糖消费量(见图12)。2019/20年榨季全球食糖产不足需,糖价已有所反映。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后,食糖消费逐渐复苏。

图12 2011~2020年全球食糖消费总量与糖价

3 食糖消费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3.1 人口与人均消费量

人口与食糖人均消费量没有显著关系。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表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较高但增速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量较低但增速较高。2011~2020年,美国、中国、印度3国人口数量均逐年上升,美国从311.58百万人增加至329.48百万人,中国从1344.13百万人增加至1402.11百万人,印度从1250.29百万人增加至1380.00百万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美国食糖人均消费量2011~2013年不断上升至峰值34.89 kg,自2014年美国人口增加318.39百万人、人口增速到0.74%时,人均消费量逐步稳定在了34 kg左右,没有较大的波动,2020年人均消费量降至 33.29 kg(见图 13)。2011/12~2014/15年榨季中国食糖人均消费量快速增长,从10.01 kg增长到10.97 kg;受高糖价和玉米糖浆替代影响,2015/16~2016/17年榨季人均食糖消费量小幅回调,后持续上涨,2020/21年榨季回升到11.12 kg(见图14)。印度食糖人均消费量在2014年人口增加1295.60百万人时达到峰值22.24 kg随后趋于21 kg水平(见图15)。美国食糖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由于是发达国家,消费趋于饱和点,较为稳定,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对于食糖消费需求变化还较大。

图13 2011~2020年美国人口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图14 2011~2020年中国人口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图15 2011~2020年印度人口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3.2 人均GDP与人均消费量

美国在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时,人均消费量相对稳定在33.3~34.0 kg。印度人均GDP达2000美元后人均消费量稳定在21 kg。我国人均GDP和人均食糖消费都还处于增长期,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均消费量还未达到峰值。2011~2020年,美国、中国、印度3国人均GDP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美国从49882.56美元增加至63543.58美元,中国从5618.13美元增加至10500.40美元,印度从1458.10美元增加至1900.71美元。随着人均GDP不断上涨,美国食糖人均消费量自2014年美国人均GDP达到55049.99美元时,人均消费量逐步稳定在了34 kg左右,没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6);中国在2015年人均GDP达到8066.94美元且继续大幅上升后,2015年受高糖价和淀粉糖替代影响,食糖人均消费量略下降后继续缓慢增长(见图17);印度人均GDP波动上升,2014年人均GDP达到1573.88美元时食糖人均消费量达到峰值22.24 kg后,逐渐趋于21 kg水平(见图18)。

图16 2011~2020年美国人均GDP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图17 2011~2020年中国人均GDP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图18 2011~2020年印度人均GDP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3.3 糖税

随着肥胖和亚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关注食糖摄入量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食糖合理摄入量范围内对身体是健康的,过量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为了防止民众食糖过量摄入,减轻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的压力,全球范围内有43个司法管辖区实施了对含糖饮料(SSB)征税。

有一些研究开始探讨糖税和食糖消费、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不同国家征税后的效果,目前看部分研究支持了糖税降低了食糖消费,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结论尚不明确。Renshaw[8]认为,征税有效降低了食糖消费量。匈牙利在征收垃圾食品税同时,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健康饮食运动,借此改变了学校伙食。因此,自2011年以来,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下降了20%至35%。墨西哥作为最早实施糖税的国家之一,对含糖饮料征税费3年后购买苏打水的人数减少了7.6%。2014年墨西哥开始对糖进行征税,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在第1年下降逾5%,第2年下降近10%,降幅最大的12%发生在收入最低的家庭。南非政府的健康促进税将含糖饮料的成本提高了11%。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征税后对国家食糖消费并无明显作用,甚至出现抵制政策现象。Cawley等[9]以2017年7月1日奥克兰对含糖饮料征收每盎司1美分的税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纳税后成人或儿童饮用的含糖饮料或饮料中添加的糖的总消费量有实质性变化。Sainsbury等[10]发现,澳大利亚采取这一政策受到了很大的政治阻力,行业干预、支离破碎的宣传和相互冲突的政治议程削弱了人们对税收的接受,离具备成功实施税收的条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Pereda等[11]发现,巴西在2017年和2018年降低了这些饮料的税收,认为这项政策的有效性将取决于税收如何转化为价格。结果表明税收转移到价格取决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类型,转移率在15%~124%之间,有助于推动由联邦政府提出的对含糖和酒精饮料征税(罪恶税)的辩论。Andreyeva等[12]认为饮料税对公众健康影响巨大。如果没有其他高热量饮料或食品的替代品,每盎司一分钱的含糖饮料税估计可使含糖饮料消费量减少24%,可将含糖饮料日人均热量摄入从目前190~200 cal减少到145~150 cal。

3.4 糖价

糖价和食糖人均消费量关联性不强。2011~2020年,全球糖价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从27.22美分/磅下降至12.89美分/磅,而全球食糖人均消费量处于基本在23.3~24.5 kg之间,与糖价下跌关联不大(见图19)。从美国糖价和人均食糖消费来看,2011~2020年美国糖价先降后升。其中2011~2013年,糖价由38.12美分/磅下降至20.46美分/磅,食糖人均消费量由32.51 kg升至34.89 kg。自2014年起,糖价小幅上升至26.97美分/磅,而人均消费量稳定在33.3~34.0 kg之间(见图20)。

图19 2011~2020年全球糖价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图20 2011~2020年美国糖价和食糖人均消费量

3.5 替代品

食糖的替代品主要有淀粉糖及其他甜味剂。当糖价高位时,淀粉糖等甜味剂对增量食糖的替代较为显著,主要体现为含糖饮料修改配方、食糖消费增长放缓,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

4 主要结论和启示

通过近10年全球食糖消费量、人均消费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食糖消费量大体呈增长态势,消费增速波动较大,人均食糖消费量呈先增后降态势。近10个榨季全球食糖消费大体增长,2018/19和2019/20年榨季受疫情冲击下滑,2020/21年榨季出现回升,近5个榨季稳定在18000万t以上。全球食糖消费增速总体呈现先下降、再增长、后转负增速、再正向增长的特征;全球食糖人均消费总体呈先增后降特征,2020/21年榨季降至最低点23.33 kg。

第二,从食糖消费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居首位,欧洲其次,非洲、北美和中美洲其次,南美洲再次,大洋洲处于最后。

第三,全球食糖人均消费区域差异明显,南美洲居首位,欧洲其次,大洋洲和北美、中美洲人均消费量再次,亚洲、非洲最后。

第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显著影响食糖消费量,全球糖价对食糖消费量有明显影响而对人均消费影响不大。人口增长可以解释食糖消费数量增长的大部分原因;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对食糖消费与人均消费产生正向影响。

第五,发达国家食糖人均消费量较稳定,增速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量较低,但增速较快。

第六,美国和印度人均GDP超过一定水平后,食糖人均消费量分别稳定在33.3~34.0 kg和21 kg,我国人均消费量还处于增长通道,尚未达到峰值。

第七,文献研究表明,糖税显著增加了税收、有些国家降低了食糖消费,但对肥胖和超重的影响仍不明显。

第八,中国食糖消费量呈增长态势,人均消费量先快速增长后有所下滑、现稳定增长阶段,食糖消费受合理膳食行动、替代品淀粉糖、低热量甜味剂广告宣传的影响。近10年中国人口从1344.13百万人增至1402.11百万人,中国食糖人均消费量呈快速增长后有所下滑、现稳定增长阶段。受合理膳食行动提出的“减盐、减油、减糖”影响,一些其他甜味剂宣传“低热量”,部分食糖消费被玉米淀粉糖以及三氯蔗糖、甜蜜素等高倍甜味剂替代。

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客观看待我国食糖消费水平以及和国际合理消费水平的差距。倡导食糖适量消费、实行综合膳食健康引导。我国食糖人均消费量仅为11.12 kg,仅占全球人均消费的47.7%,是亚洲的57%,处于较低水平,还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合理水平可以参考日本、亚洲或中国香港作为参照,日本人均消费14.92 kg,亚洲人均消费19.61 kg,中国香港人均消费21.73 kg)。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倡导合理消费、防止过度摄入,同时提倡综合膳食健康引导,进行综合热量(能量)管理,实现真正的身心健康。如果单纯提“减糖”同时不控制其他甜味剂或能量的综合管理,可能违背健康膳食的初衷。

猜你喜欢

食糖消费量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2015/2016种植季菲律宾预计食糖产量215万—219万t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