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
2022-06-10刘悦鑫
刘悦鑫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据2019年公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我国孤独症人口已达上千万,其中0~14岁的孤独症儿童已超过20%,且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飞速增长。有研究显示,孤独症起病较早,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好,因此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各类药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症状,但仍无法根治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目前,有关孤独症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种类繁多,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地板时光疗法、沙盘游戏疗法、TEACCH方案、社会故事法等治疗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某些症状,但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研究表示,体育运动干预可以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帮助缓解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体育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进展,以期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提供参考。
1 体育运动与孤独症儿童的脑机制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脑神经发育障碍,其治疗方法必须围绕脑机制产生的影响展开,选择具有计划性、趣味性、目的性为特征的体育运动作为治疗孤独症的有效辅助手段,已获得的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共识。
1.1 孤独症儿童脑机制的总体变化规律
孤独症儿童脑发育过程与健康儿童存在明显性的差异,已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孤独症儿童的脑总体积与厚度也在不断变化。Beacher通过分析1周岁以内的孤独症儿童的脑结构发现,6月龄以内的孤独症儿童与正常人无差异,而12月龄时,孤独症儿童脑灰质体积明显增大,但脑总体积却未发生改变。但在分析3周岁以上的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发现其脑灰质体积、白质体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大,其脑白质结构也存在连接异常。有部分研究者在孤独症儿童的脑突触研究中也发现,孤独症儿童的脑突触棘密度远小于正常儿童。此外,Cece的研究也证明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基底也可能存在异常。近10多年来,国内外已有众多文献报道了孤独症儿童脑体积的变化机制。陈磊等的研究发现,学龄前男童的脑灰质体积脑区主要集中在左侧中央后回及左颞上回,随着年龄的增加,原本增大的额叶皮层厚度缓慢下降,直至与正常人水平一致,其左侧前扣带回、左侧前额极皮层厚度依旧呈现增厚的趋势。王慧等通过分析脑表面积数据,建立诊断模型,用以预测部分高危儿是否会在24个月左右确诊孤独症,该研究创新为通过MRI筛选高危儿孤独症提供了模型依据。
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脑机构发展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孤独症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脑机制也在不断地变化。而孤独症儿童脑机制变化的规律是否与其临床表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仍需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MRI结构成像分析孤独症儿童全脑总体形态的变化及异常发育脑区的位置。
1.2 体育运动与脑机制的相关联系
Courchesne等通过解剖部分去世的孤独症儿童发现,孤独症儿童前额叶神经元数量、大脑总质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这表明神经细胞数量的异常可能与孤独症发病机制存在联系。王晓敏等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视觉相关脑区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视觉部分脑区及脑功能连接水平与正常儿童仍存在较大的不同。Veenstra等通过染色体阵列分析发现,孤独症儿童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基因中的B3、A5、G3基因型可能会抑制神经兴奋性,导致大脑神经发育得不同寻常。Klauck等的研究结果证实,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基 因和神经连接素的突变也会导致孤独症的出现。
多巴胺(Dopamine,DA)在脑神经通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运动可进一步增加DA的分泌,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外界奖赏行为的敏感性,改变其核心症状。Tajiri,Vieira等通过对帕金森模型老鼠的分析发现,中高强度的跑台运动可提升老鼠脑中DA浓度,使帕金森核心症状得到改善。因此,体育运动或可改变孤独症儿童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从而保持其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改变孤独症儿童的现状。
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大脑的连接,提高其沟通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缓解其核心症状的加重。体育运动通过上肢与下肢的相互搭配能刺激大脑更多区域,进一步增加孤独症儿童各脑区的联系,加强脑的连接功能。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也可以刺激大脑半球,使孤独症儿童的同步功能得到提升,同步功能的提升对孤独症儿童认知、行为等能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体育运动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体系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Kanner首次提出孤独症,自此开始,美国构建了孤独症康复治疗体系,其中包括应用行为分析法(ABA)、社交情绪交互支持模式(SCERTS)、TEACCH体系、感觉统合训练(SIT)。相关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孤独症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与理解能力,进一步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焦虑情绪,培养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能力。而体育运动则是现有的干预方法中既能增强体质又经济实惠且操作简单的方法之一,已有众多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对改善孤独症儿童部分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表1为部分孤独症康复治疗体系。
表1 部分孤独症康复治疗体系
3 体育运动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案
3.1 小篮球运动干预
小篮球运动是一项适宜儿童的体育运动,小篮球的重量、圆周远小于普通篮球,更适宜孤独症儿童使用。近些年来,用小篮球作为运动干预手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Cai等通过对3~6岁孤独症儿童连续12周小篮球运动干预,首次发现小篮球运动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其脑白质完整性。董晓晓等在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右侧小脑8区灰质体积呈现增加态势,从未改善其重复刻板行为。表2为小篮球运动干预孤独症儿童项目的具体方案。
表2 小篮球运动干预孤独症儿童方案研究
3.2 慢跑运动干预
慢跑是较简单且效果较佳的一项运动项目,早在1986年的一项研究就表明,慢跑可以帮助孤独症男童减少离开板凳的频率。Nicjolson等与Oriel等分别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10周的慢跑运动干预,发现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业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表3为慢跑运动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方案。
表3 慢跑运动干预孤独症儿童方案研究
3.3 健美操运动干预
裴晶晶等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16周的健美操运动干预发现,健美操训练能有效锻炼孤独症儿童的爆发力、耐力等,在释放孤独症儿童紧张感的同时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崔碧玉在其研究结果中也证实,12周健美操运动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但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其对不同问题行为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不同。表4为健美操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方案。
表4 健美操运动干预孤独症儿童方案研究
3.4 其他运动项目干预
张阳光在进行为期20周的游泳运动干预后发现,20周的游泳运动干预可以降低孤独症儿童的BMI指数,孤独症儿童的协调性、平衡性、力量、柔韧性等方面均呈现一个显著增长趋势。谢瑞首次采用无极健身操(即无极健身球与健身操相结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16周的运动干预后发现,实验后孤独症儿童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问题行为等也得到了改善,但仍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继续保持并将运动效果进一步呈现。表5为其他运动项目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方案。
表5 其他运动干预孤独症儿童方案研究
4 结 语
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脑功能,进而改善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及社会交往能力。本文研究通过梳理关于体育运动与孤独症儿童的中英文文献,发现多种体育运动按其不同的运动处方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均有较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被试量较少、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的现象,同时运动处方的制定也存在不够规范、未按照被试者的实际条件进行个性化调节、对其运动效果的评价上以主观评价为主等问题。因此,在未来针对体育运动与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中,应注重运动处方制定的规范性及体育活动的持续性及针对性,同时更加注重脑机制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联系,探寻最佳的运动干预机制,以期为孤独症儿童制订最佳的运动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