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学术年谱
2022-06-10得一312176326qqcom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1977年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1982 年1 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
9 月考入山东大学,为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孙昌熙教授。
论文《思想·真知·文艺创作》(合著,署名第二),《稚虬》1982 年第2 期。
1984年
论文《浅谈鲁迅的〈野草〉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文艺评论通讯》1984 年第3 期。
1985年
6 月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论文《〈野草〉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江西社会科学》1985 年第2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鲁迅研究》1985 年第6 期全文转载,并收入智量主编《比较文学三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版。
论文《简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美学特征》,《文学评论家》1985 年第4 期。
论文《鲁迅论〈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倾向性》,《山东大学研究生首届科学讨论会论文集》(文科版)。
1986年
论文《写出民间的疾苦与不幸》(合著,署名第二),《小说鉴赏文库·现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论文《试论〈阿Q 正传〉幽默的美学特征》,《〈阿Q 正传〉新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1987年
论文《章太炎与鲁迅早期思想之比较》,《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年第2 期。
论文《对国民魂灵的深刻剖析——简析阿Q 形象与“精神胜利法”》,《电大教学》1987 年第3 期。
1988年
论文《论茅盾求“真”的美学思想》,《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2 期,获浙江大学科学技术优秀论文奖。
论文《关于文学与人生的随想》(合著,署名第一),《人生与伴侣》1988 年第2 期。
1989年
论文《鲁迅论〈三国志演义〉》,收入孙昌熙《鲁迅“小说史学”初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获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鲁迅研究月刊》1990 年第10 期发表李乐思的书评。
论文《走向主体的高度自觉——再论鲁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反省与选择》,《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2 期,获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文《鲁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反省与选择》,《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鲁迅研究》1989 年第2 期全文转载。
论文《从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中走出来——新时期文学之我见》,《新时期文学与文学新时期》,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会编(内刊,浙临出书89056 号)
参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参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略》(李达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合编《缪斯之缘——50 篇外国文学名著评介》,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1990 年8 月27 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力宇的书评,1990 年3 月5 日《浙江大学报》发表平浦的书评。
综述《寻找新的突破口——“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研讨会述要》,《探索》1989 年第3 期,《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2 期。
1990年
论文《文化冲突与文学创作的深化——关于近几年文学创作趋向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0年第4 期。
论文《论忧患的艺术形态与传达》,《现代诗学》1990 年创刊号。
论文《严复与鲁迅早期思想》,《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2 期,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论文《文化冲突中的当代文学创作走向》,《当代文学研究》1990 年第10 期。
参与撰写《中国当代小说史》(金汉著)部分章节,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1991年
论文《论佛教文化对鲁迅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4 期,获浙江省出版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中西文学忧患意识比较》,《比较文学报》1991 年11 月15 日第6 期。
论文《鲁迅与越文化的精神联系》,《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3 期。
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述要》,《文学评论》1991 年第2 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 年第2 期。
1992年
论文《佛教文化与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2 期。
论文《从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看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东方丛刊》1992 年第3 辑。
参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张效民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年版。
1993年
论文《中国文学忧患意识的文化审美阐释》,《学术月刊》1993 年第4 期,《文汇报》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93 年第6 期全文转载。
论文《论鲁迅的孤独意识》,《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1 期。
论文《论鲁迅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1 期
论文《鲁迅研究学科的建设与走向》,《当代学术信息》1993 年第3 期。
论文《中西文化冲突与鲁迅的审美选择》,《广东鲁迅研究》1993 年第4 期。
论文《知识者和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略论丁玲早期小说的艺术视角》,《电大教学》1993 年第4、5 期。
论文《漫谈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化》,《世纪风》1993 年第4 期。
综述《寻找鲁迅研究的新起点——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评述》,《鲁迅研究月刊》。
原文包含封号、地域等大量文化负载词,译文在处理时补充了公元纪年、地理方位等文化背景信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楚国的发展史和疆土变迁。增加这些信息对于跨文化交流是有必要的,然而译文多次用括号加注信息,会打破读者的阅读节奏,不利于读者消化。可以采用尾注的形式在文末体现出来,这样既保证了流畅的阅读体验,又补充了文化内涵。
书评《走进鲁迅的世界——读〈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鲁迅研究月刊》1993 年第2 期,《杭州文艺报》1993 年11 月1 日。
随笔《心底无私天地宽》,《思源》(台湾)1993年第1 期。
随笔《〈孙子兵法〉的哲理与智慧》,《思源》(台湾)1993 年第10 期。
1994年
论文《中西文化冲突与鲁迅的双重文化选择意识》,《社会科学战线》1994 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鲁迅研究》1994 年第2 期全文转载;收入袁良骏主编《空前的民族英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论文《论鲁迅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94 年第2 期。
论文《论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内涵》,《浙江社会科学》1994 年第1 期。
论文《〈野草〉: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3 期。
论文《论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人文》1994 年第1 辑。
论文《论“边际人”鲁迅的文化意识》,《当代学术信息》1994 年第4 期。
书评《面对当代文学思潮演变的沉思——读魏绍馨教授〈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四十年〉》,《山东社会科学》1994 年第4 期。
书评《比较·参照·探索·领悟——读两部有关鲁迅与郁达夫比较研究的著作》,《广东鲁迅研究》1994 年第3 期。
1995年
论文《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与重塑——论鲁迅与当代文学的内在关联》,《鲁迅研究月刊》1995 年第12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鲁迅研究》1995 年第4 期全文转载。
论文《“立人”与鲁迅的终极关怀》,《长白论丛》1995 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鲁迅研究》1995 年第11 期全文转载。
论文《论鲁迅“立人”思想的文化内涵》,《浙江社会科学》1995 年第6 期。
论文《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一代人〉》,《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4 期,收入江晓敏编《顾城:生如蚁,美如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 年版。
论文《鲁迅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广东鲁迅研究》1995 年第2 期。
论文《边际人·现代意识·精神价值》,《绍兴鲁迅研究》1995 年专辑。
论文《论文学的文化审美批评》,《当代学术信息》1995 年第3 期。
1996年
9 月当选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专著《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鲁迅研究书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获第3 届国家图书提名奖。
论文《20 世纪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忧患意识》,《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鲁迅研究》1996 年第3 期全文转载。
论文《鲁迅的“立人”与近代人文精神的建构》,《长白论丛》1996 年第5 期。
论文《鲁迅思想发展的现代航程》,《广东鲁迅研究》1996 年第1 期。
论文《20 世纪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反省意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3 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 年第1 期摘要转载。
论文《论鲁迅的怀疑意识》,《一得集》,电子技术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综述《华文文学的基本走向与作为文化内核的中华人文精神——“华文文学与中华人文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学术月刊》1996 年第9 期,《当代学术信息》1996 年第4 期。
访谈《鲁迅研究的现实意义——纪念鲁迅逝世60 周年专家访谈》,《文学报》1996 年10 月31 日。
序文《追寻鲁迅的心迹——江天诗集〈民族魂——鲁迅〉序》,马来西亚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书评《评高旭东〈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博览群书》1996 年第2 期。
书评《展示鲁迅讽刺艺术世界风采——评张学军的〈鲁迅的讽刺艺术〉》,《作家报》1996年2月10日。
1997年
论文《论鲁迅的改革思想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第2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代史》1997 年第5 期全文转载。
论文《历史“中间物”及其使命意识——兼论鲁迅与新儒家文化观的本质差异》,《长白论丛》1997 年第4 期。
论文《20 世纪文化转型与鲁迅对人文精神的重构》,《广东鲁迅研究》1997 年第3、4 期。
论文《鲁迅研究:在寂静中走向坚实》,《当代学术信息》1997 年第1 期。
访谈《寻找国人的终极关怀》,《文学报》1997年1 月23 日。
书评《发掘乡土文学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蕴——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读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 年第2 期。
1998年
1 月起,旅居香港,进修于香港理工大学,并在港工作两年多。
论文《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与意义——论鲁迅的文化意识》,《学术交流》1998 年第4 期。
论文《论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及其思想特征》,《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 周年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98 年版。
1999年
论文《文化转型与人文精神的重构》,《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论文《走向自我与人性的反省》,《张抗抗作品评论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
2000年
论文《论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意义及其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 年第12 期。
论文《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潜伏危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 年第4 期。
书评《颂赞不朽者的歌者——读江天先生的〈鲁迅赞〉》,马来西亚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001年
专著《意义的探寻——鲁迅意识结构的多维透视》,作家出版社2001 年版,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鲁迅世界》2002 年第2 期发表了王吉鹏、臧文静的书评。
论文《论网络文化传播的规范与规则重建的基本原则》(合著,署名第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年第2 期。
论文《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差异》,《鲁迅研究月刊》2001 年第6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 年第8 期、《中国哲学》2001 年第9 期全文转载。
论文《文化审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走向》,《人文杂志》2001 年第4 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论点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1 年第9 期全文转载
论文《数字化生存与人文操守》(合著,署名第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年第10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1 年第12 期全文转载。
论文《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1 年增刊,本文为征文,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奖。
论文《论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鲁迅世界》2001 年第4 期,收入《鲁迅的世界,世界的鲁迅——纪念鲁迅诞辰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 年版。
论文《论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及其精神联系》,《中国与世界》网络版(纽约)2001 年第3 期。
书评《探寻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化和规律特征》,《浙江学刊》2001 年第6 期。
2002年
3 月,在浙江大学在职申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陈坚教授。
论文《中国美学的“内省”与西方美学的“忏悔”——中西审美意识比较研究》,《思想战线》2002 年第1 期,《新华文摘》2002 年第5 期论点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2002 年第9 期全文转载。
论文《科学理性的人文反思》(合著,署名第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年第10 期。
论文《论知识经济的文化底蕴及其作用》,《新经济条件下环境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论文《论柔石小说的美学意蕴》,《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纪念柔石百年诞辰论文集》,哈尔滨出版社2002 年版。
书评《追寻“爱”与“美”的理想——刘增人〈王统照论〉读后》,《东方论坛》2002 年第3 期,《文汇读书报》2005 年5 月10 日。
书评《史识·学术个性与学理精神——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读后》,《社会科学报》2002年8月8日。
2003年
论文《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文化阐释》,《思想战线》2003 年第2 期。
论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建构与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3 年第3 期。
点评鲁迅的五篇作品,收入陈漱渝主编《走进鲁迅——鲁迅作品初中生读本》,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2004年
6 月,在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专著《文学与人生》(合著,署名第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论文《论鲁迅的比较文学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 年第11 期全文转载。
论文《鲁迅的历史观与历史小说创作理念》,《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论文《论鲁迅对越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合著,署名第二),《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论文《“中间物”与鲁迅小说创作的思想视野》(合著,署名第二),《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综述《把握历史的真谛,尊重文学特性——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署名第一),《学术月刊》2004 年第2 期。
评述《新型历史文学观正悄然兴起——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合著,署名第二),《国际学术动态》2004 年第5 期。
书评《尝试中国式的现代诗创作——读龙彼得〈铜奔马〉〈魔船〉》,《〈逐日者之歌〉——龙彼得诗歌创作评论集》,时代论坛出版社(泰国)2004 年版。
2005年
论文《转型时期的意义探寻——关于鲁迅与乔伊斯的跨文化比较》(合著,署名第一),《鲁迅研究月刊》2005 年第6 期。
论文《论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 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5 年第5 期全文转载,收入《鲁迅研究年鉴(2004)》,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
论文《“特立独行”与“公共关怀”——论鲁迅的知识分子文化性格》,《上海鲁迅研究》第16 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
论文《不同文化理想中的佛学价值取向——试论鲁迅与梁启超的佛学观及其本质差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2 期。
论文《现代意义世界重建的乌托邦——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儒家发展困境之探讨》,《人文杂志》2005 年第5 期,收入杨天行编《对“儒学复新”的质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论文《略论“两浙”文化对中国新文学生成的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4 期。
论文《科学自由的限度及人文阐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 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5 年第7 期全文转载。
论文《名人故居的人文价值》,《人文旅游》第1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006年
6 月,在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鲁迅论坛”,提交论文《鲁迅与中国现代化》。
论文《论鲁迅的“立人”与新文化建设的逻辑联系》,《鲁迅:跨文化对话——纪念鲁迅逝世7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6 年版。
论文《现代江南作家的柔性艺术风格》(合著,署名第一),《名作欣赏》2006 年第11 期。
论文《现代休闲文化与现代散文创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 期。
讲座录音稿《文学与人生》,《孔目湖讲坛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参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代西方思潮》(万斌、张应杭主编),撰写“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章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书评《真情·真诗·真人——读〈东君情诗〉》,《人·文·学》(郑心伶著),中国窗口出版社(香港)2006 年版。
2007年
论文《“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学术月刊》2007 年第6 期。
论文《“两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浙江社会科学》2007 年第1 期,获华东六省一市社联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2 期。
论文《论鲁迅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贡献》(合著,署名第一),《文学论衡》(香港),2007 年第9、10 期,《绍兴鲁迅研究》2007 年卷。
论文《重构现代性:国家意识与文学使命》,《“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论文《鲁迅与抗战时期的杂文创作》,《抗战文化研究》2007 年第1 辑。
论文《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与晚年鲁迅》,《上海鲁迅研究》2007 年第3 期。
论文《“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师学术论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论文《江南文化诗性品格与杭州文化发展》,《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 年第6 期。
评述《传承与影响: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华东六省一市社联“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评述》,《浙江社会科学》2007 年第1 期。
评述《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历史梳理和理性评价》,《国际学术动态》2007 年第2 期。
2008年
专著《“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获“董氏基金”优秀著作二等奖。
论文《重构现代性:建国后十七年“国家文学”的意识聚焦》,《广东社会科学》2008 年第6 期。
论文《江南文化与中国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1 期。
论文《鲁迅国学观的现代启示》,《鲁迅世界》2008 年第1、2 期。
论文《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鲁迅:厦门与世界》(朱水涌、王烨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论文《江南文化与中国新文学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2 期。
论文《略论南宋文化对杭州籍现当代作家的影响》(合著,署名第二),《丽水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3 期。
论文《奔向精神自由的神坛——鲁迅〈奔月〉中嫦娥形象新论》(合著,署名第一),《绍兴鲁迅研究》2008 年卷。
论文《“两浙”文化诗性品格与现代价值》,《文化艺术研究》2008 年第1 期。
论文《儒家德性伦理与中国休闲文化伦理建设》(合著,署名第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
讲座录音稿《文学的人生美学意境》,《风则江大讲堂》(第2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序文《竺建新主编〈大学语文〉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2009年
论文《论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生成中的“江南元素”》,《贵州社会科学》2009 年第6 期。
论文《反腐文学建构的信仰力量》,《清风》2009 年第8 期。
论文《极致的情感展现生命的悲与美——论无名氏〈北极风情画〉的情感叙事》,《韩中言语文化》(韩国)第21 辑。
2010年
论文《现代文明中国的价值建构——略论“五四”新文学的“中国形象”塑造》,《学术月刊》2010 年第11 期。
论文《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论文《“大历史”观视域中的鲁迅:贡献与局限》,《福建论坛》2010 年第5 期。
论文《唤起民族新生的主体觉悟——晚清至“五四”新文学重塑“中国形象”之演化》,《江西社会科学》2010 年第7 期。
论文《构建独特的“左联”话语体系——重读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文学研究》2010 年第4 期。
论文《“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观》,《人文杂志》2010 年第6 期
论文《灵魂的独语——〈野草〉:鲁迅的心路历程》,《名作欣赏》2010 年第6 期。
论文《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论曹禺话剧的历史价值》,《广东艺术》2010 年第5 期。
论文《话剧引进与曹禺戏剧创作的文化审美价值》,《曹禺研究》2010 年第7 辑。
2011年
专著《意义的重构——中国新文学生成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专论《现代“立人”思想的开启者和践行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9 月20 日,《新华文摘》2012 年第3 期全文转载。
论文《鲁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合著,署名第一),《鲁迅研究月刊》2011 年第11 期。
论文《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的鲁迅省思与选择》,《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孙郁、李继凯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论文《重述神话与“中国形象”的重塑》(合著,署名第一),《福建论坛》2011 年第12 期。
论文《现代中国的想象与企盼——论晚清至民国初期文学的“中国形象”塑造》,《文化转型与文学“中国形象”塑造》,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鲁迅》,《鲁迅研究年鉴(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论文《鲁迅的杂文》,收入《浙江现代散文发展史》(方爱武等著),杭州出版社2011 年版。
论文《论殷夫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浙江省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 年第1 期。
随笔《走出“S”城的鲁迅》,《智富ACHEVE》2011 年第10 期。
评述《百年中国文学图景中的“中国形象”之审视——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中文学术前沿》第1 辑(2011)。
综述《中国形象塑造的反思与跨越——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学术动态》2011 年第2 期。
2012年
6 月,在韩国光州,参加国立全南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感性研究’国际研讨会”,做学术报告《战争:被重创的人生苦难——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战争书写》。
11 月,在印度新德里,参加国际鲁迅研究会和尼赫鲁大学主办“印度鲁迅文化周”暨第二届学术论坛,做学术报告《鲁迅和中国文化现代化》。
专著《孙大雨评传》(合著,署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版。
论文《鲁迅对“老中国”形象的解构》(合著,署名第一),《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6 期。
随笔《无名氏:大悲与大喜》,《智富ACHEVE》2012 年第6 期。
书评《地域文化原型与鲁迅思想内涵的发掘——读王晓初〈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合著,署名第一),《鲁迅研究月刊》2012 年第9 期。
书评《鲁迅经典的“立人”价值——读叶继奋〈文学人学论视域中的鲁迅经典〉》,《上海鲁迅研究》2012 年第4 期。
2013年
6 月,在韩国首尔和丽水,参加“国际鲁迅研究会第四届学术论坛”,做学术报告《东亚儒家文化语境与鲁迅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专著《孤独者的呐喊》(中国鲁迅研究名家自选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列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由韩国国立全南大学严英旭教授翻译成韩文,由韩国昭明出版社2017 年出版韩文版,《光明日报》2013 年12 月1 日发表汪卫东的书评《展现鲁迅的现代精神》。
论文《人性的审视与书写——莫言和他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香港)2013 年第2 期。
论文《为了永不忘却的人生记忆——论林曼叔短篇小说集〈风雨当年〉》,《文学评论》(香港)2013 年第6 期。
论文《文化转型的历史先锋——论“五四”文学新潮的先锋性》,《华夏文化论坛》2013 年总第9 辑
论文《“民国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关于民国文学发展的思考》,《华夏文化论坛》2013 年总第10 辑。
论文《“老中国”形象的空间与场域展示——越文化空间中的鲁迅小说“场域设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 年第5 期,获鲁迅文化基金“鲁迅与越文化”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文《网络文化传播与“鲁迅形象”重塑》,《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年第2 期。
论文《论鲁迅“独异”的文化性格》,《文化经典与精神象征——“鲁迅与20 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朱晓进、谭桂林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013 年版。
2014年
10 月,当选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编著《民国文论选》,西冷印社出版社2014 年版
论文《民国文论的文学史意义》(合著,署名第一),《江汉论坛》2014 年第1 期。
论文《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长江学术》2014 年第2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4 年第8 期全文转载。
论文《战争与人生苦难的审视——从人学视阈看民国作家的战争书写》,会议论文首发《新感性》(韩国国立全罗南大学),后发表在《西部学刊》2014 年第4 期。
论文《儒家文化转型与东亚鲁迅研究》(合著,署名第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6 期。
论文《无名氏小说的情感叙事与形象塑造》,《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6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5 年第2 期全文转载。
书评《在多维视域中认识刘大白——评刘家思〈刘大白评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 年第9 期。
2015年
7 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参加“国际鲁迅研究会第六届学术论坛”,做学术报告《东亚儒家文化语境与鲁迅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专著《民国文化与民国文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 年版。
专著《文学与人生八讲》,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
论文《“破”与“立”:民国文论新思维》,《文艺争鸣》2015 年第1 期。
论文《文化转型与意义重构:五四的思考》,《上海文化》2015 年第4 期。
论文《展现生命自由情怀的诗性精神——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抒情文学》,《江汉论坛》2015 年第9 期。
论文《“浙东学派”思想与精神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15 年第10 期。
论文《新文化视域中的“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意义》,《厦大中文学报》2015 年第2 辑
论文《“西部精神”的文学意义阐释》,《区域文化和文学研究集刊》第3 辑(2015)。
论文《价值尺度的厘定——鲁迅批评的文化使命》,《文学与文化》2015 年第2 期。
论文《作为生命形式的休闲及其价值与意义》,《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3 期。
随笔《鲁迅的文明批评》,《故乡》2015 年第3 期。
2016年
9 月,在俄罗斯图拉市和列·托尔斯泰庄园,参加“第十一届列夫·托尔斯泰与其他古典作家国际翻译研讨会”,做学术报告《鲁迅与列·托尔斯泰比较研究》。
论文《对科学的多维透视与人文考量——鲁迅科学思想的文化考察》(合著,署名第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1 期,《社科文摘》2016 年第3 期部分转载。
论文《鲁迅的科学思想的人文情怀》(合著,署名第一),《文学评论》(香港)2016 年第2 期。
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精神品格》,《文学评论》(香港)2016 年第5 期。
论文《深化现代文学研究的再认识》,《学习与探索》2016 年第2 期,求是网全文转载。
论文《〈新青年〉与民国文学新潮的兴起》(合著,署名第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6 期。
论文《鲁迅的遗产、传统及其历史贡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版第1 期。
论文《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起点》,《纪念〈新青年〉创刊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版。
论文《近代文化与中国形象塑造新起点》,为《20世纪文学演进与“中国形象”的历史建构》(吴秀明等著)第一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论文《江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文学的发展》,《区域文化和文学研究集刊》第4 辑(2016)。
专论《思想家鲁迅的光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年11 月29 日。
专论《企盼与重构:“中国形象”的文学塑造》,《社科动态》2016 年第5 期。
书评《真情难忘,生命永恒——读杨剑龙的〈瞻雨书怀〉》,《文艺报》2016 年1 月4 日。
2017年
7 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维也纳大学主办的“鲁迅研讨会暨国际鲁迅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论坛”,做《知识谱系更新与鲁迅对欧洲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学术报告。
7 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参加约克大学、休伦大学学院、西方大学联合主办的“资讯时代的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做学术报告《资讯时代加华文学网络传播之探讨》。
12 月,在韩国首尔,参加由韩国外国语大学、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主办的“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韩文版首发式”。
论文《空间互换与心灵审视——论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香港)2017 年第6 期。
论文《论鲁迅与列·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长江学术》2017 年第1 期。
论文《历史进化维度中的民国文论建设》,《华中学术》2017 年第2 期。
论文《充分认识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中国大学教育》2017 年第4 期。
论文《民国论文与民国文学的三大思潮》,《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
论文《现代文明视阈中的鲁迅杂文创作》,《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2 期
论文《孙大雨的海洋诗与“音组”理论建构》,《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年第6 期。
论文《构建海外华文文学网络传播新平台》,《南洋学报》(新加坡)第71 卷(2017)。
论文《休闲、审美与创意思维》,《湖南社会科学》2017 年第6 期。
论文《城市文化与城市休闲功能的定位》(合著,署名第一),《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 期。
书评《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真”——评林曼叔等〈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文学评论》(香港)2017 年第3 期。
书评《曾晓文〈背灵魂回家〉:聚焦灵魂的审视》,《文艺报》2017 年12 月22 日。
2018年
9 月,当选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
论文《论鲁迅定居上海期间的杂文创作》(合著,署名第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2 期。
论文《知识谱系转换与现代理念的确立——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对近代欧洲知识生产的认识与接受》(合著,署名第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4 期。
论文《鲁迅的国学批判及其现代意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 年第5 期。
论文《批判与重建——都市语境中的鲁迅文化观》,《中文学术前沿》第12 辑(2018)。
书评《如何看待作为“异质”存在的鲁迅——读吕周聚〈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因素〉》,《鲁迅研究月刊》2018 年第6 期。
序文《卓光平〈战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池田鲁迅”研究〉》,《名作欣赏》2018 年第3 期。
2019年
4 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国际鲁迅研究会、马来西亚南方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九届学术论坛暨‘五四’运动10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做学术报告《鲁迅的遗产》。
论文《“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热风〉与鲁迅“五四”时期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文学与文化》2019 年第2 期。
论文《创意思维活动与休闲审美的融合》,收入《休闲与文化创意》(潘立勇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
书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的联系——评谭桂林主编〈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 年6 月14 日。
2020年
专著《自由与创意》(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系列丛书,合著,署名第一),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
论文《中国新文学抒情话语的价值建构》(合著,署名第一),《江汉论坛》2020 年第2 期。
论文《后冠时代中西文化:对抗还是调和?》,《文化中国学刊》(加拿大国际人文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合办)2020 年第2、3 期合刊。
2021年
6 月,当选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论文《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合著,署名第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 期。
论文《晚清中国社会思想重构与新文学的发生》(合著,署名第一),《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6 期。
论文《鲁、郭、茅的文学选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三种范式》(合著,署名第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3 期。
论文《鲁迅为什么说“不爱江南”——兼论鲁迅的文化观和审美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 期。
论文《休闲审美活动与形象创意》,《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1 期。
论文《新诗格律论争与新诗发展——论闻一多和新月诗人的新诗格律观》,《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国恩、张园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 年版。
论文《重新认知观审世界和人生——论王国维与叔本华的思想关联》,《文化中国学刊》(加拿大国际人文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合办)2021年第3期。
论文《展现藏地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论梅卓的散文诗创作》,《阿来研究》第15 辑(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