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交互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设计
——以武汉首义路地铁站站厅层为例

2022-06-10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叶燊廖仲文

工业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首义乘客空间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已经贯穿整个城市,然而部分线路地铁站点由于建设较早,站点内部空间规划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空间装饰与现代审美需求存在差异,部分设备也存在老化现象。地铁站内传统的公共艺术空间,由于年久失修,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界面装饰手法单一,且缺乏维护,墙面浮雕上积存大量灰尘,还有许多空间闲置,造成空间浪费。文章将交互性艺术设计运用于地铁站内公共空间中,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新媒体、数字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运用,结合空间环境、地域文化和人的行为模式相关特征,使人们在地铁使用过程中,拥有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及新的视听感受。

从图1可知,除阜新站多年处于高位意外,其他各站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但绥中站在1985~1990年间出现骤然下降和上升的情况,波动很大,分析是由于连枯和连雨年份;2005~2017年,降水量呈连年下降状态,用水矛盾逐步显现。

众所周知压力角α的最大可取值范围为[0,90]。从图1可见,线段AB和BC的夹角δ的最大可变化区间是[0,180],且由四边形OABC和余弦定理有cδ= [c2+ r2- (b2+ a2- 2bac180- φ)]/ (2cr) = (c2+ r2- b2- a2- 2bacφ)/ (2cr)。参见图1可得。

1 交互性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是能够面向全体大众人民开放的公共场所,也是传播艺术的一种手段。公共艺术的存在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生活的向往,也印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促使着城市文化空间的不断壮大

交互性公共艺术主要是由新媒体艺术和互动装置艺术两个部分构成。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艺术,与时代发展相关联,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体,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艺术家“融入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声、电、光、色、动等媒介创作,促成了具有视、听、触、味、嗅等多重感官体验的作品”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将实体物质进行艺术性地利用、改造、组合,将其赋予符合当前空间环境所需的展示性艺术

。互动装置艺术作为装置艺术的一种,更要注重人们的参与性,提升观众的感受。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多样性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追求,也是大众对新时代艺术的期盼,交互性公共艺术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交互性公共艺术形式,将社会热点、精神文明、城市文化、地域特色等多方面融入公共艺术空间中,利用空间的形态、改造、组合等形式延伸出更多艺术形态样式,力求呈现出一种空间的艺术性,让大众真切地感受到交互空间艺术性的魅力,进一步促进人与空间环境的融合发展。

同时,由于长江水位较低,汉江下游汉川站与长江汉口站水位相差11.15 m(21日 14时),汉川段实测最大流速3.67 m/s,汉江一桥附近实测最大流速5.6 m/s,落差之大,流速之急,极为罕见,仙桃以下河段滩岸冲刷极为严重。湖北省防指于20日23时将汉江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提升至二级,决定依法主动分流,把损失控制在预定范围内。

2 地铁站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现状

4.4.1 站厅层通道空间

如今现代化技术和数字媒体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单一雷同的公共艺术形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将交互性公共艺术引入地铁公共艺术中,多元的表现形态为人和地铁空间创造了新的对话方式,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将科学性、时代性、动态化、影像化、多维感官体验融为一体,让人、艺术作品、城市文化与地铁空间呈现出动态积极的状态

3 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设计的思路

3.1 改善地铁站内入口区域的乘客体验

地铁通道空间狭长单调,特别是在两条线路换乘时,会出现极为漫长的一段通道空间,乘客在漫长的通道空间中,行动自主性较强,稍有滞留行为,乘客通过眼睛搜索车站空间信息,并根据目标作出信息选择和方向判断等行为,其视线集中在墙面及顶面区域。因此,在通道内空间内可将地域文化转化成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以文字、图片、声音或装置等形式烘托空间主题,从而缓解乘客在通行此类空间时产生的乏味和压抑感,并增加了空间的主题感。

3.2 改善地铁站内通道空间的乏味压抑感

地铁站内入口区往往通过手扶电梯及人行步梯进入地下空间,乘客从开敞的地面层进入到封闭的地下空间,乘客的心理也处于转化过程,在通过手扶电梯或人行步梯的过程中,乘客在空间的状态往往是平视前方左右环顾,因此可在楼梯侧墙、对面墙面、地面台阶及顶面空间等进行创意设计,加入红外感温系统和体感重力设施融入界面设计,通过人流量、人的步行频率变化促进了人与界面的互动,让原本沉闷的空间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斯德哥尔摩奥登普兰站的钢琴楼梯,楼梯外貌酷似钢琴,乘客踏上楼梯会发出钢琴弹奏的声音,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同时对手扶电梯人群进行分流,增加步行楼梯的使用频率。

3.3 增加站厅层公共空间的丰富性与互动性

该站点位于武汉市首义广场旁,站点周边旅游景区有首义广场、首义公园、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黄鹤楼等景区。大中小学、居民楼和小型商圈在四周分布,人流量大,地铁在不同时间段内使用较为频繁。

4 交互公共艺术介入首义路地铁站站厅层的设计分析

4.1 项目位置

地铁站厅层空间较为广阔复杂,人流量大,是各出入口人流的聚集处,承担售票、进站、问询等多元功能,同时也与站台层空间紧密相连,在此空间中通常会以传统式公共艺术形式存在,仅依靠传统公共艺术形式来建立地下与地面空间的联系性是不够的,往往由于更新较慢、年久失修、甚至空间浪费等原因被忽视,人们需要更为感性、直观的整体空间引导方式。可运用站厅区闲置空间开展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丰富地铁空间的人文艺术,并将地域文化通过重组、叠加、陈述的方式来诠释延伸到地铁站内空间,利用动画、灯光、影像等多种现代交互性设计形式,让乘客走入地域文化之中,引导乘客参与,与艺术作品直接接触,丰富乘客在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空间中的情绪与情境化体验,并激发人与城市的互动性

4.2 空间分布和方案平面图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就要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通过将课本知识以灵活的方式展开在学生,从而学生对知识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优化情感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自己自身的教学方式能够得到优化,学生的学习也才更加轻松自在。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到和同学互帮互助的情感教育。

针对站厅层原有的功能空间和相应的职能空间,保留了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融入了艺术化的设计手法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形式,在E 出口处休息空间设置展示区,在休息区与大厅之间的通道空间设置了文字弹幕区,在大厅设置光影交互区和名人穹顶区,在C 出口侧通道区设置了声音影像交互区。

4.3 交通流线

该站点整体结构简单,交通流线清晰明确,基本保留了原有的交通流线。E 出口作为首义广场、黄鹤楼等旅游景点的主要出入口,为了与地面层首义文化有明显的延续性,故该段站内空间的设计也最为丰富。

4.4 站厅层各功能空间设计的思路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地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地铁空间也逐步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在如今的地铁站内空间中,其作为一个封闭、单一的空间和个体对待,单调、雷同、艺术手法单一化,缺乏艺术氛围和空间灵气

。由于早期地铁规范布局的不全面性,导致如今很多地铁站内空间规划杂乱、布局不合理,售票机、饮料贩卖机、自助图书机等分布零散,空间缺乏整体性。此外,站厅层室内空间界面造型手法单一,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单调且缺乏维护,难以吸引路人的注意,使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

作为地铁站厅层通道类空间,人流量大,并且人在空间的状态是步行或偶作停留,人群的自主行动性较强,视线以平视前方为主,主要视线范围是墙面、天花及地面,此交互性艺术空间的重点是在保证通道流通性的前提下,让乘客能够与空间和文化进行一定的交流,让乘客融于首义文化中。在空间中采用文字、光影、影像、装饰等形式融入设计界面,搭配交互性体感影像设备,作用于站厅层墙面设计上,让乘客在经过的同时通过设备能进行短暂的交互,同时了解首义文化的具体内容。

1)声音影像交互区。该区位于在C 出口侧通道(如图1、图2),以黑色的钢铁金属为材料,墙面上以首义辛亥革命时间轴为设计概念,时间轴在运动方向上连绵不断,寓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延续,造型上高低曲折的抽象线条比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辛亥革命历史的跌宕起伏,同时造型在高低曲折中形成了一只只抽象的白鸽,象征着中华民族是渴望并爱好和平的民族。在造型的转折点设有重要历史事件的呈现,用电子屏幕和老式的电话筒展现历史事件影像资料,并配有名家讲解,设备设施最高点1.7 米,最低点1.1 米,便于各年龄段人群使用,通过话筒录制的形式既不会影响地铁站内的整体环境,还能给乘客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2)文字弹幕区。在休息区与大厅之间的通道空间设置文字弹幕区(如图3),进入该区将红色党旗映入眼帘,党旗是辛亥革命时期标志性纹饰,由双旗纹简化而来分布在两侧墙面,图案最高点2.8 米,最低点0.8 米。旗杆有引导向作用,旗子向内凹陷辅以暖色低照度射灯,在空间中尤为突出,双旗纹饰打破了黑白灰的主基调,避免了空间的沉重感。在纹样四周加入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人物和事迹的诗句,并设置了交互弹幕,乘客经过时可通过手机将敬仰的伟人姓名或诗句投射到墙面上,抒发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独到见解。

作为地铁站厅层的大厅空间,人流聚集处,人在空间中步行或偶作停留,视线较开阔,视线集中在墙面、顶面区域,在此区域采用投影、光影等方式,搭配体感、红外影像等设备进行空间交互,在大厅闲置区域进行展览和活动,丰富站内闲置空间,让乘客在经过的同时可停留观看或参与交互,体验不同的首义文化,展现不同的人文艺术。此区域交互性艺术空间均设置在走道周边区域,避免影响交通,交互程度相对通道内空间更加灵活丰富,让乘客有更好的沉浸感受。

4.4.2 站厅层大厅区

1)名人穹顶。站厅层大厅空间的收费区,由于手机地铁APP的便利和普及,在售票处的乘客大多为游客及老年人,在该区域设置了交互性公共艺术,能更好地为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做进一步宣传。在该区域把伟人头像及个人事迹以名人穹顶的形式设置于此(如图4、图5),方中带圆的穹顶形式,模拟浩瀚夜空的电子屏幕,伟人事迹在其中缓慢移动,穹顶半笼罩的形式,让参观者沉浸于浩瀚星空与先贤对话,感受前人的智慧,让人们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

2)光影交互区。光影交互区设置在大厅非收费区,此处为站厅层的必经之处,人流量较大,人行速度较快,此处设置交互性公共艺术以不影响交通为前提,同时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单一静态的艺术形式。利用光影投像原理,将革命时期的街景与路过的乘客,同时投射于墙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使乘客路过时自然融入光影画卷,犹如穿越到革命年代,与前人对话,感受时间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如图6)。该区域预留大于2.4 米宽度的双向通道,墙内设置四个嵌入式展柜,分别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报纸和书刊,让乘客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历史,以及前人对民主和平生活的向往。

4.4.3 站厅层休息区

针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家研究;第二类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原则和方法探讨。

在原地铁E 出口处有较大面积的闲置空间,没有特定使用功能,在此区域融入首义文化展览和活动,丰富了地铁站内的人文艺术,同时与地面层首义广场自然过渡衔接。此区域采用多维度的空间展示,通过传统展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分别设置墙面嵌入式展柜、地面沉入式展柜,液晶显示器及全息投影展柜等多种展示形式,让乘客能全方位沉浸在辛亥革命的历史文化之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与城市的文化(如图7、图8)。展示以辛亥革命时期的重点建筑及文物为主,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起义门、清末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驻地旧址等建筑模型,以及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汉阳造全息投影和下沉式展柜里的大炮模型,让人们沉浸于那个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应通过文化传承、交流与学习、创新服务等形式,积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3]。对此,相关研究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需求。地铁站作为人流量巨大的公共交通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数字艺术层出不穷,交互性公共艺术以其独有的体验感契合了公共艺术的本质。文章试图将交互性公共艺术形式运用于地铁站内站厅层,探索地铁公共艺术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促进人与城市的沟通与交流,以期打造和谐城市和智慧型城市。

[1]迟奕晗,王心旭.新媒体介入地铁公共艺术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地铁公共艺术为例[J].戏剧之家,2019(25):132-133.

[2]尚伟,张晓璠.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新媒体装置艺术设计研究[J].美术文献,2021(03):100-101.

[3]陆凯.跨界视域下新媒体与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探究[J].工业设计,2021(04):128-129.

[4]汤雅莉.地铁公共艺术特号(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20-24.

[5]陈岩.地铁站情景空间塑造(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37-39.

[6]王瑶.人工智能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0(36):69-72.

猜你喜欢

首义乘客空间
武昌起义后有关“首义”的历史记忆
辛亥“首义”与环卫工人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空间是什么?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创享空间
最牛乘客
车上的乘客
高铁丢票乘客索退款被驳回
责立首义 任当人生
——武汉市武昌首义中学校本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