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2022-06-10韩庆祥

环球时报 2022-06-10
关键词:道路主体中国共产党

韩庆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赢得人民拥护?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史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为人民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十分丰富,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就是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这种凝练和概括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

把人民当作尺度 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为民情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人民当作尺度。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其中包含的就是一种浓浓的为民情怀。

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就体现了这一点。中国面对突然暴发的疫情时、,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行动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笔者认为,最值得强调的就是我们党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使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味体,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抗疫,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党与国家、人民的本质联系。中国共产党一经,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昆。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是对党所以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忘裙初心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的告诫,对坚持人民至上的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建党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一概括是有逻辑的:第一个层次是认知层次,表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第二个层次是目标层次,表述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第三个层次是特质层次,表述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第四个层次是主体层次,表述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里,是把不忘初心作为出发点,把不负人民作为落脚点。

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把“走自己的路”看作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实质内核,就是使全体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达了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和世界意义。

把人民当作目的 一切为了人民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其他本质特征,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其他制度优势,才能真正读懂国家,才能真正读懂人民。

社会主义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到东方的波澜壮阔发展历程。在20世纪屑风云变幻中,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扎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长期不懈奋斗,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让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经历了漫长和反复的探寻、比较、实践后的历,史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说:“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都“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许多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全新制度选择,逐渐认识到改变中国的命运要走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奋勇前行,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前景。

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和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美好社会,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人民性、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契合当时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如同一面旗,帜,既给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民带来希望、指明方向,又团结凝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为改变命运进行顽强斗争。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党逐渐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可循,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

把人民当作主体 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相连,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人民作为主体、目的和尺度,中国人民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依靠力量。人民是主体,一切要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里的人,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离开人民,将一事无成。从执政角度讲,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强大动力,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正是有了这种力量支撑,才使我们党执政拥有最大的底气。

执政中作出的科学决策来自对人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过程的正确研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里的社会存在,也指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只有全面准确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才能作出科学决策。我们党始终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同时,执政中提出的奋斗目标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中国共产党是确定奋斗目标的首要主体,人民群众是实现畚斗目标的基本主体。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奋斗目标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实践书写的。

执政中遇到的矛盾难题需要依靠人民来破解。广大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难题之所以能得到有效破解,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从提出真理标准到全国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

每个人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导向。因而,人民向往应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人民幸福就是我们党执政的价值导向。只要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执政就具有最大底气。▲(作者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猜你喜欢

道路主体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论碳审计主体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道听途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何谓“主体间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