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五味“从革作辛”理论的机制研究
2022-06-10付康
付康
关键词:五味,从革作辛,辣觉,原电池
【中图分类号】 G6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6--01
前言
历代中医学者在分析世界物质属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种哲学范畴,其中包括五行、阴阳等基础理论。中医五行五味的理论,一直为各代学者结合时代特点,不断进行探究与解释。如今,中西医的结合研究也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通过西方的循证医学进行探究与验证。
基本概念
1.五行与五味
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医通过对世间万物属性进行区分与概括,所归纳出的哲学体系,与阴阳学说等共同构建中医的理论基础。由五行又延伸出五味范畴,《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2.辛辣
辣椒的“辣味”主要来自于一种称为辣椒素的生物碱化合物。辣椒素分子会贴紧在人或动物的粘膜组织细胞上,同时刺激痛觉神经[1]。辣觉实际上并不是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而是舌头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灼烧感”[2]。感知温觉和痛觉的香草素受体TRPV1,是一种跨膜6次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辣椒素和43℃以上的温度可直接激活。通过香草醛基和跨膜结构域的S4-S5连接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稳定TRPV1的开放状态[3]。当TRPV1与配体结合后,通道开放,阳离子(尤其是Ca2+)主要是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通过TRPV1受体以及后继的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引起的Ca2+内流,触发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类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导致大脑皮层的痛觉形成[4]。此外参与感受温度、化学及机械性刺激的痛觉形成受体TRPA1,其外源性激动剂包括辣椒素、姜醇、香芹酚等天然的辛辣成分。即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辛辣实际上是一种痛觉,而非味觉。
机制探讨
1.五味的解释
关于五行五味,一般认为“润下作咸”指百川下行入海变咸;“炎上作苦”是火炙烤物体变焦而苦;“曲直作酸”是树木生长结果得来;“稼穑作甘”指粮食酿造成甘醴酒水。但对“从革作辛”却无较为完满的解释[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金生辛”,王冰注释道:“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也”。现代学者对于“从革作辛”的解释,各有不同。曹大明等认为,皮革经过风干收敛后虽然变得坚韧,但不能无休止地收敛下去,当收敛到极致时自有“辛”味析出,以制约“革”的无度收敛[6]。郭永胜等提出,虽因秋季之气为收,若金之肃杀,但其自身必有升散之性以相和之,是故为辛[7]。可见学者大多基于“辛”与“从革”的关系方面的论证,鲜有从化学和生物角度进行探究。
2.原电池的原理
原电池是指,一种可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装置。其形成条件主要有三点:①需要两个不同活性的金属作为电极(或金属和非金属);②两电极同时位于同一电解质溶液中,产生氧化还原反应;③两电极形成闭合回路,或二者在溶液中相接触[8];从而形成电子由负极向正极的流动,产生电流。
近代化学家伏打,曾将金币和银币放在舌头上,当导线把它们连接时,就感到有电流通过。金银是两种不同活性的金属,口腔中的唾液形成类似于电解质溶液的环境,当导线连接金币与银币时,形成闭合回路,电子在回路中形成定向移动,舌头有电击的微微痛感。
3.古代冶金特点
由于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金、银、铜、铁等很难达到较高的纯度,成品多伴有其他金属或活泼性较高的非金属杂质。如标注为纯银的银锭,在不同的朝代皆检测出杂质,其中杂质元素主要为铁、铅、金、铜等而这些合金或伴有杂质的金属,为原电池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结论
在中医探索时期,五行五味的性质需要人亲自在实践中总结。属性为金的物质,可通过触摸等方式进行感受。但金属之味只能通过舌头来尝试。先行者将铜块或铁块放入口中,纯度不高的金属与活泼的杂质,作为两个电极,口中的唾液作为电解质溶液,而形成原电池。产生的微弱电流刺激舌部痛觉感受神经,使舌头感到微微的痛觉刺激,并通过生物电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中传至大脑皮层。其作用机制与辣椒素、姜醇等辛辣刺激物作用于TRPV1受体和TRPA1受体,产生的生物电于神经上传导,最终导致的辛辣痛觉相似。因此,辣椒等刺激食物的辛辣痛感与金属形成的原电池电流在口内产生的痛觉,在主观上的感觉是相似的。
由于古代金属的纯度不高,在品尝时与唾液形成原电池,产生微弱电流,其引发的痛觉与辣椒素所致的感觉相似,所以得出“金曰从革,从革作辛”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蔡骏. “火热”的美味——辣椒[J]. 中医健康养生, 2020, 6(11):36-39.
[2] 帅正蓉. 舌面食物触觉感受神经末梢形态与分布研究[D]. 江苏大学, 2010.
[3] 祝之明, 高鹏, 刘道燕. 辣椒素受体TRPV1,不仅仅感知热和痛[J]. 生理学报, 2021, 73(05):863-866.
[4] 程阔菊, 景胜, 杨天德. 辣椒素受体与慢性疼痛[J]. 重庆医学, 2012, 41(02):199-201.
[5] 王怀平. “从革作辛”之我见[J]. 中医杂志, 1990, (08):58-59.
[6] 曹大明, 路玫. 五味与五行配属理论新解[J]. 中医学报, 2012, 27(03):289-292.
[7] 郭永胜, 张思超. 论五味理论的起源与形成[J]. 中華中医药杂志, 2018, 33(08):3242-3245.
[8] 梁运锋. 原电池知识点梳理[N]. 2010-12-13(H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