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江苏种业强“芯”活力
2022-06-10赵涵袁娜
赵涵 袁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强调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江苏地处东部沿海,气候条件优越、种质资源丰富,既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也是种子生产和使用大省。为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我们应牢牢扭住种业科技创新不松劲,深入推进种业体制改革,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创新竞争主体,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充分认识种业发展的成效与优势
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当前,全省种业发展稳中有进,势头良好,成效明显,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稳步发展。为加强地方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工作,江苏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工作。目前,已建成47家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圃),形成了“四位一体”、库圃结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保护体系,长期安全保存的种质资源有6.8万份。围绕产业需求,江苏积极开展优质、抗病(虫)、抗逆、营养高效等性状资源精准鉴定评价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抗赤霉病小麦、抗豆象绿豆、优质抗病草莓、瘦肉型猪等优良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形成规模,“两优培九”超级稻、优良食味水稻“南粳46”、优质鲜食玉米“苏玉糯”系列、宁麦系列弱筋小麦、适合轻简栽培的“淮稻5号”、“苏蜜”西瓜、苏山猪等国家级优良品种打响江苏品牌。“十三五”以来,全省共选育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01个,稻麦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良种推广率超过90%,水稻平均单产超过570公斤/亩,小麦单产突破500公斤/亩。2021年,江苏全年粮食总产749.2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实现全省粮食丰产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种业创新力量不断壮大。积极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工程,市场导向作用不断凸显,企业创新主体身份得到进一步强化。截至2019年底,全省持证种子企业129家,其中部级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10家、省级发证52家;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企业入围中国种业50强,获评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家蔬菜种子企业首次进入全国蔬菜种业20强;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母公司主板上市。2021年,我省启动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鼓励省内种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核心种源进行优异功能基因挖掘和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种业产学研合作攻关机制。
种业发展平台建设持续加快。重大平台载体是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围绕农业育种与技术创新,我省启动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建设,建立了包含资源活体、离体样本、DNA样本和基因信息的多维度样本保护平台。围绕重要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新型关键育种技术研发、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三大方向,建成国家级大豆、水稻、甘薯等改良中心、长江流域稻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科研育种创新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中长期标准样品库,建立国内领先的SNP品种真实性分子检测实验室和国家品种登记认证分中心,为全省种业科研和品种维权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建立江苏南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江苏省种子南繁南鉴站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加速南繁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
准确把握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以来,江苏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稻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竞争力较强,但其他作物发展还相对薄弱。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还存在一些“短板”。
突破性品种有待增加。我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较多,但深度挖掘利用不够,资源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育种优势。育成新品种数量多,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传统品种多,特色品种少。
育种技术研发有待升级。目前,我省育种技术仍以杂交选育和分子辅助选育为主,对标发达国家的“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4.0时代仍有一定差距。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整合应用仍较为落后,阻碍了高价值基因的挖掘和育种效率。
商业化体系有待健全。我省科研院所仍然是育种的主力军,虽然基础性育种研究较强,但成果与应用还不够紧密,仍存在脱节现象。作为创新主体的種业企业,种质、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不均衡,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企业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导致总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航母型企业较少。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种业振兴本质上是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坚持走种业科技创新道路,牢牢将“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江苏现代种业提质、增效、优结构。
突破技术,优化科研人才配置。种业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硬实力,归根结底靠科研人才。要以关键目标性状选育和核心育种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种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积极探索前沿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如构建集“实物库”“基因型库”和“表型库”为一体的数字化育种平台,实现育种手段的智能化、智慧化,提升优质特色新品种的育种效能。打通人才流通渠道,鼓励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向种业企业有序流动,通过技术入股、成果参股等方式吸引人才,使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能有效地“流起来、活起来、用起来”,真正实现科研院所、教学单位与企业共同发展。
强化主体,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种业企业是种业振兴的创新主体,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对江苏种业振兴至关重要。要通过政策和社会资本的扶持,推进规模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施“小升高”行动,重点培育一批具备商业化育种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经营、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种业企业,打造种业“航母”,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实施种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大优势企业、品牌、品种的推介和集中宣传力度,全面增强企业育种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江苏种业。
明确分工,健全种业创新体系。围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两个目标,打造分工明确的种业技术研发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大型平台(如国家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为主要技术和人才支撑,致力于种源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新;商业化育种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施“育繁推一体化”,快速整合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育种,从而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对接融通。通过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有效分工、上下游协同、多部门合作,形成真正有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