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老巷子在共治共建共享中新生
2022-06-10郑友姜力
郑友 姜力
“今年过年时,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把我们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
尤玮在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区启动改造前就租住在这里,也是较早进驻的商家。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这个昔日鲜有人至的地方变得热闹起来。对此,她将原本经营的染坊改为茶舍,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抖音、微博、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上,尤玮所说的内容也得到了印证,戴家巷老街区被众多网友推荐为一定要去的重庆“打卡地”之一。
从“老破旧”“脏乱差”晋升为热门“打卡地”,这得益于戴家巷老街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高水平建设。
见微知著,以戴家巷为代表,重庆通过城市更新,许多小街小巷重新焕发活力,从一个个无人知晓的老旧小区、棚户区、荒野崖壁,演变为市民与游客争相前往“打卡”的城市新地标。
变:繁华与破败 改造迫在眉睫
占地面积约45亩的戴家巷老街区地处渝中区解放碑商圈,面朝嘉陵江,位于悬崖之上,紧邻洪崖洞景区,和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仅一条马路之隔。
戴家巷老街区曾是一片热闹的商贾往来之地。但随着码头运输的衰落,这里逐渐从繁华的商业中心没落为悬崖边的破旧棚户区,与毗邻的洪崖洞景区形成鲜明对比。
72岁的曾代林在这里住了30多年,这些变化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戴家巷现存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区域内街巷逼仄,大部分房屋老旧破损,是戴家巷曾经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而,能够住在这里,原住居民曾感到无比光荣。1989年,曾代林在重庆医药采购供应站上班的丈夫,分得一套位于崖壁边5楼的江景房,虽然套内使用面积不到40平方米,但却有着两室一厅的布局。
“那时候,从窗户望出去,儼然一幅绝美的画卷。”回忆当时,曾代林喜上眉梢。
只是,随着城市的开发和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曾代林的“优越感”逐渐消失。戴家巷出行不便的问题日益凸显。此外,该区域存在屋面漏水、立面破败、管网不畅、乱搭乱建等问题,加上临江崖壁杂草丛生,许多居民纷纷搬离。
和曾代林一起入住的居民多达近150户。她说,多数住户陆续搬离,直至戴家巷老街区改造前,剩下不到20户,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租赁户。
时间来到2018年。这一年,渝中区全面启动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政府+居民”共同实施的模式,对戴家巷片区实施老旧社区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设、商业空间更新改造。
在具体落实中,政府部门发挥引导撬动作用,兜底保障补短板;居民自发参与,自主更新促提升;企业联合运营推广,整合资源出效益。
“这么多年这里都是这个样子,改造谈何容易。”提起戴家巷老街区的提档升级,居民们纷纷摇头,但将信将疑的他们终归是看到了一丝希望。“我老伴长期卧床不起,请人背上背下,单次就要100元。”曾代林没想过能有多大的改变,能安装一部电梯是她最大的心愿。
路:多方合力 重塑戴家巷风貌
重庆长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戴家巷老街区的运管主体,公司总经理秦晴见证了老街区的重塑新生。
秦晴坦言,面对当初“老破旧”“脏乱差”的戴家巷,不少建设者都打起了退堂鼓。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戴家巷上下高差约60米,且无连接通道,甚至还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改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众人反复商议后,最终确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引导撬动作用,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实施片区环境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市政基础设施改造。
拆除违章建筑,扩宽阶梯巷道,新建崖壁步道,形成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新建社区公共厕所,实施片区下水管道整治……
从繁华街区的“背街”,戴家巷一跃转身成山水客厅的“门面”,为片区整体功能提升打下了基础。
同时,重庆长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将8300平方米的房屋资产整合进来。其中,保留老旧建筑7200平方米,新建临时商业建筑1100平方米。公司还引入集体验性、互动性和场景感为一体的主力消费业态,打造“戴家巷”城市新名片。
片区的环境改造,提升了整体空间品质;崖壁步道的建成,吸引了大量游客;商业空间更新改造后,一批特色酒店、文创零售相继入驻,增加了片区的商业活力。
商业的兴旺进一步加快了居民自主更新的步伐。随后,居民自发筹集约1亿元,对楼房二三层及以上进行更新改造——加装电梯、装修房屋,形成了一间间各具特色的小店。
随着居民自发更新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家对街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统一维护,以及品牌运营推广的需求愈发迫切。为此,重庆长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了“商家联盟”。
效:共治共建共享 老街区焕发活力
2021年,戴家巷街区建成并对外开放,更新后的变化随处可见。
全长约750米的戴家巷步道,主干道呈现多个“Z”字形,蜿蜒盘旋在洪崖洞景区左侧的崖壁上,上可与戴家巷老街相连,下可抵达嘉滨路,是洪崖洞景区重要的分流道。与此同时,步道保留了城墙、吊脚楼等重庆传统建筑元素。
以前没有步道时,居民和游客上下洪崖洞景区,要绕很大一圈。如今,通过戴家巷步道,最快只需要8分钟,他们就能从嘉滨路抵达戴家巷老街入口。
今年55岁的尤玮是新疆乌鲁木齐人,于2014年决定在重庆创业,戴家巷26号是她的染坊所在地。老街区对外开放后,瞅准商机的她,将染坊装修成茶舍。
尤玮说,戴家巷步道开放后,老街区的人流量明显增加,来店里的客人也变多了,节假日尤为明显,“去年国庆的时候,人群熙熙攘攘,基本上要‘抢’板凳坐”。
崖壁步道的连通及改造,使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街区公共空间的打造,使居民休闲交往的场所更加舒适;外部环境的提升,使老街区的居住品质得到提高,持续吸引原住居民回迁。据统计,戴家巷老街区改造后,辖区常住人口增加约80%,人气不断提升。
同时,“集装箱”商业建筑等时尚元素的植入,“老虎灶”等人文场景的再现,为戴家巷老街区的活化利用增添了亮点。
通过“后街经济”赋能,以临崖体验和街区风貌为引流点,戴家巷老街区入驻特色小店40余户,实现年产值超亿元;房屋价值也得到提升,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
“融合新生的戴家巷,是城市‘毛细血管’重新畅流的代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戴家巷”不仅成为重庆的旅行名片之一,也为全市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悉,截至目前,包括戴家巷在内,重庆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已达103个,真正实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