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10庄月
庄月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取得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上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基于此,本文对高校资助育人教育工作中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 育人工作 问题及对策
前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学校应当将高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针对贫困学生在心理思想方面的特性,学校应当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对资助教育方法进行改革,以此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提高相关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一、高校资助育人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助教育流于形式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资助教育工作往往将工作的重点置于经济层面上,资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贫困学生在经济方面的需求,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虽然这种资助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但资助人员往往会忽略贫困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许多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存在诸多的心理负担,从而使高校的资助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当结合思想育人教育工作的具体状况与特点,对工作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以此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2.贫困生缺乏参与
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采取的工作模式仍然是相对传统的模式,对贫困生问题的管理比较看重,使得贫困生缺乏参与。对此,高校应该重视自身资助的主导性,在为贫困生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当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此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将高校的自主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2 ]。
3.对学生造成约束
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由于很多心理思维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充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充分满足贫困生的日常需求,还会降低资助者的热情,对资助工作形成阻碍。同时,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缺乏对贫困生的关注,使得许多贫困生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学生进行长远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1.加强信念教育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当结合自身的育人教育内容,对有关信念的教育方式进行完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现大学生日常观念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信念和理想,并且根据自身的理想努力向目标迈进[ 3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己,以此将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教育的价值体现出来,以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其二,学校在引导学生建立信念的过程中,应当将信念教育的类型进行区分,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树立正确的信念,体现出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所在。同时,在资助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目标的设定实现自身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其三,高校对贫困生的实践教育也应当加强重视。对高校的贫困生来讲,受到学校的资助不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意识,在树立理想信念的同时,还要为之付出实践,当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应对,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2.搭建实践平台
在为高校贫困生进行信念教育的同时,为其搭建实践的平台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还能有助于教育管理的创新,从而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实践平台应该提高对学生能力的重视,积极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可以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实践岗位,最大程度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高校在为贫困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时,应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自助服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在学校引导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实践的成果来实现自我的资助,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立能力,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价值[5]。其三,实践平台应当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该平台中,要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确保自身能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其四,学校应当为高校的贫困生搭建创业平台。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3.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对品行教育的工作方案进行改进,同时提高贫困学生的竞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一些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提高贫困学生自身的能力。例如,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可以通过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而学校也要出台科学合理的奖学金评定标准,提高评定的公平性。在此过程中,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可以在提升自身的同时,可以获得奖学金的支持,同时还能使学生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并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以此才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6]。其二,要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当严格审核申请学生的具体状况,避免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审核的内容进行严格把控,以此确保高校的自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4.加强感恩教育
有效的资助活动可以让贫困学生在受到更高层次教育的同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开展资助教育时,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完善感恩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同时对相关的教育方法进行完善,以此确保学生在接受资助之后形成感恩意识。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校应当引导贫困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使能够明白高校资助工作的运行,以此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其二,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学校可以采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自立的观念,从而体现出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所在。例如,学校在开展资助教育管理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公益性的感恩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被人帮助的感受,以此形成感恩意识,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7]。其三,除了进行培训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也是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力,并将其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在学生践行感恩意识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5.增强服务意识
对于高校的贫困生来讲,自身的需求不局限于身心与物质上的需求,还有个人价值等方面的需求。对此,高校在开展资助管理时,应当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育人工作的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促进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推动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高校应当为学生建立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同时形成科学合理的物质保障机制。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时,解决贫困生的物质需求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和重点,学校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方式,鼓励学生努力学習,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或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以此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其二,要给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支持。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思想和人格,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校的资助工作。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其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尤其要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进行专业的心理沟通,使学生能够克服消极、自卑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从而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育人的实效性,学校应当更新相关的资助理念,完善资助工作,将思想育人教育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方面进行开展。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的信念教育,为学生搭建相关的实践平台,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感恩教育,使得贫困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在资助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此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婷.刍议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5):121-124.
[2]江胜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102.
[3]田星河.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路径[J].决策探索(中),2021(03):34-35.
[4]周锦.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2(01):62-64.
[5]刘倩.“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4):30-32.
[6]王艳丽,李莹莹,张曼曼.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措施[J].学园,2020,13(30):56-57.
[7]邵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200-201.
(责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