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没有互联网,谋士还基本“居家办公”,他们是怎么做到运筹帷幄的?

2022-06-10

世纪人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谋士刘邦诸葛亮

从国内外第一批门户网站的创办,到如今即将迈入5G时代的大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方式。而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社会,谋士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相当有限,加上当时交通条件落后,他们基本只是宅在家里或者办公室。但我们常听到一句古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既然环境限制那么大,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

老子曾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个观点的对错有待商榷,但自古以来,确实有很多谋士做到了“不出户、知天下”。很多谋士也都当过隐士,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隐士”,而不是山民、渔民之类的,就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故史家萧子显说:“(隐士)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然,与樵者之在山,何殊别哉?”内在的知识涵养与人文素养,是他们成为卓尔不群的“隐士”的关键,也是他们被政客请出山来当谋士的首要原因。

在古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籍阅读和师徒口述传承两种,而这两种途径往往会结合起来:师徒书籍授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就通过师徒口述授课来言传身教,进行知识传播。

谋士们大多天资聪慧,而且往往从小就研习经典文献,并在少年时就学有所成。古代社会,可用来研习的书籍数量极少,能用来研习的书籍也都是流传下来的典籍,例如《尚书》《易经》。也正因为需要掌握的书籍很少,往往长年累月的也就研读一两本书,也就能真正把一本书吃透。他们在掌握前人智慧结晶的同时,还会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产生一套新的谋略、理论,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

不说读书,“运筹”本身就是一项技能,也就是推算这样的数学能力。古人一向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孔子教育弟子的课程是君子六艺——射御礼乐书数,就说明了数学是弟子们必学科目之一,也是儒家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孔子年轻时在鲁国,干的就是会计,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委吏,主委積仓廪之吏也。”孔子的工作能力很强,账目都能算得清楚准确,可见其运算能力强了。

再以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张苍为例,他本是秦朝御史,负责编纂史书。他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博闻强记,天下各类图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并以“善算闻名”。汉朝建国后,第一任丞相萧何将他请出来,推荐为“计相”,主持全国各地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张苍后来还开创了汉朝的审计制度,制定《上计律》,规定以后各郡、各县都要每年逐级编制和呈交会计报告。更厉害的是,他还删补了古代重要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让东方初等数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谋士还要熟读经典,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是每个谋士的基本功。相对于数学,经典储备听起来有点“虚”,但它是谋士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诸葛亮在出山后,常常引经据典,用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在让甘夫人配葬刘备陵的上疏中,他用了“《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好恶而民知禁’”等诸儒家经典,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让对方在强大的理论攻势下难以招架。

诸葛亮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还熟读法家经典,他曾手抄《申》《韩》《管子》《六韬》等法家名著,作为太子刘禅的学习教材。而在其《诫子书》中,我们又能看到他对道家思想也是相当精熟。

再来看曹操阵营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荀彧,他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小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广泛的文化熏陶,熟读经典,博学多才。投奔曹操后,他为曹操提出一个战略构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一开始很犹豫,荀彧引经据典,说什么“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把曹操比作晋文公、刘邦,让曹操自我陶醉中接受“挟天子”则霸业可成的建议。曹操被这套理论说服,随即“抢到了”汉献帝。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则跟郭嘉有关。曹操出征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率斩首。结果有一天曹操自己骑马时,马匹受到一只斑鸠的惊吓,蹿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按军法处置。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自己要以身作则才能服众,当即抽出随身佩剑要自刎。这时,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的典故为其开脱。曹操本来就是在表演,闻听此言,立即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用割下自己一束头发作为惩罚。由此可见,如果不是郭嘉引经据典,那么曹操的这出戏很难收场。

相比之下,反而是今天的我们由于信息过量,还要掌握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信息“处理”能力,就会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只能成为一个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

谋士对地理地貌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主人提供正确的建议。汉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张良,出身于战国时的韩国贵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才华横溢。他精通地理,当初刘邦刚下南阳时,秦军退守宛城,顽强抵抗,让刘邦很是纠结,这个城到底打不打?刘邦认为这个城池太难啃,不如直奔咸阳。张良却说万万不可,宛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失去宛城,粮草难补给,军心会动摇。更何况宛城的地理位置,可能会给刘邦军背后横插一刀,到时腹背受敌,会进退失据。刘邦接受了这个劝告,硬是啃下宛城,为之后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再以诸葛亮为例,他因为熟知地理地貌,才能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一套靠谱的战略规划:“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不懂地理地貌,是无论如何说不出上面这番战略的。

谋士更要懂排兵布阵,例如诸葛亮的好友、刘备的谋士徐庶,就精通排兵布阵。曹仁在率军攻打刘备的地盘樊城时,用了“八门金锁阵”,结果被徐庶轻松破解。后来,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阵营,又在火烧赤壁前夕,一眼看穿东吴的“铁锁连环计”。作为徐庶的好友,诸葛亮自然也会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对兵法研究尤有心得。

谋士最好还要懂一点心理学。这里我们来说个反面案例——许攸。许攸本来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刚愎自用,不听其言,他就离开袁绍,投奔了少年时的好友曹操,并在官渡之战中献上关键计策,助力曹操取得胜利。然而,许攸自恃有功,就变得傲慢自大,据说曹操平定翼州后,率领众将进入冀州城。刚要进入城门时,许攸突然纵马向前,以马鞭指著城门,狂妄地对曹操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他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曹操表面依然和颜悦色,心里却有了将许攸除掉的计划。

一天,曹操的带刀侍卫许褚乘马进入东门,正好迎面遇到许攸。许攸对他说:“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是个粗人,当即就跟许攸吵了起来。最后,许褚挥刀将许攸杀死。事后,曹操表面上斥责许褚,心里却十分高兴。许攸作为一个谋士,一点不懂心理学,持功骄慢,最终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再说一个正面案例——贾诩,他本是董卓的谋士,后来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投降曹操,他也成了曹操的谋士。他深知曹操是个疑心特别重的人,自己又是个降将,因此他在曹营从不与人交往,不让主公猜忌,不结党营私,独来独往,闭门不出,给曹操、曹丕留下极好的印象。正因为他深谙曹操的心理,他才能得以善终。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就说贾诩是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人,洞悉人性,洞察人心,所以能料事如神。

谋士还要具备基本的军政素养,对业务细节要有所了解。例如刘邦的谋士、开国功臣萧何,他能“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楚汉争霸时,刘邦的几次溃败,却能屡败屡战,大多因为萧何坐镇秦国故地,不仅不断招募新兵补充兵员,还一直确保汉军的军粮供应。没有萧何为刘邦治理大本营,刘邦不可能成就一番伟业。萧何在担任汉朝丞相期间,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制定了汉朝的律法,让汉朝的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

而像诸葛亮、司马懿等谋士,他们更是会处理各种军政事务,业务能力超强,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细说。

当然,谋士之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能从全局的、战略的、人性的层面看问题。如果谋士只是单纯拥有上述的一两种能力,那么他也仅仅只是一个低级参谋而已。如果谋士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那么他就可能会成为掌握大局的重臣。

首先,谋士要能彻底参透人心。所有的决策都是人来做出的,只有了解人性,才能抓住一切事物的大本大源。以曹操最心爱的谋士郭嘉为例,此人辅佐曹操十一年,只要有他在的战场,曹操无一败绩。197年,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曹操想抄起家伙跟袁绍火并,但又担忧自己的实力不如人,正在犹豫不决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必然能击败袁绍。郭嘉对袁绍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袁绍人性上的弱点纤毫毕现。而这“十胜十败”,包括政治举措、规章制度、领袖修养、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说明郭嘉对于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一个体系化的认识。

段位更高的荀彧,他的方法论更为凝练,那就是“四胜论”,即“度胜、谋胜、武胜、德胜”,有此四胜,便可取得天下霸业。

注意,通晓心理学,不代表参透人心。曹操阵营的谋士杨修,就有揣摩曹操心思的本领。然而,他只会揣摩心思,而没有彻查人性。众所周知的“鸡肋”事件,楊修揣测出曹操的心思并公诸于众,却没有意识到公诸于众会动摇军心的严重后果,最终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真正参透人心的智者,都是大智若愚、谨言慎行的,绝不会处处想着要怎样在众人面前出风头。

其次,谋士要有框架思维,能三言两语点出事物的本质。这种人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了如指掌,不论什么情况出现,都能立马找到对应的策略和解释。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和荀彧的“四胜论”都是框架思维的产物。诸葛亮的《出师表》,用764个字讲清楚了蜀汉“内”“外”“文”“武”四个方面的十一件事,对国家的战略环境、主要战略方向、主要目标以及各自的责任分配、制度建设、人才保障等事情做了全面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落地措施,为刘禅今后的国家大政方针做了全面的规划部署。

从隆中对到出师表,诸葛亮的底层框架思维能力可见一斑。他能时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为刘备集团的事业成败提供了战略规划。

因此,也只有像诸葛亮、荀彧等人,才能成为三国时期的顶级文臣。一般的谋士只能看见树叶,而他们不但能看见树叶,还能看见整片森林。

谋士只是一种通称,这个群体的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但谋士不是专门的职业,像诸葛亮、荀彧、郭嘉都有自己的官员职位,而且他们的职位常不断变动,例如诸葛亮当过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署大司马府事、丞相录尚书事、右将军、司隶校尉、武乡侯、益州牧等。谋士既然不是专门的职业,那么他们在不出谋划策的时候,日常工作都是什么?

谋士也会领兵打仗。例如诸葛亮,他在前期虽然也曾领兵打仗,但战绩一直平平。注意,这里说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个会“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的神人。但是,诸葛亮从晚年时领兵打仗,军事指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225年,他率军南征,生擒孟获,进军滇池,平定了当地的绝大多数部族,全程只用了区区的半年时间。后来,他率军北伐曹魏,常以益州一州的兵力,打得强大的曹魏胆战心惊。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谋士,但他也常以大将军、左都护等武将身份率军打仗,抵抗曹魏的攻击。他还曾率军对曹魏进行北伐,数次进攻襄阳城。虽然他跟他弟弟诸葛亮前期一样,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但这并不妨碍他会领兵打仗的事实。

东吴的另一位谋士张昭,做过孙策时代的抚军中郎将,孙权时代的绥远将军、抚吴将军。在第一次“合肥之战”时,孙权率军大举进攻合肥,张昭就率领另外一支军队进攻当涂。不过,他跟诸葛瑾一样,军事能力也并不出彩。

再如贾诩,当初董卓入洛阳,贾诩被任命为平津都尉,不久又被升为讨虏校尉,随牛辅出征,对抗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也是个领兵打仗的人物。后来,他在曹操那儿当了参军,出谋划策的同时也能领兵。

曹操的谋士程昱,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武将。曹操控制汉献帝后,程昱从东中郎将一路升迁至振威将军。“官渡之战”时,程昱率领七百人守-城。曹操本来想给程昱增兵两千,但程昱予以拒绝。他自己招募新兵,扩张到数千之数,配合曹操进攻袁谭、袁尚,成为奋武将军。

像这样能领兵打仗的谋士,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总之,谋士这碗饭并不那么容易吃,你要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还要懂点心理学,还要会排兵布陣,会领兵打仗,会数学演算,会引经据典···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能把自己的技能融会贯通、应用到谋士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近代兵学家李德·哈得在阐述其“大战略”思想时,曾有这样一句话:“尽管战斗是一种物质上的行为,其指导却是一种心理上的程序,战略愈高明,则愈容易把握有利机会,而只需付出最低的成本。”对于“主公”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能帮他们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收益的人才。这样的谋士,是“主公”们安身立命的得力助手,也是他们争霸天下的操盘能手。(来源:东方文化杂志)

责任编辑/张元奕

猜你喜欢

谋士刘邦诸葛亮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扣子里的智慧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诸葛亮喂鸡求学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