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业者:被封办公室40多天,吃80包泡面瘦9公斤
2022-06-10
上周,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开完一个电话会议,“emo”加重了。原因是,“惊闻”一个被投项目创始人困在上海静安办公室约40天,瘦了9公斤;该公司的一个客户被困吉林两个月,瘦了17公斤。他在朋友圈开玩笑说:“连减肥这么好的机会都没抓住,深深自责。”
李论说的这位创业者是亿塑科技创始人、CEO倪耀东。
5月13日,已经是倪耀东足不出办公室的第43天。
4月1日,上海浦西开始封控,倪耀东成立的亿塑科技在静安区,被通知要封4天。在这之前,公司工厂所在的浦东区已经封控。倪耀东想,正好让工人回家休息一下,4天不长不短,员工们可以带着工作回家。但公司需要有人在,自己是CEO,又是单身,就做那个留守在公司的人吧。
没想到,被封控的时间从他预期中的4天,直接加了个零。眼下,倪耀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封。5月9日,他收到通知,直到15日又是一个新的静默期。
生活上倒是没什么大问题。公司有一个小宿舍,平时为加班准备的,可以睡觉、洗澡,现在成了倪耀东暂时的安身之处。办公室有一个电磁炉,物业每天发方便面和鸡蛋、少量蔬菜,简单煮煮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40多天里,有4天倪耀东吃到了盒饭,剩下时间里,他吃了约80包泡面。
由此带来的明显变化是,倪耀东封闭以来瘦了9公斤。
但跟体重变化相比,当下他最焦虑的是公司如何活下去。疫情来袭时,亿塑科技正处在产品上线和融资的关键阶段,原本计划4月初推出demo,现在已经延迟。投资人3月对公司做了尽调,如果没有疫情,这个时候Pre-A轮的钱就应该进来了。
但一切都停滞在3月。
受物流影响,从3月初上海局部封控开始,亿塑科技的节奏就慢了下来。倪耀东现在能想到最好的进展就是近期能解封,如果要出差,还有14天缓冲期,影响持续到5月底。
“凭空多出三个月的开销,资金压力特别大。”倪耀东在电话中对《中国企业家》说道。
倪耀东只是这次疫情下面临生死关的创业者之一。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每天有2174户企业诞生,居高不下的创业热度,让这片土地上的企业达到267.24万户(截止到2021年年末),相当于每千人拥有企业107.4户,位居全国第一。
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公司或在这场疫情中遭遇重创,生存艰难。2020年初,清华、北大联合995家中小企业,调研武汉疫情对企业的影响,结果显示34%的企业账上现金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尽管丘吉尔那句“不要浪费每一场危机”常在耳边,但置身其中的创业者,每一步都不容易。倪耀东一个人在办公室中,就像在现实社会中的孤岛上,和这个城市既疏离,又紧密。
倪耀东有些懊恼,如果项目推进得再快一些,这次就不会受这么大影响了。
2020年年底,倪耀东创办亿塑科技。简单理解,这是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连接塑料原材料加工厂和需要塑料的客户,如汽车、电器的供应商等。由于该行业较为分散,通常是以中小加工厂接单的方式,以销定产,而且当前产能利用率较低,效率低下。亿塑在平台上收集订单及产能,再根据不同类型进行重新分配,比如将同类型订单分配到一家工厂,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撮合,亿塑科技在上海金山投资建设了一家樣板工厂,用来收集订单,以及研发物联网硬件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对接入的塑料加工厂进行高效管理。
按计划,6月底平台搭建完成后向市场推广,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产能分配给没有受疫情影响的地区。但现实情况是,疫情没等公司准备好就提前到来了。
除上海的样板工厂外,亿塑科技在苏州还设有合作工厂,硬件设备的供应商则在广州,需要三个地方之间正常互通,项目才能运转。今年苏州、广州、上海接连暴发疫情,从3月中旬上海开始局部封控,物流受影响,亿塑科技基本就处于停滞状态。
但员工的生活还要继续。倪耀东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公司六七十人的吃饭问题。这也是公司目前资金压力最主要的来源。
倪耀东和一个合伙人商量,暂时不拿薪水,另外两名合伙人拿60%的薪水,“这个时候你要带头”。其他员工的部分工资暂缓发放。这样下来,一个月的人力成本大约是以前的60%,其中包括必须交的社保。
在其他成本支出上,国家出台了服务业领域纾困扶持政策,其中,承租本市国有企业房屋的小微企业可以免除今年3个月租金。亿塑科技所在的办公楼目前能享受到这一条,但几个工厂的租金减免,还在和房东协调。
更重要的是在此时传递信心。倪耀东没有向员工画大饼,暂缓的工资肯定要发,以后业绩好起来,奖金肯定也要跟上。他和大概20名员工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他的预期是,这种停滞的状态最晚也就是持续到5月底,再坚持一下。“其他企业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大家就是比拼耐力和诚信度。”倪耀东说,“我会记住大家共患难时的情义。”
在倪耀东的印象里,随着封控时间的不断拉长,周围创业朋友们的心态也经历了一个变化。最开始倪耀东和朋友沟通时,还能以自嘲的心态相互调侃。随着停工时间越来越长,损失越来越大,焦躁的情绪开始发酵蔓延,甚至多少会有些崩溃。
李论朋友圈提到的“瘦了17公斤”的公司客户,被封前期没有什么物资,就靠家里的一颗花菜、几根火腿肠和七八斤米过了两周。5月上旬刚解封,客户马上买好了回广东的票,倪耀东感觉对方可能“心态有点崩了”。
最初听到倪耀东主动选择留在公司时,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一点也不意外,他认识倪耀东十几年了,也是亿塑科技的天使轮投资方。
在他看来,倪耀东是一个很有韧劲、非常专注的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公司发展。每几天俩人就联系一次,除了有一次倪耀东说起吃的东西不太够,几乎就没有谈到生活上的事,对这些非常“轻描淡写”,说的最多的就是“项目如果能早一点开发完成就好了”。
今年44岁的倪耀东也不是刚创业的新手了。从2006年开始,倪耀东就在塑料行业创业,几乎产业链上下游每个环节都接触过。
作为投资人,李论能给的建议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的金科定律:第一,想办法管理好现金流,因为后续融资、上下游恢复还需要时间;第二,对初创公司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要保持团队的稳定性。
倪耀东认为自己在稳定团队方面“还可以”,这段时间没有出现军心不稳的情况。“可能他们(员工们)都知道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有了最惨的人,其他人其实心里都还好。”
员工们有时候关心倪耀东,“老大你在那边吃的怎么样”,倪耀东都说吃的不重要,除了公司,只要还有吃的,别的都不是问题。
4月30日之后,倪耀东可以上美团点外卖了,只是送餐特别慢。想保持足够的营养摄入很难,好在倪耀东常备维生素片,关键时候派上了用场。倪耀东倒是掌握了瘦身的“真谛”:“我觉得网上说减肥的那些东西都是扯,少吃碳水什么的。我现在每天都吃泡面,蔬菜也只有一点,瘦得很快。其实减肥就是要少吃。”
现在倪耀东也和平时一样,休息的时候看书、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实在焦虑了,他就躺几分钟,放松一下,“创业总归会有很多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做无意义的事情也没有价值”。
面对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倪耀东感受到作为创业者的巨大压力和无奈,“大家都是一腔热血,然后孤注一掷来做(创业)这件事情。”决策方、合作伙伴能给的支持有限,客户自己也面临产能问题,只能是等亿塑科技恢复后,再继续合作。
如果一定要说这次疫情带来了哪些正面价值,大概是倪耀东更坚定亿塑科技正在做的事情了。
早在2014年倪耀东就创业做过类似模式,但那一次失败了。他认为原因主要是当时在大宗商品领域,以找钢网为例的“找”系列较受关注,在“找”系列的商业模式里,并没有工厂等重投入。
经过这次疫情,他更确定了自己在商业上的判断:建立样板工厂、开发物联网系统等才能对行业有价值。这种模式搭建起来后,以后再有疫情发生,通过平台,就可以把产能分配到没有疫情的地方。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倪耀东也找工业园区进行协调。“整个过程还比较高效,说清楚公司有哪些困难,明确需要承担哪些责任,两三天后就申请通过了。”4月10日和15日,共有10名员工进入位于上海金山区的工厂里,工业园区协调安排了床、食物,开始封闭生产。
协调入厂人员的工作很顺利,倪耀东安排下去,第二天名单就报上来了。
到目前为止,由于广州设备商无法进厂调制设备,工人们只能进行一些基本工作。工厂有6条塑料原材料再加工的产线,月产能可达2000吨,现在产能大约只有100吨~200吨。
物流问题仍然难解。部分物流已在恢复,但进、出都需要通行证,一方面要走申请流程,一方面流通的总量也比较少,大概是之前的一半,而且成本“是真的特别高,是以前的2~3倍”。
复工复产到目前进行了一个月,倪耀东感觉,产业链的复工情况和4月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由于平台尚未推广,公司几个客户都是倪耀东的老朋友。一开始客户收不到货也挺着急,后来渐渐就不急了,因为有的客户自身也出现停产或产能不足的情况。
虽然大家都经历过武汉疫情,但这次疫情的时间点很特殊,2月过年放假,业务进展自然放缓,没想到3月就开始局部封控。倪耀东感觉,一个半季度就这样过去了,时间太长。其中,4月底是“绷得最紧”的时候,那时感觉解封遥遥无期,现在觉得至少会有一个确定的解封时间点就在前方。
解封后,倪耀东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工厂,处理完耽误的工作。考虑到行业主要集中在华东以及上海的人才优势,上海也依然是他的第一选择。(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責任编辑/吴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