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的上古风景

2022-06-09范文静刘雯

大学生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祁连山青海湖

范文静 刘雯

2019年,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的数十位老师前往祁连山做实地调研,在翻阅了无数篇地质文献后,最终敲定下环祁连之旅。

此后,每一年的暑假,在老师的带领下,地矿院几十名大一新生就背上行囊,拿上地质三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朝这片西北大地走去。他们随身携带野外考察本,手中的笔同脚下的步伐一样未曾停歇。

情根深种地质学

当金山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地交界处,海拔3600多米,层峦叠嶂,植被稀疏,大巴开到山顶时两边都是依稀可见的白雪。团队要翻越这座山。山顶上,当2018级本科生彭静把手伸出大巴窗外时,她既感受到阳光直射的刺痛,又有如临冬日的寒冷。大家坐在大巴车上,宛若坐过山车。下山的短短20分钟里,大家都屏气凝神,彭静清楚地闻到一股非常刺鼻的柏油路被烧糊的味道。当所有的车到达平地时,都要停车半小时,司机的驾驶证会被交警收走,司机要“被迫”休息。回头看,公路上满满都是黑色的车轮印。

祁连山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地形奇特,风景优美迷人,蕴藏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产资源,吸引着无数地质人前往勘察。但山区气候多变,海拔高,紫外线强。环祁连山暑期地质实习的这条线,路途长,地势险。

据彭静回忆,他们经常花几个小时去实习点,再花几个小时回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坐车,“只要有时间就赶路”。彭静素来晕车,哪怕是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到城关校区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里,她也常常晕得不行。说来也奇怪,除了第一天,彭静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晕车。“可能是心情太好了吧,风景特别美。”她回忆着金黄落日,回忆着皑皑雪山,还有对地质学初次野外实践的无限热情。

一天几个小时的车程,也不浪费,老师有时会在车上讲解知识点。2020年实习期间,在前往张掖丹霞的时候,杨帆老师刚好坐在2019级本科生潘从昕身旁。杨老师看见特别的地质景观时,会向从昕提问,从昕有不懂的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同样受晕车折磨的2020级本科生杨爽就没有那么幸运。2021年暑期实习时,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想呕吐。张菀漪老师一直在她身边,扶着她,给她喝葡萄糖液。山高路陡,有的同学没爬过山,胆子小,不敢上。何鹏举老师说:“咱们互相帮助,扶着、搀着、抬着,保证每一个人都不落下。”

对大多数同学而言,用罗盘测岩石的产状和走向是极大的考验。因为这是大一同学们第一次出野外实习,之前从未接触过罗盘的他们显得有些生疏。老师站在高处,拿着一块岩石或是一本书进行讲解,同学们围在旁边听。听是听明白了,但亲手实践起来却不是一回事——罗盘总是不能很好地贴紧岩石面,读数时分不清应该读南极磁针还是北极磁针,测量产状时将节理面当做倾向面来测等。“测一次,老师说不对,测第二次,老师仍然说不对。”2020级本科生段佳瑜回忆说,不会怎么办?只能去问,再一遍一遍地测,在实习点用岩石测,回到酒店又照书测。

对只学过两门专业课的大一新生来说,实习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老师讲解的时候、询问的时候,让我们有些摸不着头脑。”2020级本科生葛笑宇承认自己对地质学了解得不够深入。戴霜老师也提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透,到实践中他就理解不了。书本上和自然界的东西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但知识的欠缺并没有让同学们望而却步。“老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的这个过程,我回想了很多次,这算是我对地质学情根深种的开始。”彭静笑着说。

古河流的气息

西北的一处洞窟岩层,其演化形成经历了地壳下沉凹陷、高山冰雪融水汇集、沉积物沉积、运动抬升出露地表等过程,历经数百万年构成便于开凿的断崖景观。数百万年后,人们到此驻足讲述,回顾前人用思想和智慧书写的关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传奇。

实习团队在莫高窟(来源:兰大地矿小石头)

记录中

實习团队在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记录中质矿产勘查院(来源:兰大地矿小石头)

彭静3年前就在这里经历了一次地质、历史、科学与人文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奇妙体验。2019年暑期,学院9名老师带着74名2018级本科生进行了首次环祁连山地质实习。7月10日,团队到达了敦煌莫高窟,讲解员是一名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老师口中常提及的“砂砾岩层”“沉积物”到了讲解员那里,是承载着文化、艺术瑰宝的岩石和孕育出农作物与人类文明的黄土。在彭静的印象中,老师带着大家在洞窟外观察古河流的流向,感受岩层被河流冲刷过的痕迹,一种研究自然演变和历史变迁的使命感跃上心头。“我们那一次可能也就待了两三个小时,但那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这个专业不单单只有理学的严谨,它也有那种文学和历史的人文气息。”

杨爽在刚了解到这个暑期项目时就感到非常开心,他更愿意将这次出行看作一场旅途而不是一次任务,这和好几位同学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和普通旅行者纯粹感受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同,他们多了许多专属于地质人的视角。

2021年7月,实习团队的大巴车从青海湖畔驶向青海湖南山。到了山上,大家面对天空、湖泊和远处绵延的山,以及山下成片的牛羊群,带队老师开始讲述南山的形成,还有它和青海湖的关系。青海湖南山为褶皱断块山,在蒙古语中称“库库诺尔岭”,意为“蓝色湖的岭”,它是青海湖与茶卡湖盆地的分水岭。青海南山与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之间的断层陷落,最终形成了青海湖。对于地质专业的初学者来说,除了近距离感受“烟波浩渺水连天”的青海湖的辽阔壮丽,了解青海湖沙体形成的地质过程,他们还需要踏上更高的地方,以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观察全貌,从更系统和专业的角度来把握构造特点和山湖变迁。

大巴车到达青海门源时,车上的导游开始给同学们介绍窗外大片的油菜花。但是老师却望向更远的地方问大家:“你们看见了什么?”“我们看见了冰川!”远处绵延不断的山峰之上,亮白色的冰川峰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群山的衬托更显其巍峨、澄澈。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冰川,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当时我们都很震撼”。

调剂生定心了

2009年,何鹏举进入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学习,他上的第一门专业课是王金荣老师讲授的《普通地质学》。因为老师讲得很精彩,何鹏举开始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选择深耕地质学这块科学沃土,继续在兰大读研、读博,并在2018年成为了地质学的一名老师,之后每一年他都参与了学院的环祁连山暑期实习的带队工作。

对于坚持每年举办这项实习活动的目的,何鹏举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到了“培养兴趣”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地质学专业实践性强,要长期到野外去做考察研究,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很辛苦,这也导致每年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会招收大量的专业调剂生。很多同学对地质学一无所知就踏了进来,“加深了解,培养兴趣”成了学院许多老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杨帆老师在野外实习带队过程中会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我们希望通过实习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达给学生,也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优秀的学生,然后带他们提前参与一些科研项目。”杨帆老师告诉我们。

闫德飞老师在讲解中

團队成员在学习中

彭静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古生物方向,而主要研究“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闫德飞老师对她的影响很大。大一时,闫德飞老师讲授的《普通地质学》让她初步了解了古生物领域。暑期实习过程中闫老师的儒雅随和、开朗健谈,更让彭静感受到了一位古生物研究者的独特气质。彭静还专门提到了闫德飞老师的微信名“三叶虫”,“那是寒武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我感觉他已经把古生物当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葛笑宇就是何鹏举老师提到的那种“专业调剂生”。实习期间,他和另外几位同学一起跟在闫德飞老师身边。“我们有不懂的地方,老师都会拿出手机照片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原本打算转专业的他在经历了大一的暑期实习之后,坚定了继续学习地质学的决心,“感觉它真的是一门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学科”。

和其他很多暑期实习采用小组分工的方式不同,环祁连山地质实习的每一次出行和绝大部分的野外讲解,都是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的。被问及原因时,戴霜老师用手指向了一簇花:“你看那朵花是红色的,那你就要给所有人讲它是红色的,要形成一致的认识。如果我给你讲了一种可能性,给他讲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形成了认识它的两种可能,就是片面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盲人摸象。”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祁连山青海湖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祁连山下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祁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