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探究
2022-06-09杨建玫
张 颖 杨建玫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目标从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为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其中,“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教育部 2020)。《课程标准》将思维品质作为一个显性的目标提出来,意味着思维品质的提升不再仅仅是优等生的学习目标,而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
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思维导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 2018)研发的一款思维工具,能“用于锻炼我们的脑力、智力和精神力”。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然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却常常被教师忽略。下面,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三中的部分阅读材料为例,阐述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是一种运用逻辑工具对思维内容进行抽象和推演的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有定义、划分、概括、限定、归纳、演绎等,是对象在思维中抽象化的方法,也是思维中的抽象化对象运行、推演、变换的方法”(刘道义2018)。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文章内容的深度挖掘,习惯将知识与课文割裂开来,导致教学碎片化,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分析文本,梳理文本结构时,学生往往觉得难以下手,其表述大多缺乏逻辑性。可见,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迫在眉睫。高中英语知识点多且零碎,覆盖面广,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用于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突出重点,直观地展示文章的逻辑结构,将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讲解Unit 1 Nature in the balance的Reading部分时,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语篇介绍了“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在保持地球生态平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人类活动对亚马孙热带雨林造成了巨大破坏。语篇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语篇为纪录片脚本,生词较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解读文本。在教学前,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梳理文本的结构和细节信息,理清行文脉络,提升他们的逻辑性思维。教师以Amazon Rainforest为中心词,围绕 overview、plants、animals、major functions and danger四个子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展开阅读教学。
在Pre-reading阶段,首先,教师以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其特征,自然引出学习任务。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与背景信息,预测文章主要内容,激发其阅读兴趣,为后续活动埋下伏笔。在While-reading阶段,首先,教师提出问题:“Can you introduce Amazon rainforest to us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学生通过阅读,不难给出答案:“The largest rainforest in the world,crosses into eightcountries,around 5.5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植物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思维导图将其展示出来,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逻辑。最后,师生围绕major functions and danger这一子主题,共同分析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在Post-reading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见图1)复述文本要点及各段落之间的联系。以上案例说明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文章逻辑清晰化、可视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逻辑性思维。
图1
二、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是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林崇德 2005)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升与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引导他们不盲从书中的内容,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求证,从不同的视角评议书中的内容与观点。
以Unit 3 The world online的Reading部分为例,文章介绍了把世界连接起来的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类应合理使用互联网,将其益处最大化的观点。
在新知导入环节,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Do you like using the Internet?(2)What effects do you think the Internet has on your life?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与同桌讨论,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新知感知理解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略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绘制思维导图,再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思维导图。然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幅思维导图并进行展示。随后,师生共同讨论,挑选优秀的思维导图(见图2)进行分析,梳理文章结构。该思维导图以文章标题The Internet:a world without frontiers为中心词,其中第一段、第二至四段和第五段为子主题。
图2
在拓展新知环节,由于文本作者呼吁人们合理使用互联网,教师可提问学生:“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使用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接着,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并总结辩论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见图3)。使用互联网有5个优点,分别为“broaden our horizons,exchange information,enrich our life,improve our learning efficiency,download learning materials for free”;有4 个缺点,分别为“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leading to a terrible grade and health,the danger of indulging themselves in net games,plenty of unhealthy information.”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评判使用互联网的利与弊,引导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控制上网时间,使其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鼓励其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图3
在该案例中,整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即新知导入环节、新知感知理解环节和新知拓展环节。在新知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自然引出Internet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知感知理解环节,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逻辑结构。在新知拓展环节,教师组织辩论活动,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总结使用互联网的利弊,最后深化主题,号召其合理使用互联网。
三、使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创新思维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刘道义 2018)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的。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鼓励他们突破思维定式,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以Unit 4 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的Reading部分为例,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重点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的生平经历,以及她在抗击疟疾这一人类历史上十分致命的疾病方面的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探讨了科研成功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文本信息量大,内容翔实,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有利于提升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播放一段与屠呦呦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分享对她的已知信息,如receive a Nobel Prize、well-educated、willing to sacrifice、persistent等,为后续的深入阅读作铺垫,然后要求他们回忆对诺贝尔奖的了解和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发现,引发其阅读兴趣。其次,教师指导学生略读课文,掌握阅读策略,进行整体阅读,并帮助他们梳理屠呦呦生平事迹及提炼青蒿素的时间线,理清文章逻辑结构。再者,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提取文章各部分大意,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梳理文本细节信息,找出屠呦呦面临难题时是如何想办法解决的及她对传统中医的贡献,并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最后,教师设计读后续写活动:“If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an interview with Tu Youyou,you will...”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鼓励其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发散思维,提升创新性思维。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呈现三个问题,为学生提供续写的方向(见图4),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明确续写方向,激发其英语思维能力。在小组展示读后续写作品时,其他学生积极思考、评价,并给出意见和建议,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的想法,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图4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后。例如,在本课例形成框架完整的思维导图并进行示范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绘制对屠呦呦的采访提纲的思维导图,并在下堂课分享。这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拓展学生发挥的空间,提升其思维的创新性。
文本为“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对科学家屠呦呦的介绍,教师以读后续写活动为背景,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发散学生的思维,给出较具体的续写方向,让他们能够写出语言优美、连贯的文章,明白每一项科学研究成果都离不开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结语
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学习借助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学习。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文本为载体,以思维导图为工具,促进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