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口述历史发展社区活力:香港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及启示

2022-06-0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6期
关键词:老者馆藏戏剧

弋 芸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91)

1 引言

口述历史是正式历史(文字书写历史)的补充,是社会记忆的一种鲜活表现形式,可以在社区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许多正式文献中未出现的内容,在口述历史资源中可以发现诸多线索。当前许多研究都在关注图书馆如何建设和搜集口述馆藏,口述馆藏建设的重点多集中在重大事件(如党史、大屠杀)、重点人物(如领导、专家)和特殊族裔群体(如少数民族、老兵),对普通百姓和社区基层群体的关注较少,普通人参与口述历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目前已建成的口述历史资源库利用手段局限于出版图书和视频资料[1],耗费大量人力建设的口述馆藏的后续利用乏人问津。这引申出口述馆藏建设的核心问题:图书馆为什么要建设口述馆藏,怎样能更好地构建口述馆藏库。某种程度上,只有明确了相关馆藏使用的方法和意义,才能激发相关机构建设资源的意愿。本文通过分析香港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借鉴其先进经验,提出了一种建设和利用口述馆藏的有效思路,同时也为图书馆如何设计和开展社区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 香港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介绍

据统计,香港近年来出版的历史研究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口述历史资源[2],香港的口述历史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端,逐渐形成了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和馆藏库。由于殖民时期香港的历史主要围绕总督治下的政治和经济等议题,鲜有华人的基层声音,大量历史印象存留于民众的记忆中,口述历史这种研究手段,逐渐成为记录港人声音和重构历史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3],其中由香港中英剧团举办的香港“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以下简称“戏剧计划”)是基于社区口述历史传承社区文化的成功范例。

2.1 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的发起

近年,香港城市发展急速,面对20世纪末大举改扩建,不少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都面临拆卸重建。新旧交替之际,很多别具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物被湮灭,激发了民众对香港本土文化的认同。建筑不止塑造了香港人日常小区生活的面貌,更是一代港人的集体回忆[4],让本土文化保护成为香港社会的一大议题。随着香港回归前后的主人翁认同感持续增强,港人迫切需要找寻自身定位与文化认同,因此全社会倡导香港本土故事。同时随着香港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38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31.9%[5],绝大多数老者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因此社区活动对于老者康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社区对老者除物质帮助外,如何改善老者的精神生活,使其老有所乐,同时发挥老者的作用,让其老有所为,成为港府和社会关注的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推出了“戏剧计划”。该计划是中英剧团在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的资助下,与邻舍辅导会等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的大型口述历史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回应上述的社会诉求,透过戏剧,让老者身体力行担当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角色,同时达到“老有所为”精神,甚至进一步让年轻观众从故事中加深对老者以及香港历史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培养香港人的爱国情怀,让戏剧成为两代沟通交流的桥梁。

2007年,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成立了隽艺剧社,由中英剧团提供顾问服务[6],剧社2009年度推出的口述历史作品《我们是这样长大的》广受好评。同期的邻舍辅导会在深水埗康龄社区引入带有戏剧元素的康养服务,试验举办老者剧场,在多个社区进行了巡演[7]。2009年,特区政府康文署正式与中英剧团及邻舍辅导会合作开展“戏剧计划”,这一系列活动延续至今,已覆盖深水埗区、观塘区、离岛区、东区、沙田区、中西区和西贡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期望最终香港18区都有属于本区的剧目[8],可以说“戏剧计划”是香港社会给出的一个生动的基于口述历史的社区活动解决方案。“戏剧计划”发展进度如表1所示。

表1 “戏剧计划”发展时间表

2.2 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的具体运作模式及流程

“戏剧计划”由康文署发起资助并提供培训及演出场地,中英剧团负责招募培训演员,邻舍辅导会等公益组织具体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再由剧团编辑加以整理写成剧本,由老者学员在舞台上亲身演绎他们的故事[9]。由于是公益计划,除少数演出门票需收费外,“戏剧计划”的各项活动费用全免。

不同于传统常规的口述历史项目的创建、保管和传播三个阶段的逻辑顺序,香港“戏剧计划”的生命周期遵循的是戏剧创作的逻辑过程,但由于其剧本来源于表演者的口述历史,先招募演员培训再搜集故事后形成剧本,使其融戏剧创作和口述历史为一体,主要由创建和传播两个阶段构成,保管只体现在成书和视频中。“戏剧计划”可分为学员招募期、演艺训练期、剧本汇集期和交流及排演期四个阶段,同时根据后续发展情况增加书籍编撰和延续拓展两个阶段[10],如表2所示。

表2 “戏剧计划”的主要流程

“戏剧计划”第一阶段从观看其他区的口述剧展演开始,而非直接先行招募学员,这样让有意愿参与的老者对“戏剧计划”有更直观和切身的体会,提高了老者的参与热情,而由于项目持续超过一年,保持这种热情对完成项目至关重要。

第二阶段是“戏剧计划”耗时最长、关乎项目最终效果的核心环节。由于是对口述历史的舞台展示,所有的演员都是毫无戏剧表演经验的社区老者,很难同时完成口述者和表演者的双重角色,因此“戏剧计划”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表演功底的培养。中英剧团及其支持的隽艺社在演艺训练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项目通过由中英剧团专业导师在选定地区举办一系列的工作坊,为该区老年学员提供3至5个月戏剧训练,使毫无经验的社区老者完成从“素人”到业余戏剧爱好者的转变[10]。

第三阶段的口述历史的收集工作由邻舍辅导会等公益组织负责。邻舍辅导会的宗旨是“助邻扶老,服务社群”[11],其长期工作在基层社区,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有助于老者敞开心扉分享自身故事。邻舍辅导会在约3个月的时间里搜集老者的亲身经历和珍贵回忆,在剧团专业编剧的帮助下形成剧本。

第四阶段的公开演出,除了戏剧本身,演出会场还设有展览区摆设有日常物品和照片介绍本区的历史。怀旧工作坊摊位让参加者制作怀旧小手作,照相区中设有怀旧道具,让参加者可以重回历史时光,拍照打卡留念,留言区可让居民分享地区的人情味及互相支持,发挥正能量[10]。

第五阶段的书籍编撰期是较晚执行“戏剧计划”的西贡区和中西区新增的阶段,制作及出版社区口述历史书册有利于将“戏剧计划”的成果保存下来,并且利于传播分享。

“戏剧计划”的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方支持,持续深入发展。如观塘区和深水埗区得益于区议会的赞助,能够执行延续计划,从而能开展更多的公开演出。在香港赛马会的资助下,中英剧团启动了跨区的大型“戏剧计划”剧目《狮子山传耆》,为期三年,分为学校巡回、小区演出、公开演出三个阶段,已经完成了70场校园演出和8个社区的演出[12]。

3 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的效益和影响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香港8区都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属于自己的口述历史剧目,其中《深水埗区:留住埗城香》得到了深水埗区议会的支持,邻舍辅导会深水埗康龄剧社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一系列戏剧,已经在全港社区和学校演出超过一百场,反响热烈。《留住埗城香》于2011年获得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举办“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之“十大卓越服务奖”及“卓越服务模式大奖”两个奖项,参与计划的其中9位老者学员获邀参演由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桃姐》,这一系列斐然成绩令“戏剧计划”得以拓展至观塘区和离岛区(大澳)。同时,“戏剧计划”也备受国际肯定,2013年应邀至法国巴黎举行第8届 IDEA(International Drama/ Theater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大会汇报,分享策划及筹办“戏剧计划”的经验,与会者均认为这是一个深具意义和精彩的计划,对内容和形式表示赞赏[10]。

其效益和影响,具体来讲可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群体记忆,传承社区文化。“戏剧计划”透过本区老者的人生回顾和口述历史访问,记录老一辈的生活点滴片段,然后以戏剧演出的方式重现一幕幕弥足珍贵的历史事件。这些构成了新的社区群体记忆,展现了香港独有的社区文化和面貌,同时抢救濒临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港式茶餐厅作为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港英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几乎没有记录,却在口述历史中有生动的故事[13]。

(2)传承艰苦奋斗、彰显老有所为等精神。有学者研究发现,将口述历史应用到教学中,可以推动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传承[14],这在“戏剧计划”中也有体现。例如,一代代的香港居民用自身奋斗的经历塑造了“狮子山精神”:即无论顺境逆境,只要坚持不懈、勤奋拼搏,就会有希望。“戏剧计划”以生活化故事将香港这种坚毅不屈和守望相助的宝贵人文精神利用戏剧承传,为面对逆境的年轻人开拓新思路,激励香港青年在逆境中拼搏,生生不息。

与此同时,“戏剧计划”为老者提供演艺训练的机会和公开演出的舞台,摆脱以往文化活动仅作为观众的被动方式。一方面让老者增加自信和积极投入社会,结交同好朋友,实现“老有所乐”的同时,通过展演不断强化和凝练口述馆藏;另一方面能突显他们充满活力和幽默感的面貌,打破一般人对老者的印象,增加大众欣赏及肯定。而老者在剧场上所分享的珍贵故事与人生睿智,更令年轻观众获益匪浅。

(3)促进代际间沟通和了解。鉴于居家养老是主要养老方式,代际关系是关系老者获得感和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戏剧计划”在社区和学校开展专场演出,透过老者真挚和充满感染力的演绎,引起年轻观众对香港历史和老者成长经历的兴趣,促进代际间的对话和交流,使年轻人能够从戏剧中真真切切地感受老者奋斗历程的艰辛与不易,加深对老者的理解与认同。

4 社区服务视角下的口述馆藏构建策略

从香港“戏剧计划”中,我们可以尝试探索出如何构建社区口述馆藏,如何利用口述馆藏保护和传承社区传统文化,进而为图书馆有效利用口述馆藏、围绕口述历史设计相应的社区活动提供了方向。

4.1 建立基本原则:源于社区,服务社区

社区口述历史在社区的情境中产生,主题围绕社区的事,主体围绕社区的人。社区是社区口述历史项目开展的空间载体和核心,口述馆藏反映了社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变迁。同时,社区口述馆藏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反馈于社区,以多种形式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居民更好地认识本社区的历史变迁,提高居民对社区生活的认同感。

4.2 社区服务视角下口述馆藏的建设要点

基于“源于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口述馆藏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活动。

4.2.1 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共同记忆

我国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特别提到了“乡风文明”,重构传统社区(乡村)的美好记忆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口述历史正是社区文化和价值观的重塑,如“戏剧计划”以社区老者为切入点,以社区历史事件为基础,演绎了一幕幕香港社区文化的精彩记忆。社区口述馆藏建设的目的正是为了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共同记忆,通过社区口述馆藏构建的共同记忆能够保留、巩固社区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序良俗的认同,进而推进社区营造和治理。加深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更是能为培养居民的爱国热情奠定良好基础。

4.2.2 多元主体的协作参与

“戏剧计划”中,除了政府机构和社区居民,我们还看到了公益组织和商业剧团的身影,并且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公益组织不但很好地开展了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同时弥合了社区居民与政府机构及商业剧团之间的缝隙,而专业的剧团带给老者专业的培训和条件。我们甚至在项目流程中极少看到发起方康文署的身影,这种安排充分发挥了各方主体的特长,大家围绕社区活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图书馆在构建社区口述馆藏时也可以联合专业团体和公益组织,发挥这些机构的专业优势,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口述馆藏质量。

4.2.3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自主性

社区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组织一系列具体活动,核心在于调动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自发融入活动,而不是一项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政令和计划安排。社区活动应该不局限于活动,而是打造一种文化,塑造一种人。“戏剧计划”通过生动的戏剧创作演出,能够充分调动社区老者的积极性,同时吸引公益组织加入,让社区居民意识到这些过去的平凡历史片段的价值,表达意愿并自发加入项目。而康文署始终扮演着幕后工作者的角色,提供资金支持和推广工作。

4.3 社区服务视角下口述馆藏的利用

口述馆藏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利用这些馆藏来推进社区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我们探寻多样的口述馆藏利用形式,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

4.3.1 强调多形式的口述资料还原

口述历史将储存于口述者脑海中的记忆还原为现实,口述馆藏的利用本质上就是将口述者记忆还原并保存、传播。除了纪录片和书籍外,口述历史还有其他丰富的形式可以展示给普罗大众。“戏剧计划”是将口述历史还原的优秀案例,由口述人以戏剧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除此之外,展览也是呈现口述馆藏一个很好的方式。如香港开展的《城巿闸志2018》,以店铺铁闸艺术涂鸦的形式展示店铺有关的口述历史[15],新潮的艺术形式更为年轻人所接受,活化了每一家店铺独到的个性与故事,更使店铺所在社区成为网红地,使口述馆藏所承载的香港街巷文化广为传播。在北京大学“未名·辞——北京大学2017届毕业生主题展”中,每件展品和说明词均由毕业学生提供,以口述的形式记录并展出承载着北京大学毕业生私家记忆的“藏品”[16]。这些藏品不仅是对毕业生成长的纪念,同时也体现了对一个群体的记忆。

4.3.2 强调对记忆的多维体验

口述馆藏建设的过程也是重新唤醒记忆的过程。而体验除了告知受众口述历史知识外,还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环境附带着视觉和听觉等其他感官的刺激,令受众得到直接的感受。香港“戏剧计划”,不管是参演戏剧的扮演自己的老者,还是观赏戏剧的老者,都有极强的代入感和共鸣,能在戏剧中重温相同年代的相似经历,唤起对旧时的回忆。除了戏剧体验之外,还有展览与声音的联合体验。英国利物浦博物馆运用“码头声音”装置,观众按下特定按钮就可以听到讲述者对自己在码头的经历的讲述,辅以各种照片和实物展品,让观众沉浸在利物浦旧时繁忙的码头世界里,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讲述者的经历和人物的对话,让观众体会到利物浦这个港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气息[17]。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来创建虚拟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地感受现场氛围。

4.3.3 强调对创建过程的记录

口述历史计划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历史记录的过程,因此图书馆在建设口述馆藏时要特别留心记录口述过程,通过对社区历史的记录和记载,我们又继续在口述历史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社区记忆。如,1998年至1999年间,台湾就举行过大规模的“村史运动”,对后续台湾地区的社区活动形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8]。“村史运动”本身已经构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记录,值得被记录下来。在社区口述馆藏的构建过程中,它号召社区居民积极谋划、主动参与,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共同回忆社区历史的同时又增添了彼此之间新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香港“戏剧计划”的介绍,探讨了社区服务视角下口述馆藏建设的要点及其利用方式。香港“戏剧计划”是一项由政府机构积极组织、专业团体精心策划、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口述馆藏建设活动,扎根社区是其成功的关键,这对我们进行社区口述历史馆藏建设活动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进行社区口述历史馆藏建设时,图书馆应坚持“源于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关注社区相关的人和事,策划多元主体的协作参与,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自主性,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共同记忆。社区口述历史馆藏利用形式多样,能够以不同形式将口述资料还原展示给用户,带给用户视觉、听觉等多维体验,同时又能为社区居民增添彼此之间新的记忆。

社区口述历史活动在丰富馆藏类型的同时,不仅能填补官方史料的不足,也能抢救濒临灭绝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培养居民的爱国情怀。社区口述历史馆藏建设,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老者馆藏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最可爱的老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老者堪当大任
戏剧类
街边老者弈(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