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以三江源区为例
2022-06-09杨建平康韵婕陈虹举贺青山
肖 杰,杨建平,哈 琳,康韵婕,陈虹举,3,贺青山,3
(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2.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4.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封 475004)
0 引言
冰冻圈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厚度且连续分布的负温圈层,其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如储存了丰富的水、能、气资源,承载着特有的物种和文化结构,为全球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特色文化基础[1-2]。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尤其是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冰冻圈各要素几乎都处于冰量持续亏损的状态[3]。冰川快速退缩,多年冻土温度普遍上升,厚度呈减薄趋势,进而引起的诸如冰川、冻土相关灾害和雪灾害有逐渐增加趋势,对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3-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实地考察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并分别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与地区发展提出了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6];其次,近期国家关于“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的提出,也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冰冻圈直接影响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如何提升冰冻圈变化影响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居环境等不同方面或整体上的进步程度?如何将冰冻圈资源优势转变成社会经济效益?如何提升、优化现有的发展模式?如何助力生态环境脆弱区绿色发展,是当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冰冻圈变化影响下的区域发展水平,对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现有发展模式提升、优化,助力生态环境脆弱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甚多。国际上,真正意义上来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高低的是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由巴基斯坦籍经济学家Mahbub ul Haq 和印度籍经济学家Amartya Sen 提出[7-10]。HDI虽考虑了人均GDP、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综合入学率等指标,但每个国家或地区因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测度方法一直在改进和完善,测度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管理等方方面面[8,11-12],测度对象亦经历了从国家到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的演变[13-14]。总之,国际上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研究,呈现多尺度、多要素、多指标综合测度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徐勇设计出了一套以衡量民生质量为导向的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区域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了多面体法综合测度方法及模型,并以中国省、地级市、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区域发展综合测度实证研究[7-8]。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要素趋向多元化,涉及经济[15-17]、农业现代化[18-20]、信息化水平[21]等方面;(2)研究内容涵盖可持续发展[22-24]、绿色发展[25-27]、生态文明[28-31]等内容;(3)研究尺度涉及城市群[26]、省[18,25,28-29]、地级市[22,27]、县[19,21,27]、乡镇级[15]行政单元,甚至是某几级行政单元相结合[8,16];(4)研究方法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多是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了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30-31]、PSR 模型[27-28]、GIS 与空间统计学[16,21,27]等;(5)研究地域上以全国为研究对象[16,18,25-26]的较多,其次是东北地区[17,27]、长江经济带[21]、其他中部地区[15,19]等。综上所述,区域发展水平研究呈现多要素、多层面、多尺度、多方法“百花齐放”的状态,但研究地域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冰冻圈影响下的脆弱地区相关研究鲜见。
三江源区(长江、黄河与澜沧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冰冻圈的核心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32]。冰川、多年冻土、积雪等多要素共存的冰冻圈环境,使三江源区处于冰冻圈变化的负面影响下,社会经济常受到多重冰冻圈渐变风险与极端灾害事件的威胁。因此,文章以三江源区为研究区,采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2008—2017 年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因子分析法剖析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最后基于评价结果为三江源区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三江源区现有发展模式提升、优化,雪灾评估和防灾减灾,助力生态环境脆弱区绿色发展等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三江源区地理位置介于31°39′N~36°12′N,89°45′E~103°39′E,总面积39.7×104km2(图1)。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 000m 以上,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200~550mm;植被类型以高寒草地为主,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畜牧区;冰川、冻土、积雪广布,是我国雪灾多发区和长江、黄河与澜沧江流域的源头汇水区[33]。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图1 三江源区区位与高程
行政区划上三江源区涉及阿坝、甘孜、甘南、昌都、果洛、海西、海南、黄南、玉树9 个地级行政区,共计24县、1镇。据统计(1)此处的统计数据中,不包括唐古拉山镇,原因是青藏高原地区乡镇尺度数据无统计,获取困难。为合理、准确的表述,唐古拉山镇不计入统计,截止2017年末,三江源区GDP增长率为5.5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31.14%;人均GDP 为1.80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420元,相比2008年,二者分别增加了1.03 倍和2.73 倍;近10 年三江源区财政支出中教育投入占比均在14.5%左右,2017 年的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2008年增幅分别达493.5%、124.6%。可以看出,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2 数据与方法
2.1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1 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指标选取应紧扣区域发展水平的概念,结合三江源区高寒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2)全面性和主导性。表征区域发展水平的要素众多,有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治理等,故所选指标既要涵盖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要尽可能全面反映和刻画三江源区这一特定地区特征,同时还要突出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主导因子。
(3)可操作性原则。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不是数字游戏,所选指标不能只注重完美性,还必须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易处理,尽量简单实用。
2.1.2 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原则,结合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参考相关研究[7-8,26]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3 个层面遴选了18 个指标,构建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2 数据来源
冰冻圈数据包括2007—2016 年年尺度的积雪持续日数、积雪覆盖深度数据,二者均来源于中国雪深数据集和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data.cma.cn)。NDVI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分辨率是1km×1km;NPP 数据来源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网站(http://westdc.westgis.ac.cn),分辨率是500m×500m;两种指标数据的时间序列都是2008—2017 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2)因乡镇尺度数据无统计,获取困难,文中唐古拉山镇所用到的经济、社会数据均以无数据处理。后文关于唐古拉山镇的测度结果也以无数据处理来源于2009—2018 年出版的《青海省统计年鉴》《阿坝州统计年鉴》《甘孜州统计年鉴》《昌都市统计年鉴》《甘南州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如行政区地图数据与高程数据,分别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ngcc.cn)和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指标的熵值大小反映了指标提供给决策者信息量的大小,排除了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确定指标的重要程度,即指标权重[34-35]。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在借鉴极大值标准化方法的基础上[34-36],为弥补单一维度下指标统计值标准化缺陷对后期分析结果产生的误差,该文将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下的指标统计值无量纲化处理相结合,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1)(2)中,Xij表示i指标j年份下的标准化值,xij为统计值,x0为基准值,xmax、xmin分别表示为在研究期内,同一指标在所有地区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表示第i个指标,j表示第j年。式中i=1,2,…,24,j=1,2,…,10。
第二步:指标熵值计算公式为:
式(3)中,pij表示第i个区域第j项指标占第j项指标标准化值和的比重;eij表示指标熵值,0≤eij≤1,k=1/lnmn,其中m为评价地区数量,n为年份[34-35]。
第四步:每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4)中,Wij表示指标权重;n表示指标个数。
2.3.2 综合测度计量模型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得分大小来表示,并通过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即得分越高,发展水平越高,相反则越低。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系统层得分计算:Yi=Wi×Xij(5)
式(5)中,Yi为系统层得分;Wi表示指标权重,Xij为标准化值[35]。
第二,目标层得分计算:Si=Qi×Yi(6)
式(6)中,Si为目标层得分;Qi表示系统层权重,Yi为系统层得分[35]。
2.3.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通过降维处理,从原始众多变量中归纳出几个互不相关的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37]。优点是将多个互相关联的因素综合成几个信息互不重叠的因子,保留变量信息的同时减少变量数量,可以用少数几个因子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37],有利于准确提取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
2.4 评价分级
通过计算得出三江源区各个县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介于0.12~0.40,因此,在ArcGIS10.3 软件下,根据自然断裂点法将其分为5级,依次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低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级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变化特征
3.1.1 区域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变化
2008—2017年三江源区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图2),由2008年的0.20增加至2017年的0.29,近10年增长了42.55%,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尽管如此,三江源区整体发展水平得分介于0.20~0.29,数值偏低,表明其发展实力依然偏弱。据统计,2007—2009 年和2011—2014 年,三江源区平均积雪深度与平均积雪累积天数均分别在50cm、115d 以上,三江源区众多地区均不同程度受灾。2008—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量连续3年减少,每年的减少量均在4万头。2012年三江源区发生大面积雪灾,平均积雪深度超过84cm,平均积雪天数达134d,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是继2008 年后最严的一次雪灾;甘德、称多二县发生重度雪灾,泽库、曲麻莱、杂多、河南四县发生中度雪灾,治多、玛多、玉树、达日、久治5 县发生轻度雪灾(3)引自中国天气网青海站(http://qh.weather.com.cn/tqzx/02/1802473.shtml)中的天气资讯:2012年青海省十件天气气候事件;雪灾导致三江源区超过20个县、20万人受灾,年末大牲畜存栏量相比2011 年减少了9.34%,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由此可见,雪灾严重影响了三江源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图2 2008—2017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变化
3.1.2 区域整体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
2008—2017 年三江源区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图3),面积占比总计达42.72%;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区的西部,以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为主;中等发展水平地区面积占比为6.05%,主要分布在玉树县、德格县、班玛县。较高水平和高水平分布区面积占比小,总计仅为28.63%,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源区。总体来看,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即黄河源区综合发展水平>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东部综合发展水平>中部>西部。
图3 2008—2017年三江源区平均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了解近10 年三江源区空间格局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文中从2008 年起始,以3 年为间隔,呈现了不同时段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2008—2017年不同时段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2008 年三江源区主要呈现低质量发展水平状态,低水平和较低水平二者面积占比高达59.35%,集中分布在黄河源区的中部和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大部;中等发展水平地区仅分布在三江源区中南部的江达县;较高水平地区集中分布在黄河源区,面积占比为24.69%,高水平分布区是三江源区东北部的贵南县。2011年三江源区的发展水平与2008年存在一样的状态,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2014年三江源区低水平分布区明显减少,分布区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由2008 年的8 个、47.31%下降至2014 年的2 个、3.45%;中等水平分布区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由2008 年的1 个、1.22%增加至2014 年的6 个、14.32%,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的东部和中部;高水平分布区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由2008年的1个、2.19%增加至2014年的3 个、7.13%,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东部的黄河源区。但整体上仍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低水平和较低水平二者面积占比为50.44%,分布在杂多、江达、曲麻莱等11个县。2017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范围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高水平分布区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达7 个、13.83%,相比较2008 年分布区面积占比增加了11.64%,但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分布区面积占比仍有41.26%,分布在达日、治多、杂多等9个县。
综上所述,2008—2017 年三江源区高与较高综合发展水平分布区范围不断扩展,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但因部分地区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不同,发展速度较缓慢,如甘德、达日等县。究其原因主要是冰冻圈灾害影响所致,近10 年黄河源区雪灾害频发,使甘德、达日2017年年末大牲畜存栏量相比2008年减少了25%;此外,冻土退化使高寒植被生境改变,引发草地退化,进而使人均草地面积减少了20%。可见,冰冻圈变化是三江源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1.3 县域尺度发展水平变化
2008—2017 年三江源区24 个县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正向增长(表3),个别地区的增幅甚至超过了100%,也有个别地区增幅在10%以内,但整体上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分析三江源区县域尺度各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分别以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明显和发展缓慢的代表性地区为例,来进一步说明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明显和发展缓慢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表4、5所示)。
表3 2008—2017年三江源区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与得分方程
对于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明显的地区(表4),具体表现在:(1)经济方面。2008—2017 年称多、若尔盖、阿坝、玉树4 县人均GDP 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增幅均超过130%;尤其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个县的增幅甚至均在210%以上。(2)社会层面。称多、若尔盖、阿坝、玉树4县城镇化率增幅均超过20%,信息通达指数增幅也在80%以上。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一方面与称多、若尔盖、阿坝、玉树4 县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较弱有关,如2008 年称多、若尔盖、阿坝、玉树4 县的人均GDP 均在8 000 元以下,低于同期三江源区的平均水平8 900 元。因此,在外部同等条件下,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发展空间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有关,近10 年,称多、若尔盖、阿坝、玉树4县的人均草地面积和植被覆盖度保持较好,为地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4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明显地区经济与社会系统代表性指标变化对比
而对于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发展缓慢的地区(表5),其主要原因为:(1)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达日、甘德、玛沁3县人均草地面积占有量减少明显,下降幅度均在19%以上,甘德、玛沁2县甚至在近10 年一直低于三江源区的平均水平,草地退化严重。(2)冰冻圈灾害频发,影响严重。2008—2017年达日、甘德、玛沁3县雪灾害发生频次较高,积雪天数在150d以上和积雪深度超过55cm 的年份均超过60%,其中,甘德、达日2 县最为明显,2 指标占研究期百分比甚至都高达90%;尤其2011—2013 年达日、甘德、玛沁3 县因雪灾影响,牛、羊等大牲畜死亡均在2.5 万头以上,甘德县牛、羊等大牲畜死亡数量甚至达15.06 万头,经济损失严重。总之,冰冻圈灾害威胁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作用,是近10 年达日、甘德、玛沁3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表5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发展缓慢地区生态环境系统代表性指标变化对比
3.2 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主控因子分析
3.2.1 主控因子提取
通过在SPSS21.0 软件中检验得到KMO 值>0.5,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Sig 值<0.05,表明指标数据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得出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可知(表6),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56%,说明前4 个因子能够全面地反映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变化的主要信息,并能体现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因此选取前4个因子来解释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所示。
表6 特征值与贡献率
表7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第1个因子中,载荷绝对值较大的是人均GDP(X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和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0)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收入与消费水平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即地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力越旺盛,经济发展水平则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硬实力,越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可以将第1 因子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
第2 个因子中,载荷绝对值较大的是交通运输能力(X16)、社会保障能力(X17)、信息通达指数(X18)指标,反映了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对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冰雪灾害多发且生态环境脆弱的三江源区而言,不论是道路设施的完善、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还是当地居民受教育情况、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都会对三江源区冰雪灾害预警、防范、灾害恢复与重建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第2个因子可以总结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因子。
第3、4 个因子主要解释了积雪持续日数(X1)、积雪深度(X2)指标,反映的是冰冻圈因子对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雪灾害严重程度的影响。对处在平均海拔4 000m以上的三江源区而言,积雪持续时间越长,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无论是对人的生产生活,还是高原动物的生存,危害性都逐渐增大。尤其是当积雪覆盖达到一定深度时,引发的雪灾害极容易影响到人的出行、牲畜活动,情况严重下会直接造成人出行困难,牲畜死亡、房屋毁坏等经济损失,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因此,可将第3、4个因子命名为“冰冻圈”因子。
综上所述,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积雪深度是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
3.2.2 相关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剖析主控因子对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因子和冰冻圈因子中,选取贡献率大且代表性强的人均GDP、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和积雪深度4个指标,分别对其10 年原始值进行均值化处理,然后与2008—2017年三江源区平均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叠加,最后得出了如图5~7所示的可视化图。
图5 2008—2017年三江源区发展水平与人均GDP空间分布
通过3.1.2 区域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可知:2008—2017 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黄河源区高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整体上东部好于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细化到具体的指标人均GDP 而言,一个地区人均GDP 的多少代表了这个地区经济总量的大小,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实力的强弱。由图5 可知,近10 年三江源区平均人均GDP 拥有量与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布局上存在一致性,即人均GDP 拥有量大的地区,其发展水平也高,反之亦然。而三江源区本身属于国家限制性开发区,经济基础弱,加之后天发展受限,经济收入的多少则直接决定了三江源区的经济水平,甚至是三江源区整体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人均GDP大小的差异反映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
三江源区雪灾害多发,多重冰冻圈渐变风险与极端灾害事件的威胁较大,因此,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与信号强度在三江源区雪灾害预警、防范和抢险救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通达指数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三江源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高低。通过与2008—2017 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布局对比发现,黄河源区的信息通达指数明显高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图6),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相似性,表明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信息通达指数就越大,应对雪灾害的能力相对就越强。
图6 2008—2017年三江源区发展水平与信息通达指数空间分布
三江源区是我国冰冻圈的核心地区,冰川、冻土与积雪三大冰冻圈要素共存,使三江源区处于冰冻圈变化的负面影响下,尤其是积雪灾害。图7 显示了2008—2017 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与年平均积雪深度、年平均积雪持续时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发现澜沧江源区、长江源区南部和黄河源区的甘德、达日等县是年平均积雪深度和年平均积雪持续时间的高值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低与较低发展水平的集中分布区;而黄河源区北部、东部地区是年平均积雪深度和年平均积雪持续时间的低值区,同时也是较高发展水平的分布区。可见,三江源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年平均积雪持续时间与近10 年三江源区平均的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呈反向分布,表明越是容易受到极端灾害事件威胁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也较低。需注意的是,黄河源区的玛沁、兴海年平均积雪持续时间较长,但属于较高水平分布区。主要原因是玛沁、兴海平均海拔较高,而且玛沁县是黄河源区冰川集中分布区,气温相对较低,积雪融化期较长。
图7 2008—2017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与积雪深度、积雪持续时间空间分布
4 基于评价结果的三江源区发展对策与建议
目前,三江源区的发展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发展实力偏弱。但三江源区是我国冰雪灾害多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国家限制性开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地区发展的长期工作重点。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多重冰冻圈灾害事件的影响,将严重制约该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保护。立足当地属于限制性开发区实际,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冰冻圈-生态综合保护区,更新牧民传统观念,加大资源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草场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地资源,不断增强草地系统的人工正向干预,如围栏、畜棚、人工草地等[38]。
(2)经济发展。三江源区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结构极为单一,要加快产业转型、解决再就业,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其次是加强各个地区的救灾应急资金储备,为防灾减灾提供后援保障[38]。
(3)社会进步。降低三江源区人口密度,做好牧区人口的适度集聚,不断提高当地受教育水平,尤其是激励当地女性接受教育,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与社会性学习等[38];政府要加大民生投入,尤其是要完善源区内的交通、通信、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4)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灾害预警等机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做好冰冻圈变化影响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和冰冻圈防灾减灾计划,建立奖励制度,鼓励群众自发观测冰冻圈变化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保障[38]。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该文从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遴选指标,构建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近10 年该地区的发展水平,从整体与县域尺度揭示了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变化,剖析了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得到以下结论。
(1)2008—2017 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幅为42.55%,但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仍偏低,实力依然偏弱;个别县发展缓慢,雪灾害频发是影响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2)近10年三江源区仍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面积占比总计达42.72%,整体发展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高质量水平分布区面积占比依然较小,仅为29.99%,呈现黄河源区高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东部好于中、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
(3)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积雪深度是影响三江源区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
5.2 讨论
尽管文中在全面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诸要素基础上,综合评价了近10 年三江源区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影响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众多,该文从三江源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考虑了冰冻圈资源、生态环境,又考虑了社会、经济治理等多方面,但由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政策、体制、人居环境、灾害等未涉及。
(2)目前,已有研究缺乏对年尺度上积雪累积深度、积雪持续时间的致灾标准进行细化,该文虽然对积雪累积深度、积雪持续时间在年尺度上的基准值进行了界定,但划分依据较简单,后期还需进一步精确细化。
(3)三江源区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各地区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指标只能用其他含义相似的指标代替。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需加大实地调查,文献搜集、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多元化弥补数据缺乏的不足,以便研究结果能动态、准确、科学地反映三江源区发展程度,为现有发展模式提升、优化,雪灾评估和防灾减灾,助力生态环境脆弱区绿色发展等方面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