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急性发作期肺经伏热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2022-06-09王亚琴唐李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5期
关键词:鼻部证候穴位

王亚琴 唐李梅 葛 灏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变应性鼻炎(AR)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也称为过敏性鼻炎,为机体接触变应原(花粉、粉尘螨以及真菌变应原等)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当前我国AR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以往关于AR的研究多集中于辅助性T细胞(Th)1/Th2学说,近年来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35等与AR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2]。西医治疗AR主要以用药、免疫治疗以及远离过敏原等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反复发作。自血穴位注射疗法也称经络注血疗法,指的是一种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后即刻注入特定穴位疾病的方法,当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顽固性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性口疮等难治性疾病治疗[3]。本研究将其应用于AR患儿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试图从Treg/Th17细胞平衡学说探讨其发病机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4]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辨证属于肺经伏热证,主症:发作性鼻痒,鼻塞,流清涕或黏稠涕,喷嚏频频,嗅觉减退,鼻黏膜偏红,鼻甲肿胀;次症:可伴有咽痒、咽红、口干烦热、咳嗽、鼻衄以及咽红;舌脉: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2)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分型,处于急性发作期;年龄20~70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为阳性;受试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合并化脓性鼻窦炎和鼻炎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和晕针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者;合并心、脑、肝、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察者。

1.2 临床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南通市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AR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0~68岁,平均(38.37±7.59)岁;鼻炎病程平均(2.15±0.43)年,本次急性发作1~7 d;病情分级:27例为轻度,14例为中度,5例为重度。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1~66岁,平均(37.61±8.30)岁;鼻炎病程平均(2.21±0.47)年,本次急性发作1~6 d;病情分级:29例为轻度,11例为中度,6例为重度。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20190621。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8,规格:8.8 mg/片)1片,每日1次;布地奈德鼻喷雾剂(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J20180023,规格:64 μg/喷),每侧鼻孔各1喷,每日1次,疗程14 d。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血疗法。取穴肺俞(双)、风门(双)、鱼际、合谷、曲池;局部常规消毒,采用5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患者肘静脉血2 mL;消毒穴位,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穴位,待患者局部得气(有酸、麻、胀、痛等感觉),回抽无血后推入血液,每穴分别注入约0.5 mL。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片刻,操作过程中注意严格消毒。每3 d注射1次,共治疗5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记录治疗前后的主要证候积分,包括鼻塞、鼻痒、流涕、喷嚏以及鼻腔体征评分,根据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进行计分,分数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2)记录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和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QLQ)[7]评分。鼻部VAS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症状和疼痛越严重;RQLQ评分包括非鼻/眼症状、日常生活、睡眠、行为问题、鼻部症状、情感、眼部症状,共28个条目,每条目0~6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受AR影响越大。3)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辅助性T细胞17(Th17)、白细胞介素(IL)-12、IL-17、IL-3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Treg/Th17细胞百分比。

1.5 疗效标准[8]显效: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6%以上;有效:症状及体征缓解,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5%~66%;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疗效用“%”表示,用χ2检验;两组证候积分、VAS评分、RQLQ评分以及生化指标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优于对照组的80.4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见表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相当(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鼻腔体征及总积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6)对照组(n=46)总积分15.83±3.22 4.31±1.29*△16.01±3.36 6.21±1.4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鼻塞4.34±0.78 0.70±0.18*△4.47±0.84 1.35±0.31*鼻痒3.21±0.56 0.56±0.20*△3.32±0.60 0.88±0.23*流涕4.51±0.87 0.82±0.20*△4.43±0.92 1.41±0.31*喷嚏3.15±0.51 0.56±0.13*△3.20±0.54 0.91±0.28*鼻腔体征3.74±0.64 0.66±0.19*△3.80±0.68 0.89±0.22*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鼻部不适VAS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鼻部不适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下同。

治疗后1.05±0.27*△1.45±0.3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46 46治疗前6.31±1.24 6.37±1.36

2.4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的非鼻/眼症状、日常生活、睡眠、行为问题、鼻部症状、情感、眼部症状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非鼻/眼症状、日常生活、睡眠、行为问题、鼻部症状、情感、眼部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n=46)对照组(n=46)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非鼻/眼症状13.33±3.21 5.32±1.26*△14.10±3.38 8.75±2.19*日常生活2.32±0.58 0.85±0.24*△2.40±0.63 1.36±0.37*睡眠8.15±2.28 2.11±0.53*△8.58±2.61 4.23±1.10*行为问题9.46±2.40 4.13±1.07*△10.06±2.52 6.24±1.39*鼻部症状13.15±3.24 4.24±1.03*△12.97±3.35 7.14±1.58*情感11.16±2.73 3.10±0.85*△10.87±2.68 5.10±1.41*眼部症状2.22±0.56 0.78±0.25*△2.31±0.52 1.24±0.28*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见表5。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清指标表达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IL-12、IL-35以及TGF-β1表达均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IgE、Th17百分比、IL-17以及TNF-α水平均显著减少(P<0.05),且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6)对照组(n=46)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gE(U/mL)463.52±61.45 268.91±38.76*△471.74±65.80 318.19±43.66*Th17(%)3.13±0.68 1.15±0.26*△3.20±0.71 1.56±0.28*IL-12(ng/mL)1.73±0.48 2.68±0.62*△1.70±0.45 2.22±0.53*IL-17(ng/L)417.23±56.87 221.10±32.61*△423.81±64.16 286.92±37.06*IL-35(ng/L)51.28±8.19 68.73±10.33*△50.73±9.18 60.91±9.96*TGF-β1(ng/L)23.13±5.76 43.13±8.91*△24.61±6.37 34.61±7.05*TNF-α(ng/L)4.71±1.61 2.12±0.55*△4.80±1.65 3.15±0.64*

3 讨论

在中医中,将AR归属于“鼻鼽”范畴。“鼻鼽”首见于《素问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孙洛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中医认为AR主要由脏腑虚损、禀赋不足和外感六邪引起,肺经伏热为AR常见类型,肺经素有伏热,后又感风热之邪,邪热聚集不散,循经而上犯鼻窍,则引发喷嚏、流涕及鼻痒等症状;邪热上炎伤津,则可导致咳嗽、口干、口苦以及鼻干气燥热等症状,若血热妄行,可造成鼻腔出血,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清宣肺气、通利鼻窍为法[9]。

自血疗法治疗疾病最早记录见于《本草纲目》中,记载“气味咸、平,有毒,主治赢病人皮肉干枯,身上数片起,又狂犬咬,寒热欲发者,并刺血热饮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靳瑞经改善,开创了一种集放血、穴位注射、针刺3种方法为一体的创新疗法[10]。自身血液注射后存留在穴位处,使针感时间延长,可增强和延续穴位的治疗作用,调节经络系统,同时血液逐渐吸收产生的脱敏作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紊乱,降低机体的敏感性[11]。自血疗法也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可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体液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具有时间短、疗效持续等优点,可达到标本兼治目的[12]。

本研究中,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血疗法治疗AR,选取肺俞(双)、风门(双)、鱼际、合谷、曲池穴。肺俞和风门均为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为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可宣通肺气、益气固表,用于治疗伤风咳嗽、头痛发热;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有清肺泄热、利咽止痛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刺激该穴位既可以通经活经、镇静止痛,又可以清热解表;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13]。选取以上穴位进行自血疗法,可起到宣通鼻窍、清肺泄热、活血祛风之效。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鼻腔体征评分、总积分、鼻部不适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自血疗法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鼻部不适感,这与既往研究[14]相符。AR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鼻部不适状态,鼻塞、鼻痒等症状可影响睡眠,降低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自血疗法治疗后,RQLQ评分(非鼻/眼症状、日常生活、睡眠、行为问题、鼻部症状、情感、眼部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提示自血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认为,AR存在Th1/Th2失衡状况[15],IL-12为Th1细胞免疫应答的决定因素,对Th1类细胞因子如IFN-γ的产生有刺激作用,同时对Th2类因子(IL-4、IL-13等)有抑制作用,可抑制Th2型应答反应[16]。抗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为IL-12的减少或缺失导致Th2优势免疫反应,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凝集均可阻止,并且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可从各个环节发挥调解AR发病的作用[17]。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AR患者不仅存在Th1/Th2细胞失衡,还涉及Treg与Th17细胞失衡[18]。IL-35可以通过对T细胞反应性和炎症细胞反应性的抑制,减少炎症类因子的释放,从而起到减轻AR症状,调解Treg/Th17细胞平衡的作用,若IL-35在血清中低表达,可能会引发抑制Treg细胞的增殖,导致Th17细胞功能亢进及血清中大量IL-17的释放,从而最终引发Treg/Thl7细胞失衡[19-20],这可能是AR发生的重要机制和可供未来研究的治疗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2、IL-35以及TGF-β1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gE、Th17百分比、IL-17以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提示自血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Th1/Th2和Treg/Th17细胞失衡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发作的肺经伏热型AR患者,在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自血疗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35和上调IL-12水平有关。

猜你喜欢

鼻部证候穴位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面部形态特征及美学标准的研究进展
常挖鼻孔招来感染
常见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