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赶考”命题的多维审视

2022-06-09刘晓川

山东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赶考命题时代

刘晓川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进京赶考”,是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一个通俗用语,通常是指学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1949年3月,在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之际,毛泽东深刻指出:“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以此为标志,在党的历史上正式提出了“赶考”的思想命题,“进京赶考”实现了由传统文化语境向政党政治语境的创新性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赋予了“赶考”以新时代的政治寓意和思想内涵。从提出“进京赶考”到强调“‘赶考’远未结束”表明,在中共党史上,“赶考”既是一个特有的政治词汇,同时也作为一种实践品格和精神特质贯穿于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因此,中国共产党“赶考”命题理应成为被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客观必要: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将“赶考”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创造性地应用于政党政治语境,赋予“赶考”以“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政治意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阐释

一般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关于执政党“赶考”的思想命题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从明确提出“进京赶考”的视角来看,的确如此。但事实上,在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之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文本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相关论述。例如,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永葆执政地位,就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取代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爷们。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中同样提出,工人阶级要使新政权得以巩固,一方面要彻底打碎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要明确规定“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早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领导创立无产阶级政权之初,就具备了对无产阶级执政党永葆执政地位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与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专制政权“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不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角色定位是“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这在政治意涵上与我们党后来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等高度契合。

1921年,列宁在《关于粮食税的报告的总结发言》中明确提出了“升级考试”的思想命题。他提出:“如果拿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同高等学校的四年课程相比较,那么我们的情况就是:我们正在参加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升级考试”,虽然还没有考完,但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是会考及格的”。《关于粮食税的报告的总结发言》是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一组讲话的一部分,而此次大会是在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艰难时期召开的。列宁把俄共(布)能否渡过难关比作“升级考试”,蕴含了他对俄共(布)能否永葆执政地位的深切忧思。这在语境背景上与我们党后来提出的“进京赶考”高度契合。与此同时,列宁关于“升级考试”“考及格”等论述从政治寓意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命题的原始表达。

(二)历史背景:“赶考”命题的提出条件

任何理论命题和思想观点的提出都源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与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和时代背景密切相连。

“赶考”命题的提出,源于我们党对“陈嘉庚之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和延安窑洞对话的现实思考。1940年3月和5月,著名爱国企业家陈嘉庚率团回国分别考察慰问战时“陪都”重庆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延安。在重庆考察慰问期间,国民党当局的奢淫腐化、挥霍无度引发了陈嘉庚等爱国华侨的反感。当陈嘉庚到访延安时发现,与重庆满街乞丐不同,虽然人们吃穿不是很好,但人人有活干,精神好、治安好;与重庆到处是官兵不一样,在延安几天见不到军队;与重庆官员官僚主义浓厚不同,延安始终保持干群一致,官兵一致。国共两党现状的鲜明对比使陈嘉庚产生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共产党人具有艰苦朴素、积极进取的精神作风是否因为“陕北地贫”、地方非广,有一天“共党若握着东南富庶市场”,不知还能否兴利除弊,保持“为人民造福如延安之精神乎”?1944年,为了批驳国民党当局《中国之命运》的反动宣传,以史鉴今,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从明王朝灭亡、李自成退败北京城、国民党当时的现状三个角度论述了统治者因消极腐化、脱离群众而导致政权衰败的问题。1945年7月,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人从重庆飞抵延安进行考察。当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问及黄炎培考察感想时,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无论是一人、一家,还是一地方、一国家,很多“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就时代语境而言,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然不局限于当时的中国革命,而是更多指向我们党领导革命胜利后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问题。这就从现实之问的维度构成了提出“赶考”命题的内在动因。

“赶考”命题的提出,源于我们党工作重心的新变化。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促进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国民党反动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党领导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已经是“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这一革命形势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新变化。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对于长期领导革命战争的共产党人而言,这一新变化意味着必须兼顾城乡工作,能否顺利承担并完成这一新任务本身就是一场长期“考试”。对此,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那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就不能维持政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是对新任务新考验的高度提炼和生动比拟。这就从崭新考验的维度构成了提出“赶考”命题的外在要求。

二、目标指向:跳出历史周期率

在现代政党政治视域下,历史周期率是指由于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弱化而丧失执政地位,进而导致亡党亡国的现象。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赶考”命题,最根本的目标指向在于通过“赶考”隐喻来阐发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

(一)对我国古代治乱历史的深刻借鉴

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复着一个令人厌倦的故事,开国英雄开创一个盛世,“然后长期衰落,最后总崩溃”。自秦王朝实现“大一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中国古代王朝不断循环着费正清所描述的“开创—兴旺—鼎盛—衰落—灭亡”的规律性现象。夏殷两朝,兴盛于初建,后都因统治阶级荒淫无道而走向衰败。夏殷之后的周王朝推行德治礼治,得以中兴,但到了西周后期,礼乐失序,进入战国争雄的乱世。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之后,大修阿房宫,民怨沸腾,传二世就告覆亡。汉初休养生息,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盛世之后的奢靡之风,外戚与宦官争权,义军烽起,最终导致了社会的空前瓦解。汉后兴隋,隋炀帝继位后,尚能奋发有为,但转而也走向荒淫无道,最终命丧江都。之后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都没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以史为鉴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优良传统,我们党深知,在我国历史上,无论农民领袖领导建立的政权,还是封建王朝的循环更替,都是由开国时期的励精图治逐渐走向无力回天的衰亡。“赶考”命题立足我国几千年政权更迭的历史教训,以深邃的历史思维聚焦党领导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

(二)对经久而衰政治现象的深切思考

美国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阐释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在艰苦创业阶段几乎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廉洁高效、勠力同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但是一旦有足够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和长时间的环境好转,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出现精神懈怠、故步自封、背离初衷的现象,并使国家各项体制、政策逐渐沦为特殊利益集团谋求私利的工具,最终导致国家政权走向衰落。对此,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的相关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领导推翻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随着执政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渐由先进的革命阶级堕化为剥削阶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权难以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必然陷入历史周期率。

同过去一切剥削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具有独特的先进性和革命性,无产阶级政权具有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独特优势和内在条件,不存在陷入历史周期率的必然性。但是,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的历史逻辑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权仍然存在陷入历史周期率的可能性。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包含了对革命胜利后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深刻忧思。一方面,获得和维护执政地位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状态,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在全国执政后如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永葆青春活力,是我们党面对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历史周期率,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要管党的政治自觉。

(三)对人心向背规律的清醒认识

任何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历史周期率交替演变的逻辑根源在于革命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所衍生出来的人民背离性,即国家权力与人民意志相脱节、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相背离。对此,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这一实践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利益”。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心向背的决定作用,并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着深刻认识。因此,他们在执政之初往往能够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些暂时性的“民本”“仁政”等举措用以改善民生。但随着政权的稳固和执政时间的推移,封建统治者逐渐脱离人民群众,并不断加大剥削力度,最终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官逼民反的局面。这一方面说明,封建政权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既不可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另一方面说明,人心向背蕴含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于任何政权而言,如果凌驾于人民之上、脱离群众,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党群关系有着深刻认识,并把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党是为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人“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植根于人民之中,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至少从三个维度阐明了坚持党的宗旨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性意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既是我们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我们党维护和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根植于人民,根基和血脉都在人民,人民的支持是我们党维护和巩固“赶考”资格最牢固的根基。“赶考”命题的核心之意在于确立和标定凝聚人民之心、切合人民之愿的标尺,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第二,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来不是由党自身来评判,而是由人民来评判。“赶考”命题的评判导向在于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党一切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第三,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赶考”命题的实践指向在于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坚持科学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取信于民。

三、精神特质: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色

“赶考”命题的提出,既与党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也与党的红色基因密不可分,蕴含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精神特质。

(一)体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古今中外执政者应对各种风险考验、跳出历史周期率应有的基本素质。在民主革命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取得了“赶考”资格。面对从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党能否继续保持先进性和革命性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以“赶考”自比,蕴含着在胜利面前保持高度警醒的忧患意识。

“赶考”命题体现了对“本领恐慌”之忧。在党的中心任务即将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能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我们党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指出,对于即将开始的建设事业,我们党还是“门外汉”,如果不能很快很好地学会生产工作,“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要失败。为此,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着眼于恢复发展城市的生产事业,用极大努力学习如何管理和建设城市。

“赶考”命题体现了对党员干部作风之忧。我们党的先进属性决定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革命胜利后仍然具有革命年代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面对革命时期艰苦卓绝环境与革命胜利后相对和平安宁环境形成的鲜明对比,一些党员干部认为革命成功后可以追求享受了;一些投机分子容易借机钻入党组织,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党深入思考的重大风险考验。对此,刘少奇早在1948年就曾指出,有的人担心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奋斗,取得政权后会在一些人身上出现“腐化、官僚化,不思进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毛泽东在1949年进一步指出,由于革命的不断胜利,党内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等情绪可能生长;一些人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却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深切忧思,我们党用人们所熟悉的“进京赶考”来阐释防止和警惕各种错误思想作风滋长、侵蚀的重要性,从思想上为建设新政权做好准备。

“赶考”命题体现了对国内外环境之忧。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既面临内忧,也面临外患。从国内形势看,国民党溃逃时遗留在大陆的特务及正规军同当地恶霸势力相互勾结,与即将建立的人民政权相对抗,严重威胁我们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另外,我们党即将领导建立的是一个百业待兴的新中国,面临一系列重大难题。从国际形势看,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对我们党即将领导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敌视态度,继续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活动。

(二)蕴含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赶考”是指考生赶赴某地参加考试,蕴含了鲜明的动态感和时代感。我们党把即将开启的执政实践比作“赶考”,具有接续推进和引领时代之意,生动呈现了我们党铸就辉煌、开创未来的奋斗姿态。

“赶考”命题紧跟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关键要看其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对不同时代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作出与时俱进的回答。面对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之问,“赶考”命题坚持以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新方位,强调永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本色,体现出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面对能否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人民之问,“赶考”命题把我们党定位为“考生”和人民公仆,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发展。面对能否交出优异答卷的实践之问,“赶考”命题突出问题导向,把廉政勤政、永不懈怠作为精神内核,以“赶”的紧迫感突显与时俱进,以“考”的使命感突显积极进取,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体现出马克思政党的实践品格。

“赶考”命题体现加强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对于任何考生而言,要实现考试及格,都离不开丰富的理论储备和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党要永葆执政地位和“考生”资格,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赶考”命题以其鲜明的动态性和时代感赋予了理论创新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一方面,“赶考”命题从点与面的结合上突出顶层设计与具体创新相统一。“赶考”既包含了解答具体考题的“点”之内涵,也包含了实现宏伟之志和战略目标的“面”之内蕴。因此,在理论创新视域下,“赶考”命题既蕴含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顶层设计,又蕴含了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大势,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要求。另一方面,“赶考”命题从内与外的结合上突出思想深化与理论转化相统一。“赶考”既包含了打铁硬身的内在提升之意,也包含了应对风险考验的能力转化之意。因此,在理论创新视域下,“赶考”命题既蕴含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基本原则,又蕴含了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党员干部具体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展现敢于应考的自信底气

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的同时,还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考个好成绩”,这其中所彰显的是敢于应考、直面挑战、勇于担当的自信和底气。

“赶考”的自信和底气体现在“两个善于”。面对即将到来的“赶考”之路,我们党提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两个善于”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 “善于”。“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既是对我们党二十八年奋斗历程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我们党善于领导人民开展民主革命、开启建设无产阶级政权新征程的生动诠释。“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我们党在“进京赶考”前夕向全党发出的动员令,旨在要求党员干部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学习和掌握领导工人和组织工会的能力、管理工商业的能力、调剂城乡关系的能力等。“两个善于”彰显了我们党在“进京赶考”前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赶考”的自信和底气体现在“两个敢于”。从政党精神特质的角度来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指党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及内在潜力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这是我们党能够获得“赶考”资格,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密码。行百里者半九十。相对于我们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而言,“进京赶考”前夕意味着我们党正处于“行九十”的关键期。我们党提出“赶考”命题,一方面昭示了我们党要以“考生”应对“考题”的果敢姿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困难挑战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昭示了我们党以“考生”交出优异“答卷”的心态坚持过程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革命斗志。

四、时代意涵:赶考远未结束

与传统文化视域中的“赶考”不同,我们党面临的“赶考”是一场只有开场、没有终场的无限之考。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历史成就已经证明,我们党的阶段性“赶考”是成功的,但历史性“赶考”仍在继续。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面对的风险考验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对比“赶考”之初与现在,我们党面对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面临的风险考验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赶考”任重道远。

(一)“场域”站位更高

任何考试都是在特定场域中进行的。党执政实践的历时性和接续性特征决定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赶考”是在不同场域中进行的。与过去的“赶考”相比,我们党正在参加的“赶考”站位更高了。

从时代方位看,党的“赶考”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注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方位。新时代,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既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也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一时代方位既昭示了“赶考”的历史继承性,也指出了“赶考”的未来指向,标志着党面临的“赶考”站到了一个更高层级的时代场域之中。这一时代方位要求我们党进一步牢记自己“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不断彰显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从远景目标看,党的“赶考”着眼新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远景规划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意味着我们党在 “赶考”新征程中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各领域文明的全面提升,推动我国各方面实力的大幅度跃升,推动全体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考题”难度更大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的“赶考”实践既面临前所有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考题”难度不断增加。

从党自身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上持续用力,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为新时代永葆“赶考”资格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依然严峻复杂,影响和弱化党的执政地位的潜在因素依然长期存在。如何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和广度,净化政治生态,有效实现自我革命,克服新的“本领恐慌”,仍然是我们党面对的重大课题。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两个没有变”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和最基本国情,我们党仍然面对诸多新课题。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发展攻坚期,各种深层次问题进一步突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诉求多元化、思想认识多元化、精神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构成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安全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都是我们党面对的时代“考题”。

从国际层面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国相互依存、互联互动程度进一步增强,为我们党维护和巩固执政地位提供了难得机遇。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宗教冲突、跨国犯罪、民粹主义等传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经济循环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逆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推行单边主义,致使一系列国际经贸摩擦频发。西方敌对势力以更加多样的方式、更加隐蔽的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壮大。在带领中国谋求积极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定位好中国角色,更好地处理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关系、竞争与合作关系,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我们党面对的国际“考题”。

(三)“考官”要求更严

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能否在执政实践中永葆“赶考”资格,关键要看能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新时代背景下“赶考”远未结束,表明人民群众期待和需求不断提高,“阅卷”标准更严。

人是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复合型存在,其需要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发展的。恩格斯提出的需要上升规律认为,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不断上升的层次。二者认为,不管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满足方式上看,人们的需要呈现出循序渐进的上升趋势,较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期待和需求是不同的。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反映了我国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内涵的新发展和需要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目标,“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较于过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的一元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呈现出更多的个体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等特征。从量的扩延来看,“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意味着人们对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了,而且涉及的领域范围更广了,既有物质生活、生存环境的维度,也有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维度。从质的提高来看,“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蕴涵的是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高水平医疗服务、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诉求,是一种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从“量足”转向“质优”的需要。这其中所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赶考”能力和“答题”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五、现实启迪:打铁必须自身硬

考试要取得好成绩,关键是考生自身能力过硬、本领高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踏上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赶考”之路,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牢记初心使命,答好理想信念之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新时代共产党人“赶考”的精神之魂。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不断推进“赶考”实践的最大底气。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论”为方法引领,以“人民幸福论”为价值指向,想问题、办事情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置于党的一切工作的制高点;以党性服务人民性,以人民性巩固和维护党性,“始终不忘权为民所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和捍卫真理。坚定理想信念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为基础。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就是不断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转化为价值认同,由价值认同转化为心理认同,进而由心理认同转化为信念信仰的过程。牢记初心使命,答好理想信念之考,既要善于认识和掌握科学理论,又要主动信仰和捍卫真理,既要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结合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真理力量和强大生命力,结合党百年奋斗的丰富经验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和世界的。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红色基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密码,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二者蕴藏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承载着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立场。牢记初心使命,答好理想信念之考,要善于挖掘红色资源,汲取红色力量,弘扬优良传统,永葆革命到底的精气神。

(二)增强政治统领,答好举旗定向之考

“‘讲政治’是政党的基本职能。”对于任何政党而言,要肩负自身承载的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政治属性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属性,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我们党最懂政治,最讲政治,善于遵循政治规律。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要不断增强政治统领,在举旗定向上始终站稳政治立场。

筑牢“两个维护”的政治定力。“两个维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本质和组织优势,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和首要任务。做到“两个维护”,最根本的是要对党忠诚,自觉同党在新时代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要求新部署对表对标,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的事业。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构建拒腐防变的纪律规矩防线是永葆“赶考”资格的应然要求。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并完善了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党员干部不能触碰的红线和底线。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要持续强化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刚性约束,用惩戒的震慑促使党员干部将各项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戒,行为有责。

牢牢把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时代课题。党内政治生态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检验标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凝聚着政治发展的内在驱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要弘扬忠诚正派的政治道德,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时代性,把讲政治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不断提高从政治上谋划、推动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章和党内制度条例的约束力,提高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约束的主动性;应时代之变,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与时俱进。

(三)提高执政能力,答好本领恐慌之考

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胜任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所需要的各种本领和主观条件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各级党员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要立足抓什么、如何抓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本领恐慌与能力提升的辩证统一中积极适应时代之需,突出提高执政能力路径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要在提高“四自能力”上下功夫。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我们党内在执政能力的有机整体。坚持以自我净化为基础,以刮骨疗毒的意志自觉清除影响党的纯洁性的变质因素,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坚持以自我完善为关键,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错误,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以自我革新为动力,既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自我提高为根本,直面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注重强化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重点抓好“关键少数”,在提高政治“三力”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要在增强“八个本领”上求实效。增强“八个本领”体现了新时代“赶考”对党的外在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增强学习本领为前提,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统一,向书本学习与向群众学习相结合,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以增强政治领导本领为核心,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领导本领对于巩固党的“赶考”资格的重要意义,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以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为驱动,深化认识、把握规律,科学协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顺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以增强科学发展本领为标准,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路径,主动破解发展难题。以增强依法执政本领为保障,积极适应我国现代政治文明新要求,创新法治思维、树立法治意识、优化法治方式,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以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为旨归,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党与人民群众有机联动。以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为表征,弘扬“钉钉子”精神,积极营造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树立实干兴邦的优良作风。以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为重点,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善于发现和防范风险,又要敢于面对风险,不断增强勇于“赶考”、积极“应考”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赶考命题时代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e时代
e时代
律师“赶考”法官
e时代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