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区域认知高考试题 图像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2022-06-09朱华芸
【摘要】本文对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涉及的图像进行统计及分析,推导出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的呈现特点和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教师可从图像对比、图像训练以及情境材料等3个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 高考试题 图像分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134-04
区域性是地理学重要的特征之一,从区域视角出发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是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图像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区域认知高考试题的界定
目前,对高考地理核心素养试题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很多试题并不是只涉及个别地理核心素养,更多是综合体现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通常来说,在试题题干或答案中涉及体现区域认知内涵的试题,均可界定为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者方法来思考并分析的试题,便属于区域认知高考试题。
如2015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第7题:
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如图1所示。
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本题是基于区域认知要素之一的区域位置进行设问,解答突破点是联系气温天数与海冰厚度的关系进行判断。首先,从图形看,平均气温≤-4℃的天数越长,海冰厚度越厚,因为丙和丁两地的平均气温≤-4℃天数是0到20天,所以可先排除丙和丁,即C和D选项。其次,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靠近陆地的地方气温变化更快——此时正值冬季,靠近陆地的地方温度较低,海冰厚度也就越大,所以本题选B。结合试题设问的角度和区域认知构成要素分析可知,此题要求学生能够依据试题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区域位置,所以可界定为区域认知高考试题。
二、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图像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多要求结合各种情境材料进行分析,情境材料往往借助文字材料、地理图像以及表格等形式呈现。根据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试题来看,试题材料呈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纯文字类、图文类、表格类。根据地理图像的呈现情况来看,主要考查的地理图像有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剖面图、统计图和示意图几类。现将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材料呈现情况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
根据表1的数据可知:
近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中区域认知试题材料丰富,对纯文字和图像类型的试题均有涉及。在图像类型中,涵盖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剖面图、统计图和示意图,但呈现最多的是区域图,其中Ⅰ、Ⅲ、Ⅲ卷中区域地图涉及频数总和分别为13次、15次、10次,说明区域认知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同时,纯文字材料的试题呈现形式也不少,更多考查的是学生对情境材料的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以上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纯文字材料试题呈现总频数分别为5次、7次、6次。同时,只有Ⅱ卷中出现了两次表格类的试题,Ⅰ、Ⅲ卷中均没有出现表格,说明表格在试题材料中存在不多。
此外,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材料呈现形式侧重点不同,其中全国Ⅰ卷中更多以区域图的形式呈现试题,其次是统计图;全国Ⅱ卷中呈现最多的是区域图,其次是等值线图和示意图;全国Ⅲ卷中呈现最多的是区域图,其次是等值线图。
在统计地理图像过程中笔者发现,区域认知高考试题的地理图像并不只包含一种图像,往往是多要素的叠加或者组合,通常以叠加图和组合图的形式呈现,如区域图通常会叠加等值线图、区域图进行综合分析。现将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地理图像组成分布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第一,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的地理图像多由单一图像组成,全国Ⅰ卷单一图涉及次数呈上升趋势,全国Ⅱ卷单一图涉及次数呈下降趋势,全国Ⅲ卷单一图涉及次数变化不明显,相较于同一年份的全国Ⅰ、Ⅱ卷,涉及次数偏少。第二,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卷和全国Ⅲ卷中使用区域图进行考查的总次数差别较大,以上全国Ⅰ、Ⅱ卷中,区域图考查总数分别是19幅、17幅,而全国Ⅲ卷中区域图总数只有9幅。第三,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卷中采用叠加图像比较少,均只有两幅,而全国Ⅲ卷叠加图有6幅,可见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疊加图使用差别较大。第四,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采用组合图的次数均不多。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叠加图像考查情况统计如下页表3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叠加图像均由区域图和等值线图两种图像叠加而成,相较于选择题考查次数,叠加区域图和等值线图往往出现在必考题中的非选择题,说明区域认知高考试题重视学生对叠加图像的分析。
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组合图像考查情况统计如下页表4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组合图像呈现最多的是区域地图和其他类型图像组合,组合图数多为两两组合,仅在2015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中出现了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的组合;必考题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出现组合图次数差别不大,说明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比较重视学生对组合图的理解。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知: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对区域认知试题一直都有涉及,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区域认知试题材料呈现形式多样,涉及尺度范围较广,比较重视小尺度区域的分析,突出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试题呈现不同的水平。
三、基于图像分析的教学策略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承载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根据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高考地理试题材料呈现形式统计发现,以纯文字和表格的方式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试题比较少,多数试题是以不同形式的地图呈现,通过图表形式组成多样化内容,且不局限于单一图表,而是经常出现组合图、叠加图,其中叠加图又以区域图与等值线图出现最多,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图像对比、图像训练以及情境材料等3个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图像对比,掌握图像信息
地图是地理学信息的载体。不同的区域需要结合相应的图像,才能更好地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才能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正确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的区域涵盖的地理信息不同,教师可采取对比不同区域的区域图、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等高线图等图像,加强学生对不同区域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图像中隐含的信息。例如复习日本和美国的相关知识时,首先可以借助区域图让学生感知日本和美国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情况;其次可借助地形图、气温降水图、植被景观图等图像掌握地形、气候、植被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日本和美国自然地理特征的认识;最后可以通过产业统计图、产值变化图等,把握日本和美国的人文地理特征。
除此之外,掌握图像信息还可以通过“3W+H”模式展开:第一个“W”代表的是“where”,即区域位置,了解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绝对位置;第二个“W”代表的是“what”,即是什么或者有什么,掌握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人文地理特征;第三个“W”代表的是“why”,即为什么这些区域会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区域联系和差异比较能力;而“H”代表的是“how”,即区域如何发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评价分析区域发展条件,为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二)丰富图像训练,加强图像解读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承载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根据近年对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高考地理试题材料呈现形式情况统计发现,区域认知试题多以不同形式的图像呈现,并且图像类型丰富。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要注重结合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增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能力。例如在复习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地图,帮助学生掌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同时结合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和地形图,大致识别三大自然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
随着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地图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灵活。例如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第37题(如下页图2所示),此题属于河流剖面图的变式,它不是呈现单一的河流剖面图,而是结合河流深度,将不同时间的河流剖面综合,习惯了传统地图类型的学生刚开始看到这幅河流剖面变式图可能会被误导,但是只要熟练掌握图像的分析方法,就能够分析出这是不同时间河流断面的变化,对比四幅剖面图发现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河流对两岸的侧蚀作用较小或者相似,而河流深度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河流的下切作用显著。可见,要求学生解答此类题型,就要求他们活用地理学的读图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读图—课中析图—课后绘图或者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前读图”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需要掌握图像横向和纵向坐标隐藏的信息,这是立足于图像分析的基本功。例如区域图中要注意经纬度,可根据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判断该区域的范围大小、海陆位置及地理信息;等值线图要注意数值大小的变化以及数值代表的含义。“课中析图”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在分析图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增强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课后绘图或者填图”能够方便学生迁移运用,帮助学生将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再次运用和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
(三)结合情境材料,培养图像认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分析区域发展现状和条件,客观看待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区域认知高考试题材料中往往涵盖不同程度的情境材料,情境越复杂,对学生能力要求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复杂真实的情境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认知能力。
如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第36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宾川县的地形详见图3。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此题材料信息涵盖文字和区域图,教师可通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说出宾川县的气候特征和产业特点,并结合区域图判断宾川县的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便可结合图文材料,进一步加深对宾川县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认识,分析其区域发展条件,从而为区域的发展出谋划策。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中区域认知试题涉及的图像进行统计,并从试题界定、试题材料呈现形式、图像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地理全国卷越来越重视对区域认知的考查,且材料形式多样,区域选取范围广,更重视小尺度的分析。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图像对比、丰富图像训练及结合情境材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程良安,王红计.一材多用 殊途同归:从两组相同材料的高考试题看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
[2]虞文君,季鳳军,耿夫相,等.闪耀着核心素养考查的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J].地理教育,2016(7).
作者简介:朱华芸,广西博白人,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