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优化提问技巧培养学生思考力的策略

2022-06-09李艳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2期
关键词:思考力提问技巧优化

李艳

摘要: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具有科学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并勇敢回答问题,使问题更有效,让课堂教学焕发光彩。

关键词:优化;提问技巧;思考力;有效性

提问作为益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思考力培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重在以学生思维发展作为着力点的教学活动,提问技巧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原创思维。面对学业繁重、升学压力大等问题,正困扰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于是,教师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任何学习方式、教学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之间对同一内容的不同问法,都会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同一位老师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班级授课,提问的技巧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教师怎样科学的、有效的提问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也是益智课堂探索的重要问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立足课堂,具有生成性,富有启发性,是基于课堂提出的思考性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适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认清问题实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思考性的课堂提问,有赖于教师对问题的充分研究,应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伪问题的出现。

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创设生活化情景帮助学生体验感悟,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老师应将教材知识点、德育点隐含在具体情境材料、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设置有针对性、指向性、探究性、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问题设置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层次递进、推波助澜,使学生经由对问题的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養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教师自身需要转变自己的提问方法,注重问题的导向,选择合适的提问技巧,以此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其进行策略寻求,以其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提升以此培养学生思考力提供一些参考。

一、在生活剖析中启发学生思考

新课标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倡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透析实际问题,“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剖析社会生活,特别是剖析学生容易发生道德两难的具体生活,在较为复杂的冲突性生活情境中感受思考的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关爱他人的教学中》,我选取了现在依然很火的社会问题的视频材料——经典小品《扶不扶》。小品讲述了一个小伙子扶起老人,反被冤枉,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我引导学生看完这段视频后,结合课本知识提出:“老人倒地后,我们到底扶不扶?”此问题为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探索他们在道德冲突下到底会选择怎样做。有学生回答到:“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去扶起老人,否则我的良心将会内疚不安。”。我又继续问到:“老人摔倒后,所有同学都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去扶起老人吗?”这时有同学在思考后,举手回答到:“我不会去扶起老人,因为我怕他讹我。现在有很多新闻都在说老人变坏了,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我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做了适时的点评和概括,并又继续追问他们,鼓励他们多做思考:“如果当时你有手机,或者有其他人、视频监控能给你做证明,你看着受伤严重的老人,你会去扶他吗?”逐渐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着回答我的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内在学习动机被完全的激发出来。这堂课利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运用启发的提问方式,增强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学会了明辨是非,又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让学生在面对实际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合理的道德选择,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二、从批判质疑中引领学生思考

教材作为“引子”,文本内容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老师可以自行对文本进行有意义的“冲突性”探索,进行质疑和问难,通过合理的推导,构建出新的价值意义。从而将思考、甚至更高一层的思辨,从教材文本延伸到学生生活,从学校生活延展到校外生活,从个人生活延引到国家生活,避免了学生在思考中对极端主义的认知和偏激主义的表达。

例如:面对“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能做到以礼待人,我们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以礼待人》的教学中,教材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用“负荆请罪”的典故,说明对于别人的无礼行为要以礼相待,态度谦恭,以情感人,与人交谈时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礼”更具多层次的含义,事例已不完全符合道德伦理和当今社会现实,老师有必要启发学生的再思考。我引用了2017年6月在中国西藏洞朗地区,印度士兵无视国际礼仪公然越过边界进入中国境内,中国政府和国防部采取先礼后兵的做法予以坚决还击的例子。让学生思考:(1)中国对待无礼的印度的态度是什么?(2)中国为什么这样做?(3)这对我们讲究礼仪有什么启迪?学生通过正反事例的思考得出:印度的行为是一种“打脸”中国的行为,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和尊严。我们必须要有是非辨别能力,对于有损人格尊严和国家利益的无礼行为要坚决还击。在这样一个历史视角下,思考过程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完整性,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认识有很大益处。

三、于问题追索中延展学生思辨

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生命礼赞”。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设计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让学生直面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真实的社会问题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让他们能在教学中在有序推进和深度追问中合理生成、求同存异,培养善思考有思想的中学生。如果问题过大过深,远离学生认知,学生就不可能理解问题意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教材提问“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这一问题显得过于宏大、复杂、空洞,需要学生基于国家各个层面的安全状况作出整体分析,超越了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他们来说很难回答出来。如何解决难点,我在教学中修改成了可操作实施的具体的问题:(1)请搜索国家安全形势相关资料,提炼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与看法,在全班交流分享。(2)国家安全仅仅指领土主权安全吗?国家安全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这对国家有何积极意义?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追问过程,学生提炼信息、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主导者的我们,应该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有价值的问题当中,促进学生思考力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思考力提问技巧优化
重卡车门关闭力优化及验证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Logic Dots
提升思考力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