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方式
2022-06-09孙皓
孙皓
摘 要:在以往的高中体育课程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的一些运动技能、训练方法比较机械化,与学生心目中的高中体育课程仍存在一定的教学差距,慢慢地学生会逐渐反感体育课程,因此,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积极结合游戏教学模式,开展趣味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基于此,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高中体育;游戏方式;合理运用
引言
体育是学生群体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课程,尤其高中学生面对较大强度的学习压力,希望能够通过高中体育课程从而放松其身心。因此,在体育日常教育授课进行中,要充分注重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方法,应用各种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去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让学生能够享受在轻松、愉快、互动的体育氛圍当中,快速提升个人体育技能素质和全面体育素养,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一、选择合理的体育游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同,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之前,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体质进行充分的了解,创建出符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活动,首先,在开展体育游戏之前,教师应对体育游戏环节进行明确的分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应明确体育游戏的设置是基于教学目标开展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应保证游戏的合理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出体育活动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中长跑时,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对于中长跑有一种恐惧以及抵触心理。针对此现象,教师就可以设置接力赛等模式,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结合其他教学模式,例如团队合作模式、小组竞赛等形式,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实施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和融入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质量的健康提高。因此,有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有效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中学篮球训练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多样性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创新改变原有体育课的单一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将游戏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实践兴趣,使每位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逐步得到初步开拓,继而又更加深入积极地全面参与应用到各项体育的教学研究活动工作中。
三、对游戏进行创编,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有时,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能从身体、智力方面进行衡量。体育课程承担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它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自身健全、和谐、统一的人格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情操。体育游戏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单项竞技游戏体育活动,它是把教育和训练活动相结合,达到在提高学生心理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过程中,有时仅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游戏的胜利,如果再加上一些灵活而多变的创新思维,往往能够在最短期内就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体育教学环节中,能够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良好的自主创新及实践创造能力、兴趣爱好和空间想象力,鼓励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设计创造出有趣的体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创编,逐渐提高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和空间判断力等等,起到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是学生所创编出来这样的形式是个集体性游戏,还能够鼓励当代学生们积极探究合作、团结的精神。这种游戏形式,对培养我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也是符合国家现代的军事社会真正的发展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真正的需求。
结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高中体育课程当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的观念,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其中可利用游戏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游戏进行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舒缓的游戏结束课程,提升学生放松身心的效果,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和无聊,能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身体,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芸. 试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17):2.
[2]凌云, 张军. 试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2(29):2.
[3]唐世军. 试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6(13):1.
[4]严天禄. 试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方法的合理运用[J]. 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 20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