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2022-06-09张宇涵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张宇涵

摘 要:“一带一路”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发展路径。当前,高等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外语教育规划的主力军。鉴于我国微观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的匮乏,高校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平台, 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调整,在非通用语种开设、关键语种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期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语言服务,培养有利于国家战略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并为外语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校外语教育规划 非通用语种 复合型外语人才

外语教育规划作为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重点,涵盖外语教育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如外语教育宏观发展战略、语种开设规划、外语的地位问题、外语人才培养及科研规划、外语教育的层次,等等。[1]而在外语教育規划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外语地位规划,即教学语言的选择及目标语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2]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落实,我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了更深层次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规划,而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势必会影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3]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但外语教育规划情况仍不容乐观。首先,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外语教育宏观规划,没有专门从事外语规划工作的机构;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较为完整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规划。而对相关外语政策的争议更是层出不穷。如大学英语的强势地位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冲击,大学英语课时的削减及部分课程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等等。[4]其次,我国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及语种的设置也缺乏合理的规划及布局,主要表现为:外语教育语种数量不足,对非通用语种教育建设缺乏规划;部分语种盲目和重复建设;高端外语人才缺失。[5]种种迹象表明,高校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平台、国家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制定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十分必要。本文梳理了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总体发展状况,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以及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实践,以期为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做出合理的展望,使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一、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现状

我国高校数量多且资源分布不均,具体的外语教育规划现状很难一言以蔽之。我国高校目前开设了近3000个外语专业点,能够教授外语100余种,基本涵盖了170余个与之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仍然存在;非通用语种人才、复合型人才等供给严重不足。[6]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三类高校构成了外语教育的主要力量:高等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7]因此,探究这些高校的外语规划现状,对于确定外语教育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高等外语院校外语教育规划

高等外语院校教学历史悠久,语种设置较为丰富,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各外语类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仅在2017年就新增了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在内的11个语种专业,如北恩德贝勒语、提格里尼亚语和毛利语等。[8]此外,在培养模式上,部分院校已实施“一带一路”外语专项招生计划,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开展深层次区域国别研究。我国主要高等外国语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涵盖包括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多类语种专业,但在对接“一带一路”上还存在空缺,如中亚、南亚等地区部分语种尚未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许多语种缺乏博士点等。究其原因,许多语种的学习是从零起点开始的,学习难度和强度相对较大,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提升,无法满足与其他语种复合的要求。因此,非通用语种的语言规划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执行,以延长学生的学习周期,提升语言水平。[9]

(二)综合性大学外语教育规划

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全面的学科种类及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实力。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外语专业为我国科技文化交流的发展推波助澜。但与外语类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诸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的外语专业以通用语种专业为主,但仍有少数高校诸如北京大学开设了部分非通用语种专业。与其他类大学相比,综合性大学具有更丰厚的教学资源和更高的人才培养层次,它们大多设有外语学科硕博士点以及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的中亚研究所、南京大学的南海研究中心等,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为研究对象,为在这些地区开展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综上所述,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其现有优势发展联合培养、国际交流等项目,培养更多既掌握语言知识又通晓中外文化的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10]

(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规划

边疆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区域,与许多国家毗邻。如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云南、广西则与东盟各国毗邻,而这些地区与邻国的交流已十分深入。因此,边疆地区应把外语规划的重点放在周边国家的语言上,开展区域国别研究。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边疆地区高校的改革,很多高校已开设了沿线国家语种专业。如新疆地区部分高校的阿拉伯语、哈萨克语专业,东北地区的俄语和朝鲜语专业等。然而,尽管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外语专业发展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匹配情况来看,仍有很多空白。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却未开设相应的外语语种专业。此外,受教学资源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边疆地区高校普遍存在外语教育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硕博点数量少、缺乏高层次人才,等等。

诚然,除上述三类高校外,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院校和特色高校,它们大多设有外语学院,以英语专业为主且培养模式趋同一致,以致出现了“英语专业”危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类高校外语专业也要抓住机遇,思考新发展道路,建设具有校本优势的特色外语专业。[11]1AFF5F7A-2088-4DE4-8657-690D8616BE88

二、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上述各类高校具有发展外语教育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外语教育还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语种布局不够科学合理,且对非通用语种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培养模式单一,导致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即只了解语言,不通晓目的语国家的国情与文化。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历来注重国家层面,即宏观语言政策的制定、解读和实施[12],而对微观层面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研究和关注还远远不够。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宏观层面可以从语言实践、语言信念和语言管理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在语言实践方面,语言政策在高校的实施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比如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语言水平及资源获取难易程度等影响。[13]在语言信念方面,我国的语言信念研究仍以宏观层面为主。相关研究主要为权威学者根据自身的语言信念,对国家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回顾与展望。[14]而作为政策的主体,一线外语教师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对他们的语言信念及外语教育政策的实证研究比较稀少。[15]在语言管理方面,受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先后出台了各项外语教育政策,比如推广交际教学法、以英语为媒介语的课程,等等。然而这些外语教育政策往往由权威学者进行解读[16],却忽视了微观层面在执行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实施主要集中在对宏观语言政策的解读和分析层面,而对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李宇明曾指出,微观语言规划是语言规划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17]相关数据也表明,绝大多数国内与语言规划相关的文献仍是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18]实际上,国家层面宏观语言政策与高校微观外语政策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后者更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微观外语教育规划研究应作为未来语言政策和规划领域的重要趋势。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从微观层面对高校外语教育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展望。

三、微观层面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展望

(一)加大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对非通用语种人才需求有所上升。然而,非通用语种专业规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专业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布局有待优化;招生专业总体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19];部分院校存在非通用語种人才培养“一窝蜂”的现象。[20]因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对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的合理建议与展望。

1. 优化非通用语种专业布局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非通用语种专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十分必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必不可少,自下而上的语言规划也不可或缺。后者通常由较小的社团驱动而产生,并为个人和社团做出语言需求应用方面的决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相关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教育、外交、经济等关系为出发点来设置相应专业,比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可考虑设置巴基斯坦、印度等邻国的语言,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可加强对东南亚诸国不同语种的规划。[21]

2. 完善培养体系,实施一体化教育

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要注重教育质量,综合考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材评估等方面。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推行的“多语种+”人才理念值得各高校学习与借鉴。“多语种”指至少精通两门以上第二外语,并同时具有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诸如价值观自觉、区域国别研究意识等。人才培养既包括翻译、语言教师等语言人才,也包括法律、金融等复合型人才。课程建设上,应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平台;培养模式上,提倡海内外联合培养;教学评估上,将学科评估与国际评估相结合。[22]但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忌盲目、重复建设,在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贸然开设新专业。简而言之,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需创新培养模式,同时保持头脑清醒,切不可一哄而上。[23]

此外,实现一体化教育就要从中小学抓起,开设非通用语种课程,在大学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海外人才等。譬如上海部分中小学开设的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教学班,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非通用语种教育基地”,都值得广泛学习与借鉴。[24]

(二)确立关键外语,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战”后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语言政策资助高校进行外语教育,使其逐步成为国家语言资源和人才的储备库,从而满足国家各个时期战略发展的需要。“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确立了关键语言,“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而要加快我国的高校外语教育规划,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点综合考虑。

1. 建立语言研究中心,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美国高校现已建成了研究世界所有国家、地区的语言区域研究中心。与此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很大空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增设各种语言中心、语言研究机构等,培养国家需要的语言人才。21世纪以来,传统的外语院系已无法满足外语多样化的需求。设置专门的外语研究中心对于提升语言教学、促进教师发展、教材研发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具有建设性意义。[25]

“二战”后,美国完成战略转型,要求高校培养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的专业外语人才,也要培养通晓目的语国家国情与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 统筹国家发展安全,培养关键外语人才

外语教育规划应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在人才强国与科技兴国的时代背景下,确定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语言,主要分为五个关键区域:西北面的新亚欧大陆经济带关键语言,西南面的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关键语言,东北面的中蒙俄经济带关键语言,东南面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核心合作区域的东盟经济带关键语言,中部省份发挥“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设立中欧班列关键语言。高校应结合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及学科发展优势,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关键外语人才。[26]1AFF5F7A-2088-4DE4-8657-690D8616BE88

同时,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我国的军事、国防、信息等领域不可能独立于“一带一路”之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非传统安全领域受到严重威胁,特殊领域面临着非常规武装的侵袭。而国家安全往往与区域安全和世界安全密不可分,因此也离不开外语的参与。因此,国家应制定特殊领域国家安全外语教育计划,并由高校贯彻实施,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关键外语”人才,以应国家战略部署的不时之需。[27]政策的实施和执行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微观层面的外语教育规划迫在眉睫。

(三)明确外语教育“爱国主义”,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彰显文化自信、坚守国家利益应成为外语教育规划的一大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时期,西方文化的入侵让部分盲目的外语学习者逐步产生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和不自信情绪。而只有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指导,才能把包括外语院校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院校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学术阵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外语界也曾指出,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唯有秉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传统,才能够行稳致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的“爱国主义”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高校外语教育规划要做到把外语知识讲授与价值观引导教育相结合,发挥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国家安全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扭转外语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轻文化的倾向。2020年新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而对外语等文学类课程而言,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文化因素等。此纲要为高校外语教育规划指明了发展路径,围绕国际视野、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齐头并进。[28]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综观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发展现状,虽已有了可观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問题。优化非通用语种人才、关键语种人才培养,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等仍是高校外语教育的重大责任。同时,高校外语学科也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26-435.

[2] Hult F.  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on the horizon[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18(1): 35-45.

[3] [5] [7] [9] [10] [11] 王栋,吴文燕.“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现状与调整[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2-108.

[4] 程京艳.东亚和西方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语言战略研究,2021(2):14-23.

[6] [8] 蒋洪新,杨安.“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教学,2020(1):1-2.

[12] 沈骑.当代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战略特征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9):64-68.

[13] Nguyen H. T. M., Bui T. Teachers agency and the enact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Vietnam[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2016(1): 88-105.

[14] 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735-745,801.

[15] Ran H. Teacher agency in times of educational change: The case of transitioned teachers in Vietnam[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2019(5): 544-559.

[16] 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1):6-10.

[17] 李宇明.论语言生活的层级[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5):1-10.

[18] Guo S., Shen Q.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planning in specific domains i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2002—2017) [J]. CIRCULO de Linguistica Aplicada a la Comunication, 2019(79): 3.

[19] [21] [22] [24] 王雪梅,赵双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7(2):91-96.

[20] [23] 韩亚文.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不宜一窝蜂[J].当代外语研究,2019(1):28-29.

[25] 龚献静.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6] [27] [28] 郭凤鸣.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演进历程与未来规划[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81-87.1AFF5F7A-2088-4DE4-8657-690D8616B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