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与实践探索
2022-06-09王春生
摘要: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质量改善已经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在传播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参与社区治理,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团队自身建设的挑战。文章通过探讨思政引领、专业赋能、制度建设塑行、实践育人体系、文化培养教育来激发团队内生动力,增强服务能力,以制度规范保障实现团队运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建设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守护金银湖’环保志愿服务育人实践与探索”(2020SJJPD4002)。
作者简介:王春生,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湖北武汉43007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5-0148-04
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者、前行者、引领者。一直以来,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在传播生态文明、参与志愿服务、建设“两型社会”环保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新时代对环保志愿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新形势要求,探索与时俱进的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要求的团队建设新模式,以及提升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不足
动机是行为的先决条件,有研究者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认识、导向、约束、情感、意志五个方面[1]。本文通过对武汉轻工大学2245名志愿者进行抽样访谈,学生们参与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的主要因素有: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热心环保事业,巩固专业学习,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但部分学生在参与环保实践过程中行动持续性不强。一是部分学生志愿者对环保志愿服务目的认识肤浅,对精神核心理解不够,以“被动”召集为主,主动参与度低,对志愿服务效果、质量没有严格要求。二是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少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带有极强功利性色彩,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荣誉或奖励。三是效果认同不够。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参与志愿服务的效果较差,得不到认同。
(二)管理制度及机制建设滞后
调研表明,团队在人员招募管理环节缺乏规范约束,存在部分人员去向随意,团队骨干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缺乏、同时会随着换届断档断层;在培训环节主要依赖已在校学生和入学新生口耳相传的“传帮带”,缺乏专业训练,导致志愿服务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在考核激励环节,缺乏科学的考核测评依据,“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2]。
(三)专业性及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受经费、知识、技能及专业等因素影响,很多以观看环保视频、环保知识宣传、清捡垃圾等简单方式开展,形式老旧,效果有限。而贴近社区生活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专业特色的活动较少,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力不强,受众参与度不髙,活动信息传播范围仅限于校内。
(四)缺乏校外经费援助
作为学校组织,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横向联系偏少,很少能争取到外部资助。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只能依赖学校有限的学生经费来源支持,志愿者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中,自身的安全及权益保障有限也是突出问题。
二、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建设践行
以武汉轻工大学“守护金银湖”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实践为例。“守护金银湖”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主要以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青年协会为主,吸纳生科、土建、规划设计等专业学生参与,密切与金银湖湿地公园管理处对接合作,定期到武汉金银湖湿地公园开展各类环保活动。
(一)思政引领解决动力不足问题
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必须强化社会责任、奉献意识。党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推动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我们要牢抓思政主线。首先,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在对接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时提出,在学院四个专业学生思政课教学中要着重强化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逻辑教育与解读,解决学生志愿服务“信仰信念”问题。其次,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学院党委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集体设置课程,不断拓展专业课程中隐性思政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重在专业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学教育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解决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信心”问题。再次,抓好氛围营造,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专家、领导讲座、宣讲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强化学生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另外,注重典型引导。项目实施期间,借助中国青年网、“三下乡”官网以及学校网站等媒体报道先进选树学生楷模,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同时也扩大项目影响力。争取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大力支持,以讲座、视频、分享会、团支部风采大赛等形式将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及个人事迹在全校进一步宣传,通过评先评优奖励等方式让志愿精神深入更多学生心中,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专业赋能达不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守护金银湖”志愿服务活动团队在人员组成层面,以环境工程四个专业学生为主体组建,同时根据需要吸纳生物技术、土建等专业学生加入,从专业化、多元化角度为环保志愿服务质量提供了相对专业的人员基础保证。在专业训练层面,学院结合当前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对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等课程的最新要求,与科研实验、实习实训、暑期社会实践与服务志愿内容目标结合,并互相促进。让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专业学习的“试金石”和“催化器”。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对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强化专业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在技术指导层面,团队聘请了校团委、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等相继多位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各类指导老师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指导团队共同进步。校学团及学院党委负责团队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与保障支持。专业课老师负责带队开展现场指导,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如遇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在活动开展前充分与合作方沟通,制定计划,在活动开展中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收获与得失,对出现的问题,反思其出现的原因并做好归集处理。
(三)运用制度建设解决管理问题
首先,选好种。从新生入学之际,通过选拔出学生干部与辅导员密切合作,观察甄别遴选有志于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学生进行引导和思想教育,鼓励其参与志愿环保服务活动,亲身感受活动魅力。在自愿自觉基础上加入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在系统认证成为正式注册志愿者后,为个人志愿服务行为建档立卡,做好参与实践记录。其次,育好苗。依托各学院聘请的专业教师对新进团队成员定期开展环境保护、心理学、人文礼仪、法律等方面培训。严格规范各类不同环保志愿服务操作程序,确保安全高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加入“守护金银湖”团队的新生一对一聘任团队骨干成员担任新生“导师”,负责全程指导,通过老队员“传帮带”,加快新成员的融入。再次,加强志愿服务考勤与过程记载考核。学院将参与“守护金银湖”环保志愿服务与劳动相结合,参加志愿服务学生签订服务协议书,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有关权利、义务,制定相关劳动细节实施办法,将环保志愿服务作为劳动重要内容,纳入劳动和素质拓展学分计算。制作武汉轻工大学“守护金银湖”团队志愿服务活动感悟手册,每次活动拍照留念,并有当期服务队员填写服务项目内容、过程、效果及感悟等。同时还建立了定期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反馈制度,从项目确立、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全程对接,全面监督服务质量与参与人员表现状况。然后由服务方、带队老师或学生骨干进行点评打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加强考核结果任用,借鉴其他高校做法,做好政策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3],每一学期对参与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根据表现进行志愿者星级评价,并根据其表现在综合评价、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就业创业等方面综合考虑,择优推荐。每学年结束时,团队实行全员竞聘、学院审核制度,确保把威信高、素质强、勤于奉献的骨干留下来,传下去。
(四)拓展资源增强保障
高校开展公益环保志愿服务面临最大问题是资金。首先,加强与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联系与合作。武汉轻工大学“守护金银湖”志愿服务团队连续四届参与湖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均获得较好名次;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环保服务项目信息,与金银湖湿地公园管理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城”环保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守护金银湖”“洁净塔子湖”等多项活动,争取到了一定的物质和资金支持。其次,依托校友资源拓宽资金渠道和争取技术支持。近年来学院为“守护金银湖”团队争取到“一念元”“华虹高科”等多项校友奖助学金,专款对参与志愿服务学生进行车费补贴、用餐补贴,保险补贴等。武汉轻工大学志愿服务团队还利用学院教师在行业中的企业资源,聘请了多位校外导师作为团队技术指导,不定期为“守护金银湖”团队开展环保一线实务操作讲座和训练,传授心得经验。再次,不断拓展社区活动形式。如“守护金银湖”志愿服务团队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深入到周边中小学开展环保知识宣传讲座,将服务的质量和口碑向校外拓展辐射。此外,学校与学院联动,鼓励学生购买商业学平险,为志愿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三、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取得的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武汉轻工大学志愿服务团队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绩。
(一)实现劳育、德育良性结合,深化学生对志愿精神理解
高校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巡湖、水质监测、环保主题宣传、环保义卖、绿植领养、绿植盲盒养成计划、“千人签名倡环保”等特色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大学生强化对志愿服务活动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认识,进一步树立为他人、为社會服务的思想;通过环保志愿服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获得履行社会责任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切身体会到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的不断提升,调整对自我发展的定位与反省,以达到按照社会需求塑造自我的目的[4]。
(二)实现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良性结合
在已形成适合公益环保志愿服务团队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中,“守护金银湖”项目团队找准了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结合点,所设计的志愿服务项目类型也是与学生所学知识背景相契合,学生一入学就能接受到本专业较长时期的志愿服务实践训练。能随着专业学习的加深,不断扩展志愿服务项目涵盖范围,可以让学生将专业学习成果转变成志愿环保活动技能,极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意愿,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兴趣,对于坚定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专业所学大有帮助。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院级别学生志愿者行为考评规则,通过综合运用志愿者评价效果,激发并保持了学生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长效性。
(三)实现公益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良性结合
目前,“守护金银湖”项目团队运行机制良好,活动定期持续开展,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2018年获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第一届“与绿同行”微公益创意环保大赛优秀项目奖;2019年获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团省委联合举办的“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二等奖;2020年获批武汉市环保局“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武汉市优秀公众参与案例,多名学生被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团省委聘为“湖北青年友好环境使者”。数年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参与该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考研深造率达30%,一批批毕业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乔永刚.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动力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苏海泉,乔松.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20(3).
[3]荣文婷.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6).
[4]李琰.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目标与路径探究[J].人文天下,2020(12).
责任编辑: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