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及社会影响力研究

2022-06-09张振东

理论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

张振东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需求主体;功能定位;社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35 — 06

高等艺术教育是人们有意识建构起来的服务于人类精神需求,具有一定社会边界的社会独立体。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这也是由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也即高等艺术教育正当性的根本所在。具体来讲,高等艺术教育的正当性缘起于个人、社会、艺术学科的需求,是指其传承、传播、创造、培育艺术文化行为之于个人、社会、艺术学科的效用性。高等艺术教育的正当性即是其存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考察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正当性所在,正是将高等艺术教育置于“被怀疑”“被拷问”的境地,以期重申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功能,同时进一步明确高等艺术教育应有的担当性,也即高等艺术教育应该发挥自身的“本性天职”,切实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以期更好地提升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功能是对象满足需求的一种属性。从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功能缘起于个人、社会、艺术学科三方的需求,个人、社会、艺术学科构成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三个需求主体。高等艺术教育有目的的施行正是为了产生符合需求主体利益的功效。然而,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极易出现过度迎合社会而有损于个人需求和艺术学科发展的状况。综观60多年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其功能摇摆于“政治”和“经济”的目的,个人和艺术学科的需求始终难以兼顾,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功能失调的问题。

中国近代的高等艺术教育主要以美术教育的发展为主,其发轫于近代洋务运动开展下清朝廷创办的军工技术学堂,主要服务于当时的海军事务,以“绘事院和艺圃”的形式培养船事设计人才和机械制图人才。因此,近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从发展之初起便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缺少对个人和艺术学科的关注。综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史,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主要以“政治和经济”发展为改革取向,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改革取向和功能各有侧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三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主要服务于政治,彼时的艺术创作整齐一致,缺乏艺术水准和思想内蕴。从十三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世纪末,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也随之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大量艺术人才的社会性需求成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坐标,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目标的高等艺术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其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自1999年起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招生人数急速增加,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1世纪开始,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成为新的时代发展主题,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大力提倡的发展目标。2007年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掀起了文化建设的高潮;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由此,随着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经历了从政治、经济重点建设向社会整体建设转换的时代背景。其中,国家对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强,在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功能。而就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而言,整体呈现出从单一的社会功能转向个人、社会、艺术学科三方需求均衡发展的态势。

高等艺术教育具有满足个人、社会、艺术学科三者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面临着不同的社會诉求,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取向各有侧重。然而,从高等艺术教育需求主体的角度来分析,人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第一需求体,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第一要义。事实上,人的需求的实现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和艺术学科的需求。因此,在当下社会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发展主题的背景下,厘清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使命成为必要。

从个人、社会、艺术学科三个需求主体来解读高等艺术教育具体的功能作用,有助于明确和理解高等艺术教育的正当性和担当性。

高等艺术教育对个人的功能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培育了受教育者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了对艺术的读解、体悟和创造能力,唤醒受教育者对艺术的需求,开发人的智力系统;从脑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艺术锻炼了人的右脑,培养了感性的认知能力,弥补了常规智识教育单一的逻辑、理性认知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感性和理性均衡发展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的艺术活动中激发心灵自由,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陶冶道德情操,形塑完整人格,拓展和建设人的精神空间,调适人的身心健康。

对于社会而言,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具体而言,高等艺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型的艺术人才,为艺术产品的创造性生产提供基础,促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美化社会生存环境,传播艺术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为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精神引领;为社会的和谐化、审美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为社会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也包括满足学科本体发展的需求。从学科知识层面上分析:一方面,积累和研究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人类艺术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开展学术研究为高等艺术教育优效化发展提供学理基础。从学科组织层面上分析:一方面,充实高等艺术教育教师、研究人员、管理者、组织者等队伍,有助于艺术学科学术组织的壮大;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传播和传承艺术文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升和凝练自身的学术基础和教育特色,同时也反过来提质教育教学质量,助推艺术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源自于个人、社会、艺术学科的三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各需求主体间存在竞争和交融关系。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高等艺术教育应平衡三方的需求,避免陷入单一“经济”或“政治”为发展中心的功能取向。在当下“文化强国”成为国家基本方略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等艺术教育只有坚守自身的学科规律和学科特性,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全面育人为崇高旨归,开展艺术学科的专深学术研究,才能实现对艺术文化知识专深化、体系化的传授。也就是说,高等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专深学术研究,同时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而盲目育人,而是应将学术研究和全面育人置于整体社会的大环境下,在更为客观和科学的理念下实现高等艺术教育多元功能和价值使命的平衡统一。

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直接地体现在艺术的功能上。艺术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观念形态和深层要素,审美观念和艺术观念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大众生活、社会心理、艺术文化、精神价值等层面,具体以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社会趣味等形式表现出来。基于此,通过高等艺术教育的优势来促进艺术之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积极观念形态的生成,进而多维度提升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1.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感性素养培育功能

感性素养是需要特殊观照和培养的,相较于当下社会对智性素养、德性素养、身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感性素养的培养是被忽视的。良好的感性素养既是个人文明化、艺术化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物质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更加文明化、艺术化的关键要素。感性素养是个体对艺术和美的良好感知能力,关系着个体获得美好生活感、幸福感的能力。当下中国社会感性素养的缺失反映在多个方面:脏乱差的生存环境、哗众异怪的衣着行为、整齐一致的城市建筑设计、低俗平庸的产品设计、停留于“可吃”“可用”片面的度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等等。但是,随着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融合,艺术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的感性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从“Iphone手机”持续多年被消费者青睐的事例可见一斑。一方面,该品牌手机性能确实出类拔萃;另一方面,有赖于设计师极高的感性素养,Iphone手机的外观、内容呈现方式、操作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感性需求,相当一部分使用者有“苹果手机更像一件艺术品”的感叹。不得不承认,Iphone手机是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完美例证。感性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感性素养的缺失将导致日常生活实践中过度注重功利实用目的、缺乏文明化意识,也无法从周遭的环境中发现可供欣赏和赞许的“价值”,不利于提升个体幸福指数。感性素养是个体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个体在感性迸发的条件下实现个体精神的超越和拓展。感性素养不同于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无形的力量,好的感性素养能够孕育丰富的、人性化的、具有生命质感的社会人。

2.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形塑功能

艺术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文化协调和平衡社会文化系统,完善和建立人的精神世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和终极价值,超越物质实用和理性实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助益于个体主体性张扬,拓展个体生命空间,促进“完整人”理想的实现。首先,区别于科学对真的极致追求,艺术指向了自由、平等、崇高、博爱等人类理想的“最高追求”,超越了现实功利性。艺术具有明确的价值引领功能,有助于个体从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层面上探寻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个体以更具意义的价值标准塑造自己,形成超越性人生境界。特别是在当下实用工具主义、物欲主义、极端科技理性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当人人陷入功利、物欲不可自拔,无限占有和追逐金钱、财富、名望而无法享有幸福感时,人性全面发展和终极价值实现的愿景应成为当下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皈依。其次,相较于物质价值的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机械理性导向,艺术文化蕴藏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的观念较为接近,与道德规约同样指向了人类精神空间的形塑。再次,艺术具有情感培育的作用。艺术以其内在规定性诉诸于情感的表达,培养个体成为温度人、情感人、仁爱人,同时也有助于道德伦理的进步。因此,高等艺术教育对道德形塑具有明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高等艺术教育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形成,而这也将极大地助益于正向社会趣味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3.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高雅趣味培育功能

高等艺术教育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了受教育者艺术感知能力,形塑其艺术趣味和审美趣味。随着消费文化的崛起,个体生存方式和社会生产的艺术化取向均体现了艺术化观念潜在的渗透性和辐射力。消费社会下艺术边界逐渐消融,艺术逐渐走向生活、与物质实用相结合。随着社会艺术文化的豐富,社会人的艺术需求总量呈增长态势、艺术需求类型逐渐多样化。总体而言,当下社会人的趣味呈现出本能性需求的态势,物质实用需求成为主要需求。通俗化的大众趣味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需求,浅层感官化、媚俗化、平庸化成为大众趣味的特点,深度、崇高、尊贵等被忽视,社会趣味流于形式和浅表,精神追求和价值要素逐渐贫乏。社会整体文化呈现出物质层面的繁盛和精神层面的消解。随着物质欲望的逐渐扩张,各种畸变化趣味层出不穷,如沉浸于色情文化、赌博、酗酒,甚至吸毒等群体性选择行为。因此,社会趣味过度形而下的发展是亟需引导和解决的,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的传授,重建高等艺术教育社会的趣味结构,以期形成多元艺术趣味、审美趣味的生发场,更好地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多元高雅趣味的培育功能。

4.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族群文化传承功能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科技和传播媒介的推动,艺术和消费意识相互融合,催生了当下繁盛的文化景观,同时形成了“消费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语境下国民的一种普遍的信仰、观念和行为追求”〔1〕,随之推动了艺术的普泛化。大众趣味呈现出单一、贫乏和狭隘的特征,且大多以本能需求为主,整体显示出极强的物质趋向。大众艺术以满足视觉和欲望为主,缺乏对艺术本真的追求,进一步造成了社会趣味迷失。在消费文化的助势下,大众艺术遵循市场规则,随意拼接、挪用、复制艺术符号,缺少创造性和艺术蕴意。总体而言,大众价值体系和信仰空间的不完备成为根本原因,优秀族群文化成为建构积极社会趣味的重要根基。所谓“族群”,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大到中华族群、少数民族族群、网络族群,小到背包族群、淘宝族群、御宅族群等。族群的内涵可解释为“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2〕。消费时代是一个快速更迭的时代,从物质、理念、生存方式、欲望、思想到意识,无一不是在信息洪流中涤荡起伏。当下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景观,民族传统文化的式微、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消费文化的崛起、多元文化的交织和碰撞,使得大众价值观碎微化、缺乏有效的价值指引。由此,追溯中华民族族群的文明符号和价值体系,发挥优秀族群文化对社会的积极效应成为重中之重。当下的社会文化系统应建立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融入民族文化的价值内核,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性格和信仰空间。同时,借鉴西方异质文化的精髓,特别是西方文化对科技理性的批判性以及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另外,立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进程,批判性建立当下的社会文化系统,以促进优良社会趣味的形成。总之,高等艺术教育应发挥自身优秀族群文化传承的功能,以丰实大众物欲膨胀下日将萎缩的精神世界,为社会趣味的建构铸造稳定的精神空间,抵御物役人的现实困境,形成族群文化传承和社会建构的理性自觉。

教育的社会职能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教育价值的具体取向。高等艺术教育的具体职能包含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而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是社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高等艺术教育社会服务的职能,关系到社会正能量、社会整体风貌的提升,是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重要前提。高等艺术教育的成效和价值意义在社会范围内显现,这是高等艺术教育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从社会性事件中追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把握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对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接轨“社会”,实现其社会价值意义深远。

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体现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当下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中。高等艺术教育唤醒了社会大众的艺术化、审美化需求,消解了社会大众与艺术的隔阂。环视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审美化、艺术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自然存在。区别于传统艺术“神性交流”“情感共鸣”的单一旨归,艺术的存在形式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传统精英艺术形式走向了大众艺术形式。大众艺术呈现出浅表化、娱乐化、感官化的特征,契合了大众较为低层次的感官需求,拥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同时蔓延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化趋势体现在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区别于仅满足于实用目的的传统服装样式,当下的服装样式更加注重设计的艺术性和时尚性,甚至有人认为“人文艺术修养可能是设计师们相互竞争的最后一厘米”〔3〕。每年由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等领衔的各种服装展览,吸引全世界的矚目,成为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重要关注点。近几年,融合中国艺术元素的时装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每年的国际流行色、中国流行色被服装行业和时尚行业所关注。另外,不同年龄层次形成了该年龄段群体性的服装风格。大众对审美性、艺术性的追求逐渐高涨,服装领域呈现出的多样化艺术性需求也体现在纺织、家居、产品、包装、外观设计、室内软装、汽车、时尚生活、个人形象等诸多领域,大众对外观呈现的艺术性、审美性需求几乎体现在目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大众的审美能力、艺术感知能力逐渐提升、愈加敏锐,逐渐参与到一些具体社会事项的“艺术性”评议中,从对奇葩建筑“大裤衩”、 山寨“鸟巢”“泰晤士小镇”“威尼斯水城”“佛罗伦萨风情街”等翻版山寨小镇的品评中可见一斑。总体而言,当下大众对艺术的需求已然苏醒,同时艺术的效应已渗透于社会日常生活领域。究其原因,社会变迁带来的复杂动因不可忽视,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稳步推进无疑具有关键的作用。

艺术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等艺术教育之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作用和意义也渐为人所关注。针对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导致的空虚、孤独、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借助艺术在调节人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优长,高等艺术教育可以发挥自身情感疏导和心理治疗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绘画艺术治疗活动对增强地震丧亲青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绘画艺术创作过程能够增强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同伴的关系、对家庭的认知、生活的满意度和自我成就感的积极认知和评价。”〔4〕另外,音乐有助于重建积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音乐治疗也逐渐应用到心理治疗上。总之,在当下艺术文化与社会密切接轨的时代语境下,高等艺术教育之于社会日常生活层级提升意义深远。

就当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其显著地体现在经济领域。高等艺术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通过其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来实现。高等艺术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经济价值不容忽视。事实上,早在14、15世纪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就已存在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观念。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市场显示出对文化创意人才和设计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高等艺术教育应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类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增长43.4%。……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04年-2012年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9%,2013年-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5%。”〔5〕“2017年上半年文化艺术服务业收入169亿元、增长14.7%;文化用品的生产收入16626亿元、增长13.2%;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收入分别为8503亿元、4593亿元,均增长10.5%。而去年全年,只有三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16年的三个行业到今年上半年的六个行业,文化用品的生产、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全线复苏,表明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双轮驱动”,文化产业整体回归快速发展轨道。”〔6〕总体而言,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其中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容小觑,这也与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的大批专业艺术人才不无关系。

文化产业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中与艺术相关的涉及到了多个行业,并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中国影视行业的客观发展令人瞩目,全国各地接连推出《长征》《永远的焦裕禄》《三八线》《筑梦路上》《海棠依旧》《湄公河行动》等影视作品叫好叫座。2018年票房整体收入达到609.8亿元,同比增速达9.1%。2020年由于疫情,7月份全国影院才陆续营业,2020年电影票房收入近200亿元,《八佰》《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金刚川》《夺冠》等国产片成为票房主力。

各大文化企业收益猛增“从2017年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整体情况看,规模实力、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主营收入3515亿元、净资产4318亿元、净利润381亿元,与2012年的相比,分别增长了120%、155%、69%”〔7〕,这些文化企业相当部分的营收额与艺术关系密切。应文化融合商圈的大形势,“上海艺术商圈”开启“艺术+商业”联动发展创新模式。……促进优质文化艺术项目入驻全市商圈、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等业态,推动商业设施由传统模式向体验经济转型,同时打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底蕴及人文气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8〕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文化商业圈、文化产业集群、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金融实验区等,促进和实现了包括艺术文化产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

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其中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的各类型人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艺术人才创作的艺术作品对社会产生了隐性或显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从与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影视等文化产业等数据的分析中可窥见其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也说明社会对艺术文化的消费需求正逐年提升。一句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极大地助益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与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包括智力与体力、思想与道德,以及审美情趣等等,也就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关系,这是教育的内部关系。”〔9〕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对象是社会相关行业的准后备军。无论是小众的高等艺术教育,还是大众的高等艺术教育,接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熏陶的人才最终会进入社会,其个人的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情思等将成为社会潜在的构成部分,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渗透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隐性或显性的影响力最终影响社会风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形塑社会整体精神空间,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由以往僵化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生机勃发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文化也进入了新的转型期,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在经济利益和市场逻辑的导向下,文艺娱乐行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无底线迎合大众艺术趣味,较少追求深度而永恒的“艺术性”,多是浅层次的感官体验,而深度缺失的文化产品极易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随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推进,大众对艺术性的追求逐渐凸显。2017年国内上映的关于艺术家梵高的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受到了观众的广泛热爱。该电影全手工繪制,采用了15个国家125位画家所画的65000帧的油画,作为一部手绘动画电影,既是对伟大艺术家梵高的致敬,也是馈赠给广大观众的艺术盛宴。该片的艺术性和票房收入基本上令人满意,截止到2019年12月仅在豆瓣官方网上就有16万余人次参与观影评分,给出了8.5分的较高评价。电影中的一帧帧手绘油画的视觉呈现效果虽无法匹及梵高原作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但依然得到了大众极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总之,作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社会整体艺术文化需求和艺术素养,厚实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李象群(1961-)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打造东北文化CBD》的提案,提出了“充分发挥艺术高校优势,建设东北亚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建议,充分肯定了高等艺术教育在参与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功能。由此可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传承和创新艺术文化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形势下,艺术分担了国家“文化走出去”和“优秀文化引进来”的重任。2017年5月1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国家展出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112件美术作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2021年0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由此,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应在传播民族艺术文化和解读优秀国外艺术文化等方面贡献力量,培养更加优秀的艺术类创作人才和艺术理论人才成为重要使命。总之,在国家层面和市场层面的积极响应下,各类型艺术专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加,未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形塑社会整体精神空间,助推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将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传递艺术技能,更多的是传递艺术背后承载的文化、精神、价值。“大众化时代是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存的时代,我们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也不能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质量。”〔10〕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形成了隐性的影响力,这对于个体全面素质的提升、家庭和谐的调节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化发展至关重要。从艺术的本质来分析,艺术是人类自由意识的表达,是对生命和世界的独特自我体验,艺术承担着人类灵魂铸造的重任,特别是在当下人工智能逐渐替代人类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人的自然人性被遮蔽桎梏,主体性迷失于技术洪流的情况下,高等艺术教育的疗救慰藉功能更为凸显。毫不夸张地说,艺术文化的影响力既是隐形的、难以估量的,同时又是无处不在、价值斐然的。艺术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动效应,高等艺术教育对社会的功效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其正当性和担当性,立足于人的精神需求,注重艺术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其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可持续化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李西建.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1.

〔2〕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3-25.

〔3〕吴燕.浅谈服装设计与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158.

〔4〕张雯,刘丽娟,陈芝蓉.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济南:中国心理学会,2009:579.

〔5〕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居民人均文化消费5年增长43.4%.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917/c1004-31356379.html〔EB/OL〕.人民网,2019-09-17.

〔6〕如何看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态势——2017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数据评析.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 whcys//201708/t20170817_760384.htm〔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7-08-17.

〔7〕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707/t2017

0725_685792.htm〔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7-07-25.

〔8〕“2017上海艺术商圈”开启“艺术+商业”联动发展创新模式.http://www.mcprc.gov.cn/whzx/qgwhxxlb/sh/201705/ t20170503_596497.htm〔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7-05-03.

〔9〕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30.

〔10〕朱发刚.高等艺术教育探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15.〔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
分级诊疗背景下发挥老年病医院功能的思考
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室功能定位
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功能定位
检察机关案件流程监控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
上海市养老机构功能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