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群对高校图书馆共读服务的启示

2022-06-09刘华姜萃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5期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

刘华 姜萃

摘 要 论文以两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中5个共读获奖作品为例,采用5W2H分析法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共读社群服务的原因、内容、服务主体、时机、空间、措施和评价等要素,并提出网络社群在高校图书馆共读服务的应用应以目标为导向,规范社群的结构,强化社群运营日常化,检测社群的数据变化。

关键词 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共读;网络社群

分类号 G252.1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5.009

The Enlightenment of Network Community to the Co-reading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Liu Hua, Jiang Cui

Abstract Taking the five award-winning works in the two n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competitions as an example, the 5W2H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ason, content, service subject, timing, space, measure and evalu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community in university library co-reading service should be goal-oriented,

standardiz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aily community operation, monitor data changes.

Keywords Reading promotion. University library. Co-reading. Network community.

0 引言

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人们对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达79.4%,其中18~29周岁的青少年群体位居第一[1],但由于他们自控力的缺失,以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海量的阅读资源时无所适从,亟需有阅读陪伴和阅读指导。据统计,豆瓣“最近我们读了同一本书”小组人数已有62万[2],微博“想和你同阅一本书”超话阅读量超1.3亿[3]。这种网络社群中存在的共读现象为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仅2016年中国网络社群数量超300万,用户规模超2.7亿人,网络社群成为社交、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4],网络社群为共读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平台。刘向《说苑》:“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大学时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辅助机构,是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应顺势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网络社群,将社群服务与共读相融合,进一步丰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内容。

文献调查发现,学者已对社群在阅读推广中应用做了一定的探索,如姚玲杰[5]从粉丝阅读社群运营的角度探讨如何长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推广经典阅读;姜勇峰[6]提出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化过程中,须认识到阅读社群的口碑传播功能的重要性;李桂华[7]基于社群信息学对阅读推广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图书馆界研究尚未将图书馆共读服务与社群属性关联起来。本文尝试解读共读的内核,将网络社群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共读活动,试图实现高校图书馆共读服务水平的提升。

1 网络社群与共读

目前,学术界对共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要素的角度,例如刘四维和茆意宏[8]认为共读是增加共同体和指导老师的阅读社群模式;二是行为的角度,例如常昕和陈丹[9]认为广泛的读书讨论是共读。综合相关概念,笔者认为,共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指在相同的阅读环境中,用户在指导者的阅读引领和其他用户的阅读陪伴过程中阅读相同的书。突显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的相同,相同因素的叠加更容易引发共鸣;明确阅读引领和阅读陪伴的行为,阅读陪伴可以包括阅读、互动、分享等。由此可知,共读具有共同性、联系性、引导性、组织性、交流互动性5种特征[10]。共同性:共读成立的前提是读者对阅读同读一本书行为的认可,从而实现共同的阅读目标;联系性:读者借助共读行为形成“弱关系”的连接,产生了情感慰藉和互动的愉悦感;引导性:共读的成员构成决定了其引导性,指导者具备一定閱读素养、教育素质和社会势能的人,从而促进共读生态化、循环化;组织性:共读是由个人或机构有计划、有目的组织的阅读活动,决定共读是一种长效的阅读推广活动;交流互动性:共读的价值在于读者的持续输出,从而形成了深厚的沉淀。

目前,基于网络时代背景,社会上存在的各类读书会已发展成网络共读社群。读书会不同时期称谓各异,其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指有相同阅读兴趣的读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分享阅读心得的阅读方式[11]。在中国,读书会早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五四运动时期,读书会成为我国高校爱国青年学子传递思想的新途径[12]。近年来,随着阅读推广工作如火如荼,高校图书馆相继成立读书会,但同时出现缺乏精度模式、规模体系等问题[11]。

在国外,美国“一城一书”活动的影响力也风靡全球,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顺势发起“扫码看书,百城共读”活动,共读随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随着互联网普及、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组合形成的网络[13-14]高度覆盖,共读的特征使其与网络社群完美契合。除上述共同的特征,共读还可以借助网络社群的跨时空、可触达性、传播裂变三个显著优势,满足用户延时、异地交流的需求,方便高校图书馆可以直接触达到用户,缩小信息传递的路径,并可基于社交网络病毒式裂变为共读提供后天土壤,如樊登读书会从创始之初1个社群500人到如今4500万付费用户[15],又如有书共读、十点读书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共读社群。

2 高校图书馆共读服务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两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获奖案例中共读服务作为分析样本[16-17](如表1所示),借助5W2H分析法,从WHY、WHAT、WHO、WHEN、WHERE、HOW、HOW MUCH七个维度对典型性案例进行分析。

经表1可发现,第二届与第一届相比,共读活动类阅读推广案例占比提高10.7%,说明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愈发彰显特色;在5所共读获奖案例中,包含3所985、1所211、1所双非院校,说明核心竞争力愈强的高校,其图书馆对新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越重视,形成双向循环。

2.1 WHY:建设共读社群原因

共读社群是高校图书馆在“社交媒体”背景下发展的得力举措,它集数字资源、虚拟环境、阅读指导者、活动规则于一体。高校图书馆开展共读网络社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一方面“以资源为中心”,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共读社群在阅读行为、阅读习惯和深阅读数据方面表现出的效果最好[18],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持续追踪用户10个月,发现95%的用户阅读数量增长了一倍[19];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曹文轩(共读书籍的作者)的其他著作的借阅率大幅度提高[20]。另一方面“以用户为中心”,由于网络社群匿名,社群成员更趋近于平等的地位,可以有效地缩小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成本,甚至馆员可以从用户间的交流中得到服务启示。

(2)扩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方式。高校图书馆常规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包括:①专题书单推荐;②竞赛类,如信息检索、征文比赛和朗读比赛等;③培训讲座类,主要以介绍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文献管理工具为主;④展览类。共读社群的魅力在于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和颠覆,其新颖性是活动吸引力的重要保障。如: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以21天阅读计划为主线,设计了积分体系和反馈体系[21];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众筹”的形式共读《草房子》,完成整部书的朗读录制,使这部有声电子书具有纪念意义[20]。

(3)满足用户对阅读“增值服务”的多种需求。共读社群提供超出常规阅读范围的服务,不再局限为个人的封闭式阅读,它更注重用户交流、知识共享等。

2.2 WHAT:共读社群内容

明确共读社群的内容起到關键性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目标对象。由于图书馆服务平等原则、阅读推广效果的扩大化以及高校图书馆用户结构简单,所以目标用户几乎不做划分。在5所共读获奖案例中,仅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聚焦在书小白,其他高校图书馆目标对象泛在化。二是确定阅读内容。阅读内容来源有三种:小组成员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个人决定(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和指导老师商定(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华大学图书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选书均以经典著作为中心,注重作品的内容深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4个专题包括哲学经典、文学经典、心灵学经典和国学景点;除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外,均体现共同元素,如同一本书和相同的专题。三是界定规则。在5所共读获奖案例中,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做得相对突出,完成了书小白养成规则(共读社群用户)和书小白管理办法(共读社群管理员),北京大学和北华大学图书馆注重奖励规则,缺乏对共读社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3 WHO:共读社群服务主体

高校图书馆作为共读社群的发起者,共读社群运作与维护由各高校图书馆负责。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共读社群负责团队分工明确,包括活动顾问、活动策划、文案宣传、平台设计开发、音频编辑等8人[20]。为提高共读社群管理效能,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组建了由专职馆员和志愿者学生组成的管理团队。除此之外,阅读指导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如北京大学在共读结束后邀请了共读作品的作者进行现场交流指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阅读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共读过程对共读社群服务主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指导老师在共读社群结束后不久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高校图书馆员经过对实践的总结发表了阅读推广相关学术成果[18]。

2.4 WHEN:共读社群时机

确定共读社群时机要充分了解用户学习规律与特征、准确把握共读社群活动周期,进而确定最佳的共读社群时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择没有课程和考试压力的暑期,轻松的阅读环境和多元的共读社群活动可以培养阅读习惯;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选择新生开学季,通过新生对校园的好奇引导其体验阅读的乐趣。此外,社会的热点也会影响共读社群的时机,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受央视综艺《朗读者》启发,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共读活动自带热点,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2.5 WHERE:共读社群空间

共读社群空间是用户交流、知识分享的场所空间。从外在形式上,有效区别于其他团体,可以增强用户的向心力。高校图书馆共读社群空间考虑以下二种特点:(1)易于沟通: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北华大学图书馆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选择使用高频、高覆盖率的即时通讯移动App;(2)资源高度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发集在线学习、文化阅读、活动组织、互动交流于一体的具有其高校特色的移动App;北京大学图书馆将朗读平台直接嵌入到图书馆门户网站中,如表3所示。

2.6 HOW:共读社群的措施

如何开展共读社群服务,采用什么活动类型开展社群共读,是高校图书馆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高校图书馆共读社群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线上渠道是基于网络社群开展共读服务,线下渠道是基于图书馆实体空间完成“社群二次社交”。如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共读社群线上活动内容丰富,包括阅读瞬间图片、朗读音频、读书感悟、沙龙发言,活动形式新颖,包括虚拟形象、积分晋级、打卡签到、积分榜单;北京大学图书馆共读线上邀请校内KOL陈江老师领读,线下邀请共读书籍的作者曹文轩进行主题演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以“训练营”高沉浸的学习形式展开共读社群,线上活动包括开营仪式、阅读指导课程、专题交流、结营仪式。

2.7 HOW MUCH:共读社群服务的质量评价

共读社群服务质量效果评价及其重要,通过效果反馈,可以及时发现不足,从而进行优化改进,使共读社群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已经从主观效果评估转变到数据检测,如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从用户、微信公众号使用和成果产出3个角度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统计了参与人数,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了用户阅读数据追踪。从中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目前对于共读服务质量评价停留在数据统计阶段,对共读社群的健康的数据指标存在雾里看花的问题,且对共读社群关键指标的标准化还缺乏统一认知。

3 对高校图书馆共读社群服务的思考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共读服务未形成固定模式,所以本研究拟从共读社群目标、结构、运营等维度进行阐述。

3.1 确定共读社群的目标

贝莱德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表示,目标是当今价值实现的“生命力”。从图书馆共读社群发起人角度,确定目标就是确定方向。在明确共读社群的目标过程中,馆员会忽略目的和目标的区别,从而失去方向。如,馆员认为社群的目标是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或者群名“21阅读打卡”即是目标,这是一个宽泛的目的,无法为馆员指引具体的工作方向,无法帮助馆员确定工作的优先级,最重要的是这个目标无法检测进度。目标的确定具有唯一性,但目标可以进行维度拆解,从而找到影响北极星指标的相关指标。“国内社群营销的鼻祖”雷军创建社群的最初目标是找100个手机发烧友体验MIUI系统,对完成目标额度即社群数量、目标用户群体特征、用户完成的关键行为进行了限定。从共读社群的参与者角度,读者的目标是完成馆员安排的阅读与分享计划。

3.2 规划共读社群的结构

共读社群的结构决定了社群的生命周期,这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成员构成,二是管理规范,二者相辅相成,稳固的成员结构更易于管理,科学的管理优化成员结构,如图1所示。

在高校图书馆共读社群初期,用户被简单划分为3个类别,多元化的萌芽已经显露端倪:(1)学术明星(院系的授课老师或受邀的外校专家)具有影响力和专业度,往往是高校图书馆宣传的重心;(2)馆员即共读社群的管理者,高校图书馆作为共读的倡导者和发起者,赋予馆员对共读社群与生俱来的責任感,且馆员在阅读指导一方面具有职业优势;(3)读者即活动的参与者,占据了共读社群90%。在高校图书馆共读社群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过程中,成员构成势必日益多元化,主要原因在于读者的行为发展变化,如用户参与深度、用户的分享意愿。多元化成员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群的质量(阅读功能)和能量(社交功能)。

共读社群成员结构是外显层级化,内隐扁平化。层级化的金字塔结构驱使共读社群更稳定。随着粉丝经济步入高潮,高校图书馆纷纷意识到网红教授可以作为校园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22]。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明星所处网络社群“领袖”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共读社群以学术明星为中心,因为去中心化是必然的结果,如罗振宇停掉逻辑思维节目转到得到App,樊登读书正在经历“去樊登化”。没有中心的另一层涵义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是金字塔结构中的根基,失去用户就是失去共读社群存在的意义。所以,共读社群更倾向建立比较平等的交流空间。一是输出是双向,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二是身份的互转,学术明星向用户转变,普通用户向核心用户转变。

3.3 制定规范的入群和分享规则

管理规范存在于用户的完整生命周期,每个时期的管理重心不同,获取期对应入群门槛,成长期对应入群规则,成熟期对应分享规则,衰退期对应淘汰规则,如图2所示。

共读社群应该有门槛,保障社群发展的质量,门槛越高成员后期的流失率越低。但目前共读社群无门槛,企业更多考虑社群的规模以及快速变现,高校图书馆重视服务的广度。所以,姚玲杰建议采取类似于高校社团申请的方式招募热爱阅读的成员,同时借鉴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借阅排名和阅读推广往期活动的参与度等指标数据。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邀请制度,主动吸纳位列读者借阅榜高位的读者;多数高校图书馆采取完成共读任务即可获取奖励,却忽略在加入共读社群前,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采取任务考核的方式提高社群的质量。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入群规则是为规范社群用户行为的法则,便于后期的社群的统一管理。入群规则通常包括成员命名规则、言行规范、任务描述和破冰仪式等4个方面,通过群公告或者欢迎语的形式传递给用户。成员命名规则有益于馆员标签化用户,如院系+昵称+阅读爱好,同一阅读爱好的标签数量越多,代表用户的需求越强烈;言行规范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阅读环境;任务描述直接传达规定时间内如何完成特定的任务;破冰仪式是群名的升级版,帮助用户相互认识从而促进强关系链的快速形成,更是为馆员提供了较为精准的用户画像。

分享规则是馆员引导用户完成共读的关键行为,包括对内输出和对外宣传。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激励用户发表读书心得、思维导图和评价他人,增加用户对共读社群的粘性,弱化共读社群的工具属性;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共读社群会产生阅读相关优质内容的存量,形成从众效应和恐惧落后的心理,逐步实现高校图书馆共读活动目标。高校图书馆要创建阅读推广品牌,单做社群圈子还不够,要激发用户的自传播力量,实现指数级别增长。鲁东大学图书馆共读计划在微博创建话题“鲁大图书馆读书打卡”并引导用户打卡,数据显示阅读次数882.6万次,讨论次数3.9万次,实现了“破圈”。

用户在衰退期时价值存在较低,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两步走,即一挽回二移群。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引导用户从认知角度重视阅读,从实践角度付诸行动。馆员应主动了解用户阅读频率降低的原因,重新规划阅读的期限。对于现阶段无法挽回的用户,馆员向用户说明原因移除群聊,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和产生警示其他用户的作用。

3.4 明确共读内容,提供共读资源

刘墉评价“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用户需要优质的内容,共读社群也需要优质内容,内容运营不只是简单的内容创造与推送。因此高校圖书馆需要为共读活动提供共读资源,共读资源起着基础支持的作用,如图3所示。

在此情况下,首先,高校图书馆确定共读用户的定位并判断与共读活动目标一致,促进用户原创、尊重知识版权。其次,确认共读资源的来源。有书创始人雷文涛发现在中国想读书不行动的人超过65%,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该读什么[23]。与“不知道该读什么”相斥的是,互联网充斥各种书单,如名人效应“比尔盖茨推荐2020年度书单”、名校光环“清华北大联袂推荐”、权威机构“全民阅读网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推荐书单”,往往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过满则溢,用户因为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宣传推广共读主题时,应明确指明具体某本书籍、作者和推荐理由,提高用户的参与率。最后,高校图书馆确立内容的标准,共读社群用户分享内容有哪些、展现内容的形式、评判内容质量的标准。《游戏改变世界》提到,与游戏相比,现实不得要领,而且费力不讨好。所以,高校图书馆要让用户在社群知道要领,即内容的标准,进一步加强用户—用户、用户—高校图书馆的互动率。

3.5 设置活动环节,提高共读黏性

相比内容运营的润物细无声而言,活动运营更具引爆性,阿里巴巴天猫双11逐年攀升的营收数据已经验证过。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员绕不开的话题,借助特殊节点积累势能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常态,如围绕世界读书日开展春季读书月活动。但是在共读社群内,活动运营痕迹相对不明显,主要以打卡的活动形式产生价值的输出,活动形式单一和难度系数不高,长此以往共读社群会流失部分用户。

《游戏改变世界》提到,所有优秀的游戏都是艰苦的工作,任务设置太过容易,用户反而可能失去挑战障碍的意志。因此,共读社群在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增加活动玩法,让阅读任务更“艰难”。除了常规的每日打卡或连续打卡之外,在正式阅读前发起竞猜活动,加强内容的理解和故事情节的想象,适合推理、悬疑小说;完成阅读任务后的答题活动,帮助用户对关键内容进行结构化梳理,如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论语》知识大闯关;也可以结合团队和排名,鼓励用户多人组队参与团队排名,微信读书读书小队就是采取这种活动形式;结合盲盒的随机抽奖,通过结果的不确定性,保持用户满怀期待。

3.6 关注共读社群数据,优化活动效果

数据是共读社群的宝贵资源。数据驱动共读社群的发展,馆员通过对数据分析让共读社群不断完善,完成进行时的迅速优化和结束后的活动效果评价。如表2所示,共读社群的数据从共读活动和图书馆业务两个维度拆解,共读活动又细化为社群增长指标和用户行为指标两个类型,共计11个小指标。

4 结语

共读社群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共读社群的具体实施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从5W2H分析法的角度重新认识社群共读服务,将网络社群与共读服务真正融合一体。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案例来源于两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68个获奖案例,不具有全面性。其次,案例中部分数据不具有原始性,是笔者从高校图书馆发表的学术成果中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出版网.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

发布会[EB/OL].[2021-05-03].http://www.chuban.

cc/yw/202104/t20210423_16914.html.

豆瓣.最近我们读了同一本书小组[EB/OL].[2021

-05-27].https://www.douban.com/group/readingmania

/?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微博.想和你同阅一本书[EB/OL].[2021-05-29].

https://s.weibo.com/weibo?q=%23%想和你同阅一本书%23.

艾瑞咨询.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解读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EB/OL].[2021-05-29].http://www.liguo.cc/5/157450.html.

姚玲杰.粉丝社群对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启示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9,38(4):41-46.

姜勇峰,肖可以,邢文明.读者参与高校图书馆阅读品牌创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4):70-78.

李桂华.阅读社区研究:阅读推广视角的社群信

息学研究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7,37(7):33-40.

刘四维,茆意宏.图书馆共读服务模型与发展

[J/OL].图书馆论坛:1-10[2021-06-03].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01106.0925.

002.html.

常昕,陈丹.探析我国读书会运行发展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9(6):29-32,67.

杜浩.“共读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N].中

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4-25(003).

李桂华.阅读社区研究:阅读推广视角的社群信

息学研究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7,37(7):33-40.

段梅,曹炳霞,韩叶.基于微读书会的阅读推广

精读模式实践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5):70-73.

付岩.社群思维:精神商业时代的创新创业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35.

秦阳,秋叶.社群营销与运营[M].北京:中国邮

电出版社,2017:15.

36氪.4500万“知识教”信徒,毛利90%,樊登

读书3年赚了50亿[EB/OL].[2021-05-13].http://

www.chuban.cc/yw/202104/t20210423_16914.html.

上海交通大學图书馆.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EB/OL].[2021-05-01].http://conference.lib.sjtu.edu.cn/rscp2015/news.html.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

务创新案例大赛:案例汇报内容[EB/OL].[2021

-05-01].http://conference.lib.sjtu.edu.cn/rscp2015/

download.html.

朱原谅,陈幼华.大学经典阅读推广模式效果

的实验对比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8):40-46.

赵晨洁,吴丽春,姚翔,等.高校图书馆构建深

度阅读推广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暑期阅读训

练营”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3):92-95.

张丽静,刘雅琼,赵飞,等.依托朗读形式开展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创新实践: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共读一本书”活动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3):62-66.

施薇,戚红梅,杨鲜艳.“书小白阅读养成记”: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新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7(6):58-61.

姜勇峰.“教授馆员”参与高校阅读品牌创建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9,38(7):51-59.

赵东山.有书:带动10万人读超过30本书[J].创业邦,2017(4):34-35.

刘 华 上海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 上海,201900。

姜 萃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学研究生。 上海,201900。

(收稿日期:2021-10-11 编校:陈安琪,左静远)

猜你喜欢

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